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建筑的实例分析,从城市规划、建筑构件和建筑空间方面分析,研究并总结实物模数对古建筑的影响,以期对现代的建筑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实物模数 城市规划 建筑构件 建筑空间
建筑的原始意义就是为人提供“庇护所”,从古代的天然洞穴、人工穴居到宏大的宫殿,都突出显示了这一功能。现代的建筑已经千姿百态,但都脱离不了这一基本的功能,只不过是从古代的简陋庇护到现代的较为完善的庇护。是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非着意创制形式,更非所谓随意构造。而为人提供服务是其存在的根本,因此建筑要反映出人的尺度,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现代的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是可以既能满足适用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模数的诞生为大规模和大型性的建筑构筑提供了可能。而中国古代的模数采用以实物为模数制,其拥有模数的优点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其结构和空间尺度无不体现着对人性的关怀,实物模数的实行对古代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秦同轨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统一轨道,把不同的车辙道路统一为一种尺寸的车辙道路,统一全中国的车轮距离尺寸,使得车能在各地道路上可以通行无阻,这是秦始皇车实行同轨的真正意义。这样全国的辎重车能够在各条道路上自由行走,有助于各地的物资人员的流动,对***事和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中国遂成为统一的象征。统一模数从秦开始逐渐渗入中国的各个层面。
1.城市规划模数制
1)土地模数之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土地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周礼•考工记》“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将耕地分为一定面积的田地,中间为水沟,像个井字,将一井分为9个田地,周围的8块田由8户分别耕种,称为私田,其收成由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同耕种,其收入归领主或贵族所有。每户耕种100亩,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如***1)。这种井田模数的建立使得中国夏、商、周三代社会能够在低等的生产情况下能够提供有效的供给,使得社会资源与现实资源进行兑换的最大化,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生产方式。
2)街巷
在西周,《周礼・考工记》中与城市街巷尺度有关的记述如下:“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文中的“涂”就是道路,“经涂”和“纬涂”事东西干道和南北干道,“环涂”是环城干道,“野涂”是城外连接其他城市的交通干道。“轨”是马车两个车轮间的宽度。可见以干道可并行马车的数量来确定道路的等级和尺寸,非常的简明实用,并且不浪费空间和材料,这对于古代教育水平不是很高的社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城市生活.
中国古代城市前后相继的四个阶段:先秦时期的闾里制、秦汉及隋唐的里坊制、宋代的厢坊制和元明清时期的里甲制。
1)闾里制
闾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单元,唐代以前施行封闭的里坊制。汉代称之为“闾里”《汉书・食货志》“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五***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周礼・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 汉长安有160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居民区在长安城东北和外郊,160闾里可能包括城中的“闾”和郊外的“里”。城中则宫、衙、市、宅杂处。闾里的形式脱胎于农业井田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社会的基本组织“邑里”,移用于都市,则成为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只是以城市居民取代农业居民。
2)里坊制 厢坊制
里坊制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如***2)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每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每个坊就是一个居住单元,坊中有寺庙,寺庙中还有的建有佛塔,寺庙是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又是每个坊中的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居民可以娱乐消遣、农业生产,同时寺庙中进行绿化形成中国的寺庙园林,每个坊中又有井,井是人们聚集生活的场所,水井的作用也正好辐射到坊的每一处,按长安最大的枋东西宽955米,南北长808米计算,人们的最大生活必要距离也就在500~600米,是一个人步行的适宜距离,非常快速高效。因此可以说“坊”作为古代城市管理和运作较为有效的一种单位设置。
