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入声的消亡和分派是近代汉语音韵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一直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在北方官话区的大多数次方言区,入声字均已分派到其他声调中,但不同次方言区甚至同一次方言区内古入声字派入的调类均有一定的差异。本文试以《哈尔滨方言词典》音系为例,对《方言调查字表》中东北官话常用的古入声字做出分类统计,并就其分派情况与北京官话中入声字的分派情况作一分析比较。
关键词:东北官话 入声字 统计 比较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珍藏明清汉语文献挖掘与研究》(项目编号:12&ZD17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4XYY023);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重点社科研究项目《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运行研究》;延边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朝鲜朝汉语官话词汇“质正”研究》(项目编号:2011600-602015002);延边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及东北方言中分派的统计及探讨》(项目编号:ydbksky2015341)
一、 引论
东北地区的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人口遗传学家袁义达先生认为:汉族在东北地区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族群是在清朝。清***府“向汉人开放了东北,东北的汉族从辽西和辽东形成,进而不断向北推进……各族混居和通婚,东北地区人群加速汉化,最终形成当代的东北人群”,东北地区汉族具有族群年轻、方言统一的特点。从地理上看,东北地区紧邻现代汉语标准语音―北京语音所属的华北次方言区,从历史渊源上看,东北地区的汉族则是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汉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是语言扩散的媒介,地理和历史的多重综合作用使东北官话必将不同于华北官话、冀鲁官话乃至胶州官话,而自成为一种***的次方言。调查研究东北官话中与普通话入声派入其他声调的异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目前东北方音与古音韵之间联系的相关研究的空白。国内对东北方言的研究较之其他地区方言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早期方言分区中,东北方言往往从属于华北方言,如章太炎《书》(1900)、《检论》(1915)将东北方言划入“河朔北塞方言”,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则将东北方言归为“河北系”。近年来音韵学相关的课题可谓如雨后春笋,而探讨东北方音与古音韵之间联系的相关内容却相对较少。因此,这一调查研究将会对研究东北地区方音与古音韵的演变关系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次,对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预测汉语语音未来的演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从汉语发展史来看,东北官话音系演变往往在整个官话系统中体现出超前性。例如:在近现代汉语北京官话音系中,浊音声母除鼻音和边音外已经趋于消失,但还保留着一个[?],而李无未先生在《清末民初东北官话的语音特点》(2013)一文中则指出,在晚清东北官话声母特征中,“将日母字读为零声母”,是东北官话区别于北京官话音的一个显著标志,即东北官话的某些区域浊声母[?]已经消失,这一现象恰恰是东北官话在汉语语音演变过程中趋势上超前性的反映。对入声字在普通话、东北官话中的调查统计,可以将汉语的过去与现在相联系,将汉语的此地与彼地相联系,以跨越时空的视角观照汉语的演变。
再次,对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策有着重要意义。对入声演化规律的探讨,在建立汉语不同官话之间的联系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加强官话区的群众对民族共同语的认同感。
二、调查字选取的范围
本文调查对普通话字音的界定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为准,对东北官话声调的界定则以李荣主编、尹世超编纂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哈尔滨方言词典分卷》(以下简称《哈尔滨方言词典》)为基础,一定程度上结合了语言调查的实际。
