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理解能力,有助于让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作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了一些做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评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理解能力,有助于让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3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着重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合作性学习的一种,它以小组为单位,以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为目标,实现全员参与、全员成功,体现了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照顾到了学生的差异,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使他们认识自身价值,促进其自身情感的发展,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并能让这种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他们享受到成功。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总结了一些做法。
一、找准时机,创设情境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致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教师可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可在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如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这时,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教师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例1时,对于水管的弯头,有的学生认为它是角,有的学生认为它是圆的不是角,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怎样认识水管的弯头的角”,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如何,讨论结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就是由教师设想,学生来参与;另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这是比较好的。那么,怎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认为首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中“分数的认识”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就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咱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有6、8、12支铅笔,请三名同学上前来拿出各自盒子里铅笔的二分之一给大家看)老师说:猜一猜,他们谁拿得对?这时,同学们众说纷纭。(因为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保密的)老师接着说:是不是他们拿错了呢,谁再拿?(再找同学拿一遍,正常结果还是一样)老师及时说:我告诉他们都拿二分之一,但是结果怎么就不一样呢?讨论一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这就是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为出发点,提出疑问,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激起他们想参与并积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再如在讲《年、月、日》一课时,我分别采用北京申奥时间、讲课现场时间、个人生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时间作为导课的切入点,引发学生讨论,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小组,完善机制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水平接近,差异互补”的原则。教师应考虑到兴趣、爱好、专长、学习程度诸方面的因素,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可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可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可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拿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三、培养习惯,注重合作
(一)培养合作意识
刚开始时学生往往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如在小组讨论时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机会,以自己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只关注自己的学习行为,缺乏群体精神,瞧不起学习困难的同学,竞争时将小组内认为妨碍获胜的同学排除在外,失败后互相埋怨指责,等等。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班级开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奖励激励也以小组为单位,从而达到培养同学们全员参与、全员成功才是成功的团队精神的目的,使小组成员间尽快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的依赖关系,以利于今后实际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二)培养合作技能
1.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态度,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通力合作,积极主动地学习,大胆发言,提问质疑。
2.培养同学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要明确合作并不等于依赖,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吃现成饭”,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3.训练他们专心听讲,不打断别人发言、抢话说、出风头。要让他们明白,讨论追求的是互补,在小组中发言是应尽的责任,要相互信任;有效及时地沟通;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出别的同学的发言要点;学会从大家的发言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
4.提倡谦虚热情,乐于助人。培养他们妥善处理小组成员问的冲突、分歧的能力;面队不同的意见,应对策略恰当;分工合作,优化组合;携手同行,共同进步。
四、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教师既要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先提出问题:“还有多少盒饮料?”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小组的合作交流后,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像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五.多维评价,激励发展
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采用学生自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目的是通过活动找出差距和不足,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评价应重在效果,小组活动最终的评价应主要看学生的进步而不是看考试成绩及学习结果,还要考核学生的合作能力、相处能力等有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评价活动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活动的方式。(2)小组活动的程序。(3)组员的参与情况。(4)活动的效果。(5)回答问题的准确率。(6)对其他小组问题的补充修正的次数和准确率。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再现与强化,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我教育的开始,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增强学生反思智慧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主要可采取下面两种形式。
(一)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
当学生完成练习或回答一个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判断,想一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整的意识。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这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思,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
(二)小组互评
一般是4人一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或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让更多的同学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暴露思维过程的机会;二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扶差;三是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进步;四是可以增强竞争意识,开展小组小竞赛,看哪一组回答得最好。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