3)里甲制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明史》中载有“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 里甲这种行***单元的实行,使得从穷乡僻壤直到中央皇帝,就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管理网,一切都在管理控制之中。这样的里甲制,不但可以用于日常的治安管理,还可以用于收取税金的系统,一旦到了战争年代,甚至可以成为征集***队的体制。现在的户籍制度的本质和里甲制基本差不多。但是这仅仅是为了赋税之征收、劳役之分配及地方上治安之维持而设立的一种无形的组织。实际上,里甲制并没有改变地方自然乡村的社会结构。
3 .建筑空间的模数制
《考工记》中“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参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室中用家具来度量,堂上用筵席来度量,宫中用人的两臂来度量,野地用步来度量,道路用车轨来度量。庙门的宽度可容七个大门闩,闱门的宽度可容三个小门闩,路门的宽度容不下五辆乘车并行,应门的宽度为三轨。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建筑的空间和形式采用了与其使用紧密联系的实物相关联,以非常简明直接的方式看待建筑营造,使得各项生活非常的便利,体现了古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例如由中国唐朝传入日本的榻榻米,如今传统日本的房间尺寸也是由榻榻米的块数确定的,东京的榻榻米尺寸是85公分乘180公分,一块即是一叠,传统的商店店堂设计为五叠半(8.91平方公尺),茶室常常是四叠半(7.29平方公尺)。(如***3)
4.建筑元件模数制
斗拱是我国木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具有结构上的功能外,还作为古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象征和建筑的重要尺度标准,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构件逐步标准化,定型化,工匠们就把各种构件以统一标准的尺寸进行度量,并做了总结,在中国主要经历了2种尺度标准,材分制和斗口制。
1)材份制
斗拱八等材尺寸列表
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大木作中规定了建筑房屋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组”规定了拱和昂的用材制度,将材的高度划分为15分,宽度划分10分。斗拱的两层拱之间的高度定为6分,宽4分,为,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分”、“”来确定(如***。斗拱由枋木叠架而成,对于节点,可以直接用几材几拱来称呼,工匠可以一目了然,材分模数制蕴含着工匠对节点构造处理的概念。这种制度都有严格规定,但未并没有规定建筑的平面具体尺寸,各种制度的条文下往往附有“随宜加减”的小注,因此设计人可按具体情况进行尺度的控制,更好的适应实际,这就是材分制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变造。
对于不同大小的建筑之尺度问题,在一个建筑群中,要体现出封建礼制秩序,因此要求材分模数制必须能适应它。于是李诫在制度中规定了“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这种多等级模数制使用时有很多优越性,对于领导设计与施工的都料匠来说,可以根据材的标准准确地把握建筑群中每幢建筑的尺度,取得满意的建筑艺术效果,对于工匠来说,只要掌握一套用材标准,对于不同等级的建筑,只要使用八等材各自的尺寸进行施工,免去了对于繁多的尺寸的记忆,这在当时依靠口耳相传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理想的。可以说这种以材为基本单位的做法,在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条件下,无愧为一种完美的模数制 。
斗口是中国清代官式建筑设计中的基本模数,又称“口数”或“口份”,见于清工部《工程做法》“瓦算斗科上升、斗、拱、翘等件长短高厚尺寸,俱以平身科迎面安翘昂斗口宽尺寸为法核算”清代以斗口尺度作为设计的基本模数,因此斗口成为模数单位。对于建筑面宽工程做法里面规定“凡面阔进深以斗拱攒数而定,每攒以斗口数十一份定宽”每一组斗拱称一攒,而每一攒的的宽窄又由斗口的等级而定。
至于每个构件的尺寸,小至升斗,大至梁枋,均按口份确定。有对于檐柱工程做法里面有“凡檐柱以斗口七十份定高,如斗口规格二寸五分,得檐柱连平板枋、斗拱通高一丈七尺五寸,内除平板枋、斗拱之高,即得檐柱高尺寸”。实际上一切尺度均与斗口尺寸有比例的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营造建筑采用了这种以与其密切相关的实物尺度为基本模数的度量标准,其体现了中国古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固有的实用观,重应用的思想,现代建筑要求标准化、工业化、定型化,但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建筑,就应当以人的尺度为基本的标准制定模数,实现人活动的便利性,并增强人与建筑的亲切感,体现建筑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建筑与人更加的和谐。
参考文献
胡寄窗:《有关井田制若干问题的探讨》,《学术研究》1981年第4期。
谭立峰,张玉坤.《“里坊制”城市之过渡形态――多堡城镇》,《建筑》,2006年第8期.
刘继周波陈岚 《里坊制度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解析》,《四川科学建筑研究》2007年第6期
章绵乔 《清代斗口模数制在仿古建筑中的传承和创新》 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侍非,徐业侠《中国古建筑的斗拱及其建筑模数价值分析》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2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实物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