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呼麦又被称作“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独特“喉音”艺术。虽然这种古老高超的演唱技法历史悠久,但经过千百年的时光更替,它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对其认识和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本文通过对呼麦这种喉音唱法方式的发展由来的过程,以及其不同寻常的发声原理进行简单的剖析,让更多的人来认识这种传统而又神秘的古老艺术。
【关键词】古老艺术;喉音技巧;双声部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主要流传在中国内蒙古,蒙古、哈卡斯和阿尔泰等地区。在密宗格鲁派的噶美、噶陀两寺,也有使用以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方式。“呼麦”,又被称作“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独特“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的,悠悠远远的是时间的一种记忆。
一、呼麦的起源和发展
(一)呼麦的形成及发展现状。呼麦是一种很古老的演唱方式,据说已有千年的历史。呼麦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二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如《阿尔泰山颂》;三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喉音”这一独特的演唱形式,是古人山林狩猎文化鼎盛时期的产物。根据音乐学家们的考证,我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啸”,就是“呼麦”的原始形态。元、明、清以来,蒙古民族的文化受到汉民族的巨大影响,人们掌握了更丰富的词汇和语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更加复杂、曲折,一些民族不满足于用简单的呼喊、叹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把简单的呼叫上升为更加动人的民歌、戏曲等艺术形式。所以,并不能深刻表现生活、生产的呼麦必然会被人们淡忘。所以,一些民族就淡忘甚至丢失了那些原生态的艺术手段,让“呼麦”在内蒙古草原绝迹了100多年。
(二)呼麦的地域差异及演变。呼麦最早的起源是在现在的***瓦共和国i。在隋唐时期,突厥部落正是从***瓦人的聚居地崛起,突厥汗国衰败之后,其中的一些部落进入了中亚以及今天的中国***南部等地区,因此呼麦也随之传入了中国。元帝国灭亡后,***瓦地区一直由西部蒙古管理,并且接受中央***府的统治。这也给蒙古音乐文化的改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公元十七世纪开始,沙皇俄国势力逐渐侵入到***瓦人的地区,后来又成立了俄罗斯的***瓦共和国,还有近3万人生活在今天蒙古国,只有极少数***瓦人留在了中国***的阿尔泰山区和蒙古地区。然而这样的大规模迁徙给了呼麦流传发展的大好空间。人们把流传于蒙古部落的一种原生态唱法叫做呼麦,他罕见的双声效果,令人称奇。传入蒙古的呼麦又与蒙古民族文化水融,从而产生了蒙古长调、短调等一系列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发展至今。
二、呼麦的演唱方法及技巧运用
(一)呼麦的发声原理。呼麦是人声潮尔的特殊形态,是“浩林潮尔”合唱艺术发展和升华的必然结果。呼麦演唱时运用一些特殊的喉音技巧,使一个人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部。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明亮的泛音,加上对气息良好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转换和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形成神奇的多声部形态。呼麦演唱时首先要把声带放松,运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带从而产生共鸣,然后用气息冲击来发出泛音。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泛音的曲调。用这种方式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
(二)呼麦的双声部分类。1、呼麦:原义是喉咙,一方面泛指各式各样的喉音,另一方面指喉音技法中偏中到高泛音的特殊唱法。“呼麦”的发声接近母音,演唱时口腔形状彷佛是“呜”的发声。2、西奇:原义是挤出来的声音,直接翻译为哨音。发音时嘴形如“哦”的发声。这种演唱技法是呼麦演唱会上最受大家欢迎和最令人惊艳的喉音演唱风格。3、卡基拉:原义是哮喘或咆哮,***瓦人认为它是在模仿咆哮的冬日里的寒风或失去骆驼的哀号声。“卡基拉”演唱时口形如“啊”的发声,而且能同时发出三、四个高低泛音,尤其是以低于基础音八度的颤动低音为特色。
(三)演唱技法及技巧。呼麦的演唱的魅力就是它能一人唱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来,而两个声部中又以高音声部优美的哨音引人入胜。呼麦中的哨音其实就是气流通过声带和口腔时打出的泛音。如果一开始寻找不到泛音,请持续练习对口腔、唇形和舌型进行微妙细致的调整。母音变换的整个过程,都要尽量保持口腔尽可能大张,但应是自然而非过于用力的,使口腔共鸣腔尽可能地大。当练习者用自然温和的方式同时发出基音和泛音,这实际上就是狭义"呼麦"。在呼麦泛音初步稳定后,可以进入卡基拉的练习。说通俗点,卡基拉就是类似声乐发声中的“气泡音”。在气泡音的基础上唱出泛音。这时还可以再调节口腔,使泛音明亮发出。掌握好这些唱法后,最后一步就是学习那最令人着迷引人入胜的“哨音”了。这就是“西奇”。这种喉音练习时应把舌头自然翻卷,以舌前部的背面贴着上颚,合上嘴,这时舌尖会稍后移,舌头在口腔中自然保持翻卷。持续练习,在用自然声音发“西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进入标准“西奇”,用憋紧喉咙的方法发音,这时西奇的哨音会更加集聚和明亮。其实呼麦看似神秘,但只要我们认真了解,仔细研究和学习。我们也可以很轻松的掌握和运用这种神秘古老的喉音艺术。让我们去聆听和歌唱更美丽的世界。
三、呼麦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呼麦这种传统古老的神秘艺术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曾一度绝迹。随着近些年来我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让诸多濒临绝迹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2006年5月20日,呼麦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实施了5年保护计划。2009年10月1日,在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上,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把呼麦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大提高蒙古族人民,特别是年青一代,对认识、保护和传承呼麦艺术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人们自觉保护和传承呼麦艺术的积极性。在锡林郭勒,呼麦演唱者众多,自治区把这里列为呼麦保护基地。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音乐界的有志之士,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呼麦”艺术。其中,吉日木***、张昭翔、斯琴比力格、宝力道、宝力达是佼佼者。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各大音乐舞台上,其中斯琴比力格被聘请到中央音乐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及文字资料,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和展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综上所述,我只是站在个人的观点,表达了我个人对呼麦这种蒙古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点简单的看法和研究。很多民歌是人们用歌喉抒发感情的一个进步,戏剧艺术又是一个跨越,在地方戏流行发展比较普及的地方,相对民歌就会保留得比较少,相反,那些没有地方戏的云南、蒙古等地的民歌就比较丰富多彩。而现在,流行歌曲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地方戏也随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所以,挽救和发掘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它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所以我们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的蒙古民族声乐艺术,应是责无旁贷。传承和弘扬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注释:
i ***瓦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中的一个主体行***单位,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部分,首府为克孜勒。***瓦共和国的国土在中华民国时期,是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蒙古族“呼麦”唱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