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模因一词最早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道金斯于1976年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他的这一观点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因论。从那时起,关于模因论的研究就一直力争达到一种科学地位。本文从模因的类比与模因的传播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关于模因论研究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促使模因论的研究达到真正的科学地位。
Abstract: Meme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Richard Dawkins, a famous zoologist in Oxford University. Meme is the cultural replicator to push forward cultural evolution. Ever since, the study of memes-Memetics-has strived to attain a scientific statu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analyse the theory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meme analogy and meme transmission, and then to propose major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to help promote the scientific status of the study.
关键词: 模因;模因论
Key words: meme;Memetics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59-01
0引言
1976年,牛津大学著名的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这样的假设:生物体,包括人类在内都只是他们自身携带的基因信息的“传播工具”。他认为基因是“复制因子”,是为了实现代代传播能进行自我复制的信息单元,进化可以被理解为由复制因子所引导为了保存他们的连续性。不满于通常用达尔文主义的遗传术语来解释人类行为的思潮,在这本书得最后一章,道金斯又更进一步把他假定存在的类似于基因的文化传播单位称为模因:像基因一样,模因也是复制因子,它们通过模仿来进行自我复制。从那时起,关于模因研究的理论——模因论——就一直力争达到一种科学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斯科特·爱特朗已经采取了步骤:初始阶段要通过详细审查说明是否基因与模因可以类比。如果可以类比,将会引发对于具体的因果结构的重要和惊讶发现。如果不能类比,整个研究将被认为非科学的并被丢弃。
1模因类比:模因病毒说和模因基因说
根据类比,模因论文献资料倾向于把它分为两个主要分支:模因病毒说和模因基因说。模因病毒说是最受欢迎的模因论的解释,它把模因看做是疾病毒剂。传统的社会科学一直认为文化行为必须最终显示为个人受益的行为,而模因论认为得益于进化文化动力学的是模因自己,而不是大脑,个人或团体。这种研究文化传播的方法以文化传播流行病学为模型,因而模因也就等同于流感菌,它通过打喷嚏进行传播。
第二种主要方法被称为模因基因说,它对道金斯最初关于遗传和文化传播的类比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这个学派以进化遗传学为科学依据,其目的是要详尽阐述文化传播的进化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它把与基因的类比推向了逻辑极端,以寻求进化遗传概念的文化对等概念,例如基因型、表型、转录、代码等。进化模因论从遗传学得出的主要概念是复制:就像DNA链复制产生相同的自身拷贝(带有不可避免的突变率)一样,模因也可以自我复制实现进化。模因论亦指出,模因自我复制的方式是模仿。
2模因传播方式:复制与模仿
把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理论应用于文化研究的思维当然也不是什么新东西。社会生物学及其最新衍生学科进化心理学的目的是缩小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差距,提出一个在他们的追随者看来早该被称作关于人类研究的达尔文化学说。社会生物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的极端简化言论在某种程度上受文化选择方法的缓和,文化的选择性承认人类物种遗传存在一种双重体系:基因传播和文化传播(因而这种方法有时也称为基因文化共同进化)。在这一方面,模因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文化选择的分支,不同于主流的共同进化,它坚持认为复制是文化遗传的机制(而文化选择仅仅假定了一个未指明的遗传机制)。
进一步的观点认为,文化传播的进化特性不受遗传机制定义的限定。事实上,正如约瑟夫和罗伯特所表明的那样,文化选择论者一直强调文化进化的过程可以在没有复制的情况下发生,复制只是DNA特有的一个遗传实例。因此,显而易见复制作为传播方式保持的唯一原因是原始基因的依附。丹·斯珀伯提出文化传播的“功能”可能是由于人类物种的认知机制的特征。因此模因不会是复制因子,而是在以推理性的构建过程中受到变形转化的单元。另一个文化选择主义与模因论之间的区别在于文化选择主义认为任何非基因传播的方法都可以参与文化传播,因而认可很大的可能性:印记、经典调节、有效调节、观察、模仿和直接指导。相比之下,模因论更加具有限定性,因为它把模仿定义为使文化传播成为可能的唯一学习过程。根据苏珊·布莱克摩尔,对于模仿的强调在于它是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它使得世代改良的积累成为可能——也被称为“棘轮效应”,藉由改变最终不可逆转。这就使得模仿成为人类物种的显著特征。在她的《迷因机器》一书中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最初促使人类模仿能力发展的“模因驱动”也可以解释人类物种特有的一些奇怪现象,例如过度肥大的大脑,演讲,或是从事有私心的行为倾向,甚至是身处一大群非家族人群之中。根据苏珊·布莱克摩尔,“模因驱动”从独特的模因视角使它有别于文化的选择进化方法。然而,对模仿的限制受到了哲学家大卫·霍尔的质疑,他认为:对于人类物种的限制严重削弱了模因的跨度和兴趣;这种独特的人类模因论不能把一般的进化趋势解释为一些动物家族智力的提高。
正如罗伯特指出,模因科学面临着三个主要潜在的问题:
①是否文化可以被看作是由***的信息单元传送;
②这些单元的传播过程中是否必然要复制;
③一种达尔文主义或选择主义的方法是否足以成为文化科学采取的最充足的形式。
本文上述简要分析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反对意见不过是这样一个不恰当问题提出的并发症的样本。在将来,如果模因论想要达到真正的科学地位,模因论者必须应对这些并发症、修改和重新定义他们目前对模仿和复制的概念,以提出一个一致的理论。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UP,1999.
[2]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 [M].New York: OUP,1976.
[3]Atran, Scott. The Trouble with Memes: Inference versus Imitation in Cultural Creation, in Human Nature 12(4): 351-381, 2001.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