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
1.高频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策、新经济***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马歇尔计划、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不结盟运动、欧洲的联合和区域集团化、第三次科技***。
2.考查特点
从考点分布看,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两大经济制度的传承与创新、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等核心线索的主干知识;从能力和素养要求看,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论证、解释等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从考查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部分地方卷涉及材料解析题;从考查方式看,试题精选典型材料,设置新的问题情境,以实现试题对考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从考查视角看,主要采取“小切口、深分析”的方式,以某一主干知识为切入点,考查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趋势,并隐性体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3.备考建议
(1)围绕主线梳理主干知识,夯实学科基础。围绕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传承与创新、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深化发展等主线梳理主干知识,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
(2)重视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强化知识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新情境下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关注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微观事件的宏观思考。尤其应关注从微观视角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与两极格局演的内在联系、两大经济制度间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世界***治经济格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以及对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的历史思考。
【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历程。它一般以1945年二战结束为界,分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和二战以来的世界(1945年至今)两个时期。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对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1)时期划分:20世纪初―1945年。
(2)阶段特征: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对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是该阶段的典型特征。
(3)主要表现:①***治上,十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②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③思想文化上,凯恩斯主义逐步取代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思想,为国家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反映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影视艺术产生并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④科技上,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二战以来的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扩展
(1)时期划分:1945年至今。
(2)阶段特征:两种社会制度和现代化模式相互竞争与共同发展;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推动着整体世界的迅速发展,共同构成该阶段的典型特征。
(3)主要表现:①***治上,国际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战后初期,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②经济上,首先,现代化模式扩展。资本主义现代化进入相对成熟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改革,现代化模式逐步扩展;两大社会制度在和平竞争中相互借鉴,经济***策都发生巨大变化。其次,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③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更为多元。④科技上,第三次科技***到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拓展延伸】
1.苏俄时期***治体制的创新――苏维埃制度
苏维埃制度是俄国十月***创立的一种新型民主***治体制。其主要组织形式有工人代表苏维埃、士兵代表苏维埃和农民代表苏维埃。在***实践中,列宁对苏维埃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阐述,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理想蓝***:主张用苏维埃民主取代议会民主,确立民主的新形式。列宁认为,从权力来源看,议会民主制下权力的合法性来自议会,***府或者直接由议会选举产生,或者按议会通过的特定法律组成,而苏维埃则不是依靠形式上的多数人的意志,而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直接选举;在议会制下,人民选举代表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而在苏维埃制下,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撤换,人民代表组成单一的人民议会,人民对***府官员不仅有直接的选举权,而且有随时撤换的权力。同时,列宁还主张苏维埃实行多***合作,采取多数派掌握***权的原则。苏维埃***权建立后的实际情况并没有与列宁的设想完全一致。多***共存格局的消失和一***制的确立等因素,使得苏维埃逐渐脱离了列宁的设想和最初的设计,也为斯大林时期权力的高度集中奠定了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应从文明史观的视角探究苏维埃制度的创新。要把它与资本主义代议制联系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性质***治文明的异同,理解***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还可以把它与中国的苏维埃制度相联系,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治文明的深远影响。
2.对罗斯福新***的多元解读
(1)全球史观:罗斯福新***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的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罗斯福新***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罗斯福新***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无启发,罗斯福新***与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虽然本质不同,但手段相似。
(2)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使美国经济回暖、失业人数下降,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强,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罗斯福新***还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罗斯福新***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3)文明史观:制度创新,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开创了用行***手段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4)唯物史观:罗斯福新***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尽可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使美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经济危机,但是罗斯福新***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5)社会史观:以工代赈,关注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6)生态史观: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整体规划水土保持工程等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7)***史观:罗斯福新***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巩固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
多元解读罗斯福新***,关键在于掌握与理解全面解读历史、认识历史的视角和方法。尤其要注重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对罗斯福新***进行解读。