《哈尔滨方言词典》是反映现当代东北官话语音、词汇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高度重视实地调查,根据中老年发音合作人的发音情况确定音系、记录语料;参考中青年发音合作人的调查结果作为补充和参考。该书概括了哈尔滨官话调类与北京官话归属的异同,其中既包括入声字,也包括舒声字。在书中所附《调类归属对照表》中,列举了哈尔滨官话中与北京官话声调相异的常用字280组,其中属于古入声字派入不同调类的有117组,占总数的41.79%,这一语言事实体现出入声字派入不同调类是造成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调类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调查的入声字的范围是以《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为基础的。《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有607个字音(单简多繁、一字多音的,均分开统计),结合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删除了一些东北方言在实际生活中不用或极少用到的字如虢、牍、斛、籴、牒、靥、浞等,将东北官话有的一些多音现象分立出来(如结结合与结结婚),共保留576个字音,其中全浊入131个,占总字数的22.74%;次浊入121个,占总字数的21.01%;清入324个,占总字数的56.25%。
这576个字音分别是:
咸摄:答,搭,踏,拓拓本,沓一沓纸,纳,拉,杂,蛤,鸽,喝喝酒,合,塔,榻,塌,溻汗溻湿了,腊,蜡,n,磕,用针,眨,插,闸,炸油炸,夹夹肢窝,夹夹子,袷袷衣,恰,掐,狭,峡,洽,甲,胛,匣,鸭,押,压,聂,镊,蹑,猎,接,妾,捷,折折叠,褶,摄,涉,叶,页,劫,怯,业,胁,腌,跌,帖碑帖,帖请帖,贴,叠,碟,蝶,谍,},夹夹菜,协,法方法,乏
深摄:立,笠,粒,缉缉鞋口,集,辑,习,袭,蛰,涩,执,汁,湿,十,什什物,拾拾起,入,急,级,给给予,泣,及,吸,揖
山摄:獭,达,捺撇捺,辣,瘌,擦,撒,萨,割,葛,渴,喝喝彩,吆喝,八,拔,抹抹布,札,扎扎营,察,杀,轧被车轧,铡,瞎,辖,别区别,鳖,别离别,灭,列,烈,裂,薛,泄泄漏,哲,蜇蝎子蜇人,彻,撤,辙,折折断,浙,舌,设,折弄折了,热,杰,孽,拽,揭,蝎,歇,憋,撇撇开,篾,铁,捏,节,切切开,截,屑不屑,屑木屑,楔楔子,结结合,结结婚,洁,噎噎住了,钵,拨,泼,钹,末,沫,抹,掇拾掇,掇掂掇,脱,夺,捋捋袖,撮一撮米,括包括,聒,阔,豁,活,滑,猾狡猾,挖,刷,刮,劣,绝,雪,拙,说说话,悦,阅,发头发,发发现,伐,筏,罚,袜,厥,倔脾气倔,掘,橛橛子,月,越,曰,粤,决,诀,缺,血,穴
臻摄:笔,毕,必,匹一匹,弼,密,蜜,栗,七,漆,疾,悉,膝,侄,秩,瑟,虱,质,实,失,室,日,吉,乙,一,逸,讫,乞,不,勃,饽,没,突,卒兵卒,猝仓猝,骨头骨,窟窟窿,杌杌子,杌凳,忽,核,律,率速率,黢黢黑,戌,恤,术白术,率率领,蟀,出,术,述,秫,橘,佛仿佛,佛佛教,物,勿,屈,掘,倔倔强
宕摄:博,泊梁山泊,薄,泊停泊,莫,膜,幕,寞,摸,托托管,托手承物,铎,踱,诺,落,烙,骆,酪,洛,络,乐,作,错,凿,昨,索,各,阁,搁,胳,郝,鹤,恶善恶,略,掠,爵,雀麻雀,鹊,嚼,削,着着衣,着睡着,附着,酌,绰绰号,绰绰起棍子,焯,勺勺子,芍芍药,若,弱,脚,却,虐,藿,疟,约,药,钥钥匙,跃,郭,廓,扩扩充,霍,劐用刀劐开,缚,镢镢头
江摄:驳,闼兀朴,雹,桌,卓,琢,啄,戳,浊,捉,镯,觉知觉,角,饺,确,壳,岳五岳,岳岳父,乐音乐,学,握
曾摄:北,墨,默,得,德,忒忒好,特,肋,勒,则,贼,塞,刻时刻,刻用刀刻,克,黑,逼,匿,力,即,鲫,息,熄,媳,饬,直,值,侧,测,色,啬吝啬,织,职,食,蚀,识,式,饰,殖,植,极,忆,亿,抑,翼,国,或,惑,域
梗摄:百,柏,伯,迫逼迫,拍,魄,白,帛,陌,拆拆开,泽,择择菜,选择,宅,窄,格,客,额,赫,吓恐吓,麦,脉,摘,责,策,册,栅,革,隔,核审核,核果核,碧,剧剧烈,剧戏剧,逆,璧,僻,辟,积,迹,脊,籍,藉狼藉,惜,昔,席,夕,掷,支,炙,赤,斥,尺,射,适,释,石,益,亦,译,易交易,液,腋,壁,劈,觅,的目的,滴,嫡,踢,剔,笛,敌,狄,溺,历,历历法,绩,戚,寂,锡,析,击,激,吃,
通摄:获,划,***,役,卜,扑,醭醋生白醭,仆扑倒,仆仆人,曝,瀑瀑布,木,秃,独,读,犊牛犊子,鹿,禄,族,速,谷谷子,谷山谷,哭,屋,督,毒,酷,沃,福,幅,蝠,}}数,}}杂,腹,覆反覆,服,伏,椭停目,穆,牧,六,陆,肃,宿,竹,筑,畜畜生,逐,轴,缩,祝,粥,叔,熟煮熟,熟悉,淑,肉,菊,掬一掬,一捧,曲酒曲,畜畜牧,蓄储蓄,郁,育,绿,录,足,促,粟,俗,续,烛,嘱,触,赎,束,蜀,属,辱,褥,锔锔碗,曲曲折,曲歌曲,局,玉,狱,j,欲,浴
三、 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入声分派情况的对比分析
由于现代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覆盖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四个调类,故可以排除这两种官话中一种官话的代表性音系中存在另一种官话中代表性音系中没有的调类的问题。
(一) 入声字在派入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中所归属调类之比较
表一: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中入声字派
入各调类的数量
表二: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中入声字派
入调类分布比例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东北官话中古入声派入上声的比例明显高于北京官话,这也是东北官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相对地,东北官话中入声派入阴平、阳平、去声的比率均稍低于北京官话,这也给现实生活中东北官话在听感上上声字比例偏高的语言实际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清入、全浊入、次浊入在派入其他调类时在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的对比
