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三国时期的曹操,可以说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他自公元189年起兵,至公元220年病故,戎马一生,用自己三十多年的征战成就了自己的辉煌,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一个坏人、奸人的形象,但他的治世才能、文学成就以及唯才是举的风范,却为后人所敬仰。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据说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并无史实考证)。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
本末”,有人也说曹操是“夏侯氏”之子。
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当上洛阳北部尉,再改任顿丘令,然后被征召为议郎。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的地方,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制造五色棒放置于衙门左右,只要违犯禁令的人,一律棒杀。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十常侍之一)的叔父蹇***不服从禁令,提刀夜行。被曹操捕捉后,曹操毫不留情,将蹇***用五色棒处死,以儆效尤。从此之后,没有人再敢违犯禁令,京师的秩序重新建立。
从早期曹操的表现,到后来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曹操所表现出的机警个性,擅长权谋、随机应变,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桥玄与认为曹操不同于平常人。桥玄曾经告诉曹操:“天下即将混乱,除非有治世才能的人出现,否则无法解决这种乱象,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就是你呀!”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治世之能臣
自从曹操采用谋士所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资”的战略性建议后,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治上有了保障,士兵和粮草就成为关键因素。而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粮不足而打败仗的例子举不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就大见成效。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最见成效的是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大将;张辽和徐晃,是曹操从亡虏中选的大将。他们作为名将,辅佐曹操成就大业,均立有赫赫战功。被曹操任命为州牧和郡守的许多人,也都出身低微。各种有贤能的人才收罗到自己的身边,无疑为曹操势力的壮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杰出的文学成就
在战场上,曹操是一个令人生畏的领导者,但是他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直到现在都为人们传诵。
曹操的诗从艺术风格上讲,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的作品以其平易自如、质实明练的文体对抗当时骈化的趋势,可谓独树一帜。怪不得鲁迅曾称赞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此外,建安文学能够在当时战乱纷争、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曹操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
并非情种
曹操一生到底有多少女人,我们已经无法统计。《三国志・后妃传》的记载中提到,曹操最早有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后来拜为王后)。另从《武文世王公传》中,知道还有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这些人所以能载入史册,是因为她们(丁夫人除外)一共给曹操生了25个儿子,没生儿子的女人,当然还有。
虽然生活中处处离不了女人,但女人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并不重要。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有一爱姬陪曹操午睡,曹操枕着爱姬,对她说:“过一小会儿叫醒我。”她见曹操睡得很熟,便没有叫醒他。等到曹操醒来,发现自己睡过了头,便怪罪爱姬,把她活活打死了。可见,曹操根本不懂得尊重妇女的人格甚至生命。他的一生都只是在玩弄而已,并无感情的投入。
何以不称帝
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汉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年四月,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时像皇帝那样,左右严密警戒,不让行人通行。五月,曹操修建了诸侯有权享受的学宫沣宫。六月,曹操任命***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献帝诏令曹操像天子那样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同时,封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就这样,曹操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力的所有准备,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几乎已经走到了终点。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使自己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了。曹操惟一没到手的,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曹操要废掉献帝是易如反掌,但他却至死也未称帝,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出于全局战略的考虑。曹操自“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他便很快取得了***事、人才、经济等各方面的领先,因此在初期,有远见的曹操是不会废掉献帝的。而到了后期,曹操统一了北方,天下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局势,此时曹操自立为皇帝似乎是可以的,其实不然,曹操知道,汉朝虽然名存实亡,但献帝的威望还在,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拥立汉献帝会对吴、蜀有牵制作用,而一旦自己废掉了献帝,就会给他们起兵的借口,并且会使自己陷入***治上的被动。因此,当孙权上书称臣,劝曹操称帝时,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其次,鉴于袁术等人的前车之鉴。三国时期想打皇帝主意的人很多,但最后都身败名裂。因此,曹操知道,当皇帝虽然是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也将自己至于“众矢之的”的处境。
再次,维护自己的忠臣形象。公元210年,汉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为魏国封国人口,曹操拒绝了,并写下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解释自己无代汉之意,还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还能侍奉陛下的周文王,以标榜自己的忠臣之心。因此,曹操不可能出尔反尔废掉汉献帝,为维护自己的历史形象,他也会一直拥立汉献帝的。
最后,为了稳定本国的局势。在曹魏集团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虽然汉朝将亡,但还有相当多的人是拥汉的,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魏国内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曹操对此是不可能没有考虑的。
曹操在陈群等人劝其称帝时,曾经回了一句饶有深意的话:“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实际上也就说明了曹操的想法,虽然皇帝是傀儡,但他仍然要为国家的稳定而充当“文王”,至于改朝换代的时期,他将前期工作都准备妥当,就交给后人去作吧。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历程评述:
曹操,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治家、***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治***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曹操超越时代的魏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