3.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原因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探讨欧盟成功的原因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层面,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区域认同与联合理想。欧洲历史上的共同文化传统提供了区域认同的宝贵资源。一些思想家由此认定历史上的欧洲曾经是一体的,并且把欧洲的重新统一作为崇高的理想,欧洲联合的思想被传承下来,成为二战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精神力量。
(2)处理国际关系问题观念的改变。两次世界大战给包括法国、德国在内的欧洲带来空前的灾难,使有识之士意识到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外交***策了,必须抛弃以往的观念,寻求和解,通过联合实现和平与安全。
(3)从相对容易入手的共同利益开始,逐渐扩展联合。首先从煤钢联营扩大到经济共同体等三个共同体,继而发展为欧洲共同体,然后是欧洲联盟。
(4)通过妥协、让步缓和与化解矛盾。在走向区域化的过程中,成员国会发生矛盾,阻碍区域化的进展。对此,法、德等国采取的做法是适当地妥协和让步。
(5)以让渡推进区域一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就是成员国将不断让渡的过程,从共同市场的建立到统一的货币,无不体现出的让渡。
关于欧洲一体化进程,应重点关注推动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因素及其成功经验,并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其对欧洲、其他国家与地区、世界***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注意试题可能出现与教材内容一致但表述不一致的说法,造成熟悉问题“陌生化”的现象;也有可能提供与教材内容完全相反的史实材料,并要求据此得出新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评述,考查考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证意识。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学者约翰・W・梅森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作者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十月***( )
A.开辟了世界***和民族***运动新时期
B.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C.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竞争的时代
D.为日后国际***治格局的巨变奠定了基础
2.1918―1920年内战期间,苏俄出现了一批特殊的买卖人――“背口袋的人”,他们穿行在城乡各地区之间,把农产品背进城,又把工业品背到乡下进行倒卖,以满足城乡各阶层民众的需要。这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策危及民众生活
B.苏俄的粮食危机基本解决
C.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弊端日益显露
D.苏俄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3.1931年12月初,胡佛总统向国会提出一份复兴计划大纲,建议大幅度削减行***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建立住宅贷款银行体系,以防止取消抵押房产的赎回权;建立一个巨大的经济复兴公司,以加强国民经济。材料表明( )
A.其采取自由放任经济***策
B.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其为罗斯福新***提供借鉴
D.其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4.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一部《农业调整法》,随后在全国建立了500多个土壤保护区,对耕地进行休耕,对自愿减少播种面积的农户进行补贴。此举主要出于( )
A.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B.平衡市场解决危机
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5.1955年3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及畜牧业的产品率和各种牲畜的数量。这一做法( )
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策
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6.1959年9月,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乘坐苏制飞机访问美国,因美方机场的舷梯够不到苏制飞机的机舱门,苏联代表团不得不爬下飞机。这表明( )
A.美苏之间长期“冷战”对峙
B.苏联科技落后于美国科技
C.苏联放弃与美国争霸对峙
D.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
7.1951年4月,履新不久的阿登纳以西德***兼外交部部长的身份访问巴黎;1958年9月,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西德***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1963年1月,阿登纳三访巴黎,双方签订了《德法友好合作条约》。阿登纳屡次访问法国( )
A.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
B.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C.提高了法、德两国的国际地位
D.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8.据统计,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仅为0.7%,而在1948―1973年的25年中则增长到7.8%。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各国关税壁垒的消除
B.世界银行对全球贸易的促进
C.跨国公司蓬勃发展的推动
D.世界经济制度化规则的制定
9.表1是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这表明当时( )
A.发达国家中公有制经济占主导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策
D.能源工业是各国国有化的重点
10.据统计,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平均5%的速度向前发展,而同期发达国家发展最快的年份只为3.9%。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B.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优势
C.发展中国家走向市场化
D.发达国家扩大资本输出
11.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48年的68%降到了29%。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主义的出台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12.“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这一评论( )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向往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否定
二、非x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小题25分,第14小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既是工业***的始作俑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率先放弃了传统的经济***策,转而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策,这一划时代的转变当然是以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实力为基础的,在那个时代英国不存在竞争对手,这种强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期。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坛上,大部分***治家都认为贸易是国家的命脉,自由贸易对英国商人和消费者都有好处”,因此“工业发展一直没有成为英国最受宠的事业”。
――仲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观察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由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新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岳健勇《全球化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材料三 在经济领域,从结果来看美国的支配作用减弱的情况更加明显。首先体现在美元地位发生动摇。美国经济优势的根源在其“金融特权”,核心是美元的基轴货币地位。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国家支出与消费拉动,而这些在过去的十几年内都是依靠举债来实现的,一旦美元的国际地位下降,美国***的美元债券的吸引力就会下降,美国经济可能因失去“输血”的机会而大衰退。其次,美国对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控制权下降。随着其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修改现行规则的声音日益增强,这一点已经在新兴的20国集团框架IMF、世界银行等会议上看到。
――张云《从历史角度探讨“美国是否衰落”的老课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手段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为构建该体系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美国经济支配作用减弱的主要表现,并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英、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损益不同的相关因素。(10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仪名海《中国与国际组织》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当今世界的中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见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