被调查的576个字中,共计有105个字在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调类不同,占调查总数的18.23%。其中清入、全浊入、次浊入的比例分布见下表:
表三:清入、全浊入、次浊入在北京官话与
东北官话中分派的对比
表四: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中异调类
古入声字清浊的统计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
1. 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中调类不同字的比例中清入字占大多数,全浊入占少数,次浊入更少;
2. 在表内调查的入声字中,清入声字在东北官话中派入其他调类时,与北京官话产生分歧的比例在清入、全浊入、次浊入三种入声字中最高,全浊入次之,次浊入最低。
3. 北京官话中全浊入在东北官话中派入其他调类的,在北京官话中以阳平、去声为主,这些字派入东北官话则是上声、去声较多。
(三) 不同摄的入声字派入其他调类时在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的对比
表五:不同摄的入声字在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中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深摄、曾摄入声字在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中调类不同字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摄的字。其余的摄中,除通摄这一比例偏高以外,其大体的比例是相似的。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 东北官话在语音、语调、词汇乃至句式方面都逐渐向普通话靠拢, 部分特征逐渐淡化”。普通话的推广有利于消弭方言鸿沟,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使得借助特定时代的资料,对官话方言的某一时间、某一地域的表现形式的研究的价值日益凸显。东北官话作为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人口的流徙、历史的变迁,使东北官话承载了东北地区各族人民独特的文化,研究东北官话与地域相邻的北京官话之间的水融,更是探究汉语方言区域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在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调类不同的字之中,古入声字占有可观的比例;通过对比与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相比呈现出的的一些特点:
入声字派入上声的比例明显偏高;北京官话中的上声字在东北官话中极少读成其他调类,而东北官话中的上声字在北京官话则有很多被归入其他调类;
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今音调类不同的古入声字中,清入声字比例最高,深摄、曾摄入声字明显高于其他摄。
作为中古汉语的四个主要调类之一,入声在官话方言中趋向消亡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在北方官话中入声的消亡趋向及其在各地官话中的后效更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方言音系是语言演变的活化石,不同地区的音系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一定时代的语音面貌,将这些碎片“编织”到一起,甚至可以对汉语史上语音发展的大趋势进行探讨。而每一个碎片具体内容的解读,则是需要有一个数据化的结论来支撑的,本文的写作初衷便在于此,希望能够对先驱者的探索进行些许补充,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一些便利。
参考文献
[1] 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5.
[2] 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第六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崔希亮.语言学概论 [M].商务印书馆,2009:237
[4] 李无未.清末民初东北官话的语音特点[J].方言,2013(4):348-355.
[5] 刘晓梅.期待绚烂绽放:百年东北官话研究述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130-137.
[6] 李荣,尹世超,等.哈尔滨方言词典[Z].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7] 张辉,李无未.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通语――汉语之应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8] 张辉.清代韵***《等韵精要》韵母特点及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1).
[9] 张辉.清代韵***《等韵精要》声调特点及价值[J].汉字文化,2015(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东北官话入声分派及其与北京官话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