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主要阐述当下艺术环境中,部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及艺术作品最终成形中对现成品的利用,并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其一,在艺术评价标准相对缺失的艺术环境下,“无标准”对艺术作品中现成品的选择及其形态的影响;其二,现成品艺术作品的艺术形态及现成品呈现方式对艺术家在现成品选择方式上的影响。
【关键词】现成品 艺术标准 影响 呈现方式
一、现成品
现成品的出现由来已久,然而到底如何定义现成品的概念?如何区分什么是现成品,什么不是现成品?对于这些,我们似乎仍然没有得到一个很明确的答案,或者说它的界限随着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在不断地调整、丰富和完善。杜尚在20世纪初提出了READY—MADE(现成品)的概念,“艺术”不仅存在于“创作”中,其同样存在于“选择”中,可以通过选择一个“真实”来重现“真实”,而不用通过其他信号、象征、翻译与视觉来表达“真实”。艺术家从原有的东西上得到灵感,然后根据这一灵感对其做具体的加工或改变并且使之呈现出某种新的意趣来,也就是将原先外在的美后面隐藏的种种美发现并开发出来,这些加工或改变的再创作,往往不保留原有的形态。
因而,艺术品中的现成品当具备以下特点:是日常所见、具体可触碰的;往往具有比较明确的生活所指意义;是可以直接、间接被移植进艺术作品或者直接变成艺术作品的(当然它原先本身可能就是一件艺术品);是艺术家希望通过其来挖掘一种对社会结构深层的人的心理反应或者表达其个人内心感触、人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现成品的这些特点会影响艺术家对其的态度及选择艺术作品中现成品的呈现方式。在肯定和赞扬现成品艺术的同时也应看到,有些艺术品中的现成品选择及呈现方式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待重新认识的,应当予以重视。
二、艺术评价标准缺失下的现成品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什么才是当下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呢?我们似乎发现与传统的精英艺术相比,当下的艺术已经失去了某种特定的艺术评价标准。
技术时代下文化工业的发展使得艺术的神圣性被消解,高雅和低俗、精英和大众的界限模糊甚至消失了,大众文化借技术化和文化工业而兴起并四处泛滥,其世俗化导致并加速了大众审美情趣的低俗。市场化机制下的人们越来越生活在自我选择的方式之中,也越来越在竞争和挑战中强调和建构纯粹个人的自我形象,这是一个强调个性的时代。艺术被其他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如日用器物生产、居室环境设计、工业商品包装等所用,渗透到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边界的扩大和艺术需求的增强促成了审美的泛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费社会为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
艺术家似乎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一切,人人似乎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任何事物似乎都可以是艺术,只要是能够想到的,没有不能实现和操作的。“艺术在当今比在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容易受人摆布,换句话说,对艺术进行片面思考、随意处理,已成为公众行为和意识的一个部分了。”①无层次、无深度、无意义、无干扰、多元共存,在这种立场和前提条件下,艺术标准的问题也就随之消失了;事实上必然也是不需要标准,因为有标准意味着要批评、要否定“他者”或被“他者”否定,否则标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反过来,无标准的结果就是很多人的自圆其说和各种艺术形态的释放及自由。没有了约束的艺术如同游戏一样自由自在,采取任意的姿态做着艺术的诠释,采取任意的结构组织艺术的形态,其可以选择任何这样或那样的有用或者无用的因素,武装自己成为一个容纳“百味”的诠释艺术的艺术。
然而,在这样无特定艺术评价标准下所产生的自我满足、自说自话的艺术作品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个很难以一个直观的量化数据做出评判,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很多装置艺术或者说观念艺术作品的影响,比如用鸡骨头、鸡毛、纸屑、烟头、废弃日用品等垃圾组成的“艺术品”,很容易引起受众对“装置或者观念”作为“艺术”的怀疑,同样也可能对一些艺术爱好者产生艺术创作形态认知的误导。在这类艺术品中,它们难以与我们日常的形式做区分,艺术家似乎并没有深入思考他的艺术作品形式是否与日常见到的形式不同。作为意大利最具争议的艺术家之一的曼佐尼,曾经拿了一些气球来吹气,气球便成了他的艺术品;他又在米兰的一个展览中分给观众一些煮熟的鸡蛋,鸡蛋当然就是他的雕塑作品了,因为上面印有他的指纹;当然最有名的是他把自己的大便装成90个30克重的罐头,然后居然一售而空。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直接把自己与众多男友睡觉的床搬到了展示厅,名为《1963—1995和我同床共枕的人》,引起一时的评判如浪潮一般。“现代艺术家颇有点像婴儿变着花样啼哭、抽泣、尖叫、、嚎啕以吸引大人的注意。一招不灵又是一招。”②
在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艺术品之后,评价标准似乎也就自然消失,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评价的必要和意义。如此这般的“艺术品”一次又一次堂而皇之地考验着受众的心理承受底线,在某种程度上逼迫着受众以更加包容和豁达的态度承认“它们”也是艺术品,至少因为“它们”是进了艺术展馆的。在相对没有艺术评价标准的当下艺术环境中,难道仅仅因为大众审美情趣低俗化的加剧和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就可以这样嚣张无礼、不负责任地满口胡言乱语?难道仅仅以“它不像现代艺术或……那样具备自身否定性和自我批判”③为借口,就能无视这样的现成品艺术对艺术家及其他受众所造成的影响和某种引导?
