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人以舟师主水上作战,以步兵主陆上作战。步兵作战以近体格斗为主,这样短兵器就显示了威力。剑,锋利、短小,便于随身携带,既可用于装饰,又可防身杀敌,故古人常有佩剑的风习。剑,对吴越人来讲,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格斗武器。
吴越两国都出宝剑。吴越之地所产的金、锡,又是铸剑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于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剑在吴越的重要功能,使吴越人十分重视宝剑的生产,不断研究、铸造,终于铸出了流芳千秋的名剑。许多著名的冶铸家聚集于吴越地区,使吴越的铸剑技术日益精湛,超越了中原地区。
干将、莫邪、欧冶子都是当时著名的制剑师。干将是吴人,莫邪是干将的妻子,欧冶子是越人。干将和欧冶子是同一个师傅带出来的,并已使用了一种用皮革制成的鼓风工具—橐。有史料记载,“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相传欧冶子曾铸造出五把利剑,分别命名为“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巨阙”,这些可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吴越青铜剑之精良为世人称道。唐朝诗人李峤有《宝剑》诗吟赞吴越制剑师精湛的技艺。
吴山开,越溪涸,
三金合冶成宝锷。
淬绿水,鉴红云,
五彩焰起光氛氳。
背上铭为万年字,
胸前点作七星文。
龟甲参差白虹色,
辘轳宛转黄金饰。
文犀中断宁方利,
骏马群騑未拟直。
风霜凛凛匣上清,
精气遥遥斗间明。
……
国王曾要干将、莫邪用三年时间铸剑两柄。这对铸剑夫妇来到一座大山中,精心造剑,三年未成,眼看就要到限定的期限,莫邪很为丈夫担心,于是乃“剪发断爪,投入炉中”,这才造出了锋利无比的“雌雄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莫邪、干将铸剑的大山后来被命名为莫干山。
晋干宝的《搜神记》写了个悲壮凄美的神话故事:说是干将、莫邪制雌雄二剑,因误了期,干将只将雄剑送入宫去,把雌剑交妻莫邪藏好,嘱咐她如楚王怒其误期杀他,等儿子眉间尺长大后就叫儿子拿雌剑去报仇。干将果然被杀,莫邪等儿子长大后就叫他拿剑去报仇。眉间尺路遇一侠客,说愿代他去报仇,但必须把他的头也带去,眉间尺听说,即把剑一挥,劈下头来,交给侠客,而身体却未倒。侠客拿了剑和他的头,说了声:“你放心吧!”孩子身子才倒下。侠客大步赶路,跑进宫去见楚王,说雌剑来了,眉间尺的头也来了。楚王大喜,吩咐下人用鼎烧水煮头。侠客眼明手疾,瞄准时机,只一剑便把楚王头劈下,又向自己项间一剑,把自己头也劈下,都滚到鼎中煮。三个头煮得分不出彼此。后来便被葬在一处,叫“三王坟”。鲁迅把这个故事写成了著名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铸剑》,表现了越文化中尚武复仇的主题思想。
如今湖州市德清县的莫干山,即因莫邪、干将铸剑而得名。山上有剑池、试剑石、燕尾瀑等名胜,相传就是当年莫邪、干将铸剑之处。
“吴王金戈越王剑”,这在历史上举世闻名。《楚辞·九歌·国殇》中有句话:“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将吴戈与犀甲并举,吴戈铸造之锋利、精良由此可知。轻便型的瘦长援戈,为吴越戈的传统特色。春秋中晚期有些戈,流行用单线或双线勾边装饰,同时多饰有涡纹,尤其上方带翘尖鼻和戈面饰几何形暗花纹,成为吴越铜戈的标志。
吴越地区出土的铜矛比戈数量还多,矛适合步兵作战。在江浙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方都曾出土过一些铸铭吴、越铜矛。铜矛的形制特点都是狭叶矛,銎口呈双尖叉或凹弧形,与中原流行阔叶矛相区别。春秋晚期吴越矛的前锋更加尖利,铸造工艺更加高超。
吴越长兵器中,还有戈、矛组合式戟和多戈戟。这种多戈戟出现在春秋中期,是吴越发明创造的一种新型兵器。
剑,在吴越人心中,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吴越是我国最早铸造青铜剑的地区之一。吴越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吴越地区拥有丰富的铜、锡、铁矿产资源,成为其优先发展的有利条件。从春秋中晚期起,吴越之地铸造业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吴王阖闾为“治兵厍”,提高***队战斗力,积极发展铜铁冶铸业,当时在吴都匠门兴建了规模很大的铜铁冶炼场,阖闾请吴冶铸名匠干将和越冶铸名匠欧冶子铸造铜铁剑。在越国同样如此,越王勾践设置“冶官”,大力发展冶金业,在绍兴的赤堇山与若耶溪、姑中山、练塘及西施山等地,均发现越国大型矿冶和青铜器铸造基地。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考察吴越青铜兵剑的铸造工艺技术,其几何暗花纹技术、剑首同心圆纹饰制作技术、复合剑制作技术,堪称吴越兵器制造技术“三绝”。
考古工作者在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连续发现了十几柄春秋时吴越所产的宝剑,为我们了解吴越宝剑的高超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其中,一柄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铸作最精良、装饰最古雅、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古铜剑。据考古学家研究,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处缠有丝绳,剑格两面有花纹,嵌以蓝色琉璃。靠近格处有“越王***浅自作用剑”,***浅即勾践。刃薄而锋利,可以一次裁削十几层的白报纸。据科学化验分析,勾践剑是用锡、青铜铸成,并含有少量的铅和镍,剑和剑格中还含有硫元素。勾践剑无论从所含的成分还是铸造工艺的精湛等方面,都堪称我国青铜兵器中的精品。郭沫若在观看宝剑后,曾题诗一首:“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盛赞了宝剑之精美以及铸剑工匠的高超技艺。
据初步统计,铸有越王名的青铜剑,近年就出土了十余件。吴王剑、夫差剑也相继在山西、湖北、河南等地被发现。1995年浙江古墓中出土一把者旨於睗剑,者旨於睗为越王勾践之子,此剑现陈列在浙江博物馆。这些宝剑,锋芒锐利,寒光凛凛,光洁细腻,虽在地下沉睡了千百年,仍不失旧日的光彩。由此可见,吴越宝剑之精良,造剑之风之炽盛,在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在他的故乡——浙江龙泉秦溪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并以龙渊作为乡名,由此传下技艺。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以“泉”代“渊”,龙渊改称龙泉。龙泉蕴藏有矿石“”、磨剑的“亮石”和做剑鞘的花梨木,秦溪山泉可以淬剑,茂密的森林能够提供充足的木炭燃料,因而锻制宝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泉近郊有剑池湖。龙泉宝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济,寒光逼人,纹饰精致”而著称,其选材考究,有“三斤毛铁半斤钢”之说,淬火方式也很独特,研磨十分讲究。2006年,龙泉宝剑鍜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泉宝剑的锻制技艺中蕴藏着丰富的吴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