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中“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胡适理解为:“……你看那《伐檀》的诗人对于那时的‘君子’,何等冷嘲热骂……”①余冠英1955年编注《诗经选》,也力主讽刺之说。今中学语文教参也沿用其说,译作“那些大人先生们啊,可不是白吃饭啊”。而《古史辨》派学者如顾颉刚、刘大白、魏建功等皆力反其说。顾颉刚说:“这明明是一首骂君子不劳而食的诗。”②今人吴小如认为该句是反诘句式,并指出胡适之说有“拔高”之嫌。③笔者不揣冒昧,也认为胡适之说值得商榷。
从句式考察
“不素餐(食、飧)兮”句式可理解为反诘句。这种句式在《诗经》中不乏其例。我们先看下面一组例子:
(1)《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2)《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毛传:“不显,显也;显,光也。不时,时也;时,是也。”
(3)《大雅・崧高》:“不显申伯。”毛传:“显矣,申伯。”
(4)《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祀,居然生子。”毛传:“不宁,宁也;不康,康也。”
毛传以“惊”释“不惊”;以“盈”释“不盈”;以“时”释“不时”;以“显”释“不显”;以“宁”释“不宁”;以“康”释“不康”。郑玄、孔颖达认为原诗是反诘句式,毛传认为是反语正说。但他们在将“不……”作为一个表肯定意义的结构上是一致的。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用“素”释“不素”呢?请再看下面一组例子:
(5)《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毛传:“激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
(6)《曹风・候人》:“维鹈在梁,不濡其翼。”毛传:“鹈在梁可谓不濡其翼乎?”
(7)《大雅・文王》:“凡周之事,不显亦世。”毛传:“不世显德乎?”
(8)《周颂・执竞》:“不显成康,上帝是皇。”毛传:“不显乎?其成大功而安之也。”
这组例子中,毛传进一步指出“不……”是反诘句式,其反诘式的注释显得颇为贴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句式中之“不”为副词,本身具有表反问的功能。这种用法在其他文献中也不乏用例:
(9)《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不曰,犹曰岂不曰,省文也。”
(10)《后汉书・朱穆传》:“穆又著《绝交论》”唐李贤注:“又与刘伯宗绝交书及诗曰:‘昔我为丰令,足下不遭母忧乎?’”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一乎云者,反言其曾如此也。”
(11)《儒林外史》第三回:“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是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综上,“不素餐(食、飧)兮”实为“可谓不素餐(食、飧)兮”。验之于全诗,与其用反诘句式表达愤慨之情的风格无不相符;再验之于整部《诗经》,亦无不通。
从“兮”的用法考察
“兮”是《诗经》中重要的语气词,共出现321次④。《经传释词》、《助字辨略》、《古书虚字集释》、《词诠》、《汉语大词典》等对于其在句末起增强语气,加强句子感情表达作用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⑤则进一步指出,“兮”可用于疑问句末尾,助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吗”。并附《楚辞》二例:
(12)定心广志,余可畏惧兮?《九章・怀沙》
(13)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九辩》
依此而论,“兮”在“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结构中助反诘语气,译为“吗”,当无多大问题。至于用于助讽刺语气,则未见他例。
从全文感情线索考察
诗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同样的句式三次重复使用,有两大明显特征:一是不断使用反诘句。诗中以“胡”为标志的反诘句多次出现,综合起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什么都没做,你们凭什么收获那么多呢?这是劳动者的愤怒控诉。二是采用了间隔反复的手法。通观全诗,量词“廛”、“亿”、“”的实际意义并没有多大差别;名词“禾”、“特”、“鹑”实指各种收获;动词“餐”、“食”、“飧”的意义几乎相同。但在间隔反复的手法下,这种看似雷同的感情一次次得到深化。三次“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就是三次感情的爆发,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最终达到顶峰。换言之,三段诗中的感情不是并列的,而是层层上升的。这三句就是全诗三个顺次递升的感情顶峰。可见,诗中愤怒控诉的感情是一贯到底,持续深化的。这种手法在稍后的楚辞(如《涉江》),甚至现代的诗歌(如《街灯》)中都还在广泛运用。而教参译法将感情陡然转为讽刺,似乎与此理不合。
另外,《十三经今注今译》⑥将“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译作“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粮”;将“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译作“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干饭”;将“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译作“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熟饭”,均带有明显的反诘语气,但语气较为生硬,译文稍显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表达效果。
综上,“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实表反诘,应译为:那些大人先生们啊,(难道)不是白吃饭吗?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这样既能更加切合其实际,又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注 释:
①《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②《古史辨》第三册下编。
③吴小如:《读书丛札》,第13页。
④董志安:《诗经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页。
⑤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4页。
⑥《十三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出版社,1994年版。
(文武为重庆文理学院***书馆馆员;刘小文为博士,重庆文理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
编校:赵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议“不素餐(食\飧)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