三、不同呈现方式下的现成品
现成品的不同呈现方式是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中采用的现成品所做的不同形式的处理,使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各异的效果,进而所引起的不同心理感受和影响。现成品不同呈现方式的展现,是由艺术家本身具有的审美经验及艺术经验、现成品对艺术家所产生的影响和艺术家对现成品的心理反应等共同起作用的。从结果上来看,现成品的不同呈现方式也确实给受众带来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向上的影响。以下简单阐述其中的一些。
(一)直接挪用或部分挪用
现成品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之一就是直接把现成品从一个常态的环境转移到了另一个新环境,企***或希望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和思维意识,从另一个角度或更高的层次对其进行思考和文化解读;也让一部分人误以为原来艺术品就是这样的,原来艺术是这样“好玩”的,原来艺术家的角色是这么容易胜任的。
杜尚的开山大作之后,人们看到了很多模仿这种艺术方式的艺术作品。约瑟夫·科索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他将一把椅子放置在这张椅子的照片和关于椅子这个词在字典中的定义之间,一个是视觉代号、一个是语言代号、一个是实物形式的代号,以这样的艺术方式呈现他的艺术作品。比利时艺术家马塞尔·布鲁泰尔斯的《白柜子和白桌子》展现的就是一张立在地板上的白色桌子上面有规则的铺满了空空的鸡蛋壳,一个挂在墙上的白色柜子里面也塞满了同样的鸡蛋壳。英国艺术家托尼·克雷格在白教堂画廊举行的20世纪英国雕塑大型展览中的作品《五个物品》,就是将5个塑料空瓶子直接排列在展览馆的地面上。
(二)改变尺寸和体量
将现实生活中生活用品或其他物品的尺寸和体量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另一种常用的现成品呈现方式。这一类作品暂且不论它的内容和内涵,首先应强调的便是要从体量、数量、重量上企***让受众从内心油然而生对其心服口服。体量和数据的大小与多少在这类作品中显得极为重要,其作为该类作品的支撑点左右着它们的影响力、知名度和成功与否。它,让一部分人误以为懂得了——原来“大”和“多”就足以说话和成为艺术作品的。
法国“当红艺术家”莱诺带着他的花盆周游全世界,他的一只涂成了黄色的巨大花盆在上世纪90年代来到了中国,赫然立在了北京故宫;另一只红色花盆又于21世纪初在上海展览并成功出售,巨大的尺寸果然使其改变了身价。法布里斯·易贝尔借着“艺术品”和“商品”合一的口号,制作了一块22吨重的“世界最重的香皂”,也因此荣登吉尼斯世界纪录,借这样的艺术方式声名大噪。
(三)改变材质及模仿
用另外一种材料将现成品中原来的材料进行替换或以另一种方式制作某种常见物或现成品,改变其固有面貌,这也是常用的现成品呈现方式。男扮女装、女扮男装,一时的真真假假而已。
戴尔伏耶那《克娄卡》大便机器的出现很是让人大吃一惊,12米长的实验室装置,模拟了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直至最后成为大便的过程,科学实验也变成了“艺术品”。西蒙·迪克在1999年做了《咀嚼的口香糖》,他用一种树脂类的材料模仿了一个被咬在嘴里吹大了的肉红色的口香糖(当然比日常见到的大很多),不知道这再现了那某一瞬间的口香糖,是不是不再像它的同胞那样容易被消费了?
(四)综合运用
在一些艺术作品中有多种现成品的呈现方式,因为艺术家审美经验及艺术经验使然和作品需要的影响,它们是被一起综合运用完成艺术品的。不同呈现方式的现成品在这类作品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一起服务于它们的主体。然而建立在艺术家个体审美和艺术经验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作品,又会让受众有着什么样的直观感受和心理影响呢?它又会影响了多少人,有多深远、多深刻呢?但至少可以肯定是有的。
马修·巴尼于2000年完成了作品《Fay· la Foe宝贝的展示柜》,透明树脂玻璃后面保存着的是一个标准化的会议桌,一个晒制盐制成的哑铃放在桌脚边,还有一个蒙了纱的高礼帽,一个隐约有点人形的物体斜靠着。以“后现代艺术的内涵取决于观众的欣赏和理解,其作品的内涵往往具有流动性和多元性”的角度来看,就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现成品呈现方式,比如现成品的解构、现成品的重构、现成品之间的嫁接等,它们共同促成了不同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完成。也可以相信,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现成品展现的方式同样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影响着艺术家及其创作。
四、理性认识现成品
在舆论和传媒的影响下,我们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似乎不再那么理性和深刻。艺术家也因受到他者和各种信息的影响,对当下的艺术评价标准以及不同的艺术品创作方式等问题的思考也有需要挖掘的地方,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差?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作为艺术家群体,在艺术视野范围之内的全面和深刻思考是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它有助于艺术家自身和受众群体对于一个问题的全面认知。现成品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方式有着它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轨迹,当下的时刻也许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也正因为这一阶段的存在又促使艺术家和受众对它的深刻思考。但“倘若艺术只能复制自然事物……或艺术品不能使感觉愉悦,那就没有正当的理由在任何一个已知的社会中为艺术保留一个崇高的位置。艺术之所以令人尊敬,是因为它有助于人理解这个社会和他自己,并把他所理解的和确认是真实的东西展现在他眼前”④。对于现成品、现成品创作、现成品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个人、不同时刻,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重要的是,对于它们,我们(个体)应当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解。
注释:
①瓦尔特·舒里安. 作为经验的艺术——艺术的经验[M].罗悌伦,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209.
②李倍雷.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反思[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③河清.现代与后现代[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130.
④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等. 艺术的心理世界[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9.
参考文献:
[1]瓦尔特·舒里安. 作为经验的艺术——艺术的经验[M].罗悌伦,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2]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倍雷.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反思[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5]杨斌.消费文化与艺术创新[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现成品——一种艺术创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