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范文

网络文学范文第1篇

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跟。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存在。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许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

蔡智恒、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为人知,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文学评奖均己落下帷幕。检阅过"榕树下"网站的得奖作品之后,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显而易见,陈村所青睐的是"网络的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1)由于文学爱好者的录入或者网站招徕用户的点击,网络空间存有大量业己出版的世界文学经典或者风靡一时的流行之作。对于这一部分文学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征集读者的新型传播媒介。栖息于网络空间的文学不过是纸张文学的电子复制。这一部分文学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头换面,甚至提出新的美学设想。相形之下,"网络的原创文学"可能包含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类型。在这一批文学那里,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的特征介入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

伊格尔顿曾经提议考察艺术的"生产工具"。对于文学说来,书写工具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龟甲、钟鼎、竹简、缣帛到纸张,新型的文学生产资料不断地改变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这不仅派生出种种特殊的文体,同时还不断地重建文学社会学。如同人们的历史考察所发现的那样,书写工具的日益廉价导致了持续的文化民主。书写工具摆脱了权贵阶层的***治、经济垄断之后,文化归还了大众。大众的通俗语言赢得了文字的记载,甚至赢得了刊印的权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事件;这时常还意味了某些发不出声音的匿名阶层开始浮出文化地平线。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的改变时常是缔造一个新型社会的重要条件。根据安德森的观点,印刷技术的发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称之为"印刷资本主义"。他概括说:"资本主义和印刷技术通过作用于人类语言的不可避免的多样性的命运,使一种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体的基本形态为现代民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现今,一些人将网络空间形容为"后纸张"时代的书写与传播工具。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经济、社会民主以及文化形式无不因为网络的介入而产生历史性的转折;对于文学说来,人们逐渐将问题凝聚到这个方面:这一项技术***是否包含了诱发艺术***的契机?

很少人有胆量预言,网络文学的兴盛丝毫无损于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但是,人们可以从某些不无委婉的表述之中发现传统文学的抵抗。不少传统文学的作家重复申明:文学的本质从未改变,评价文学的尺度始终如一,他们对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视同仁。余华断言:"对于文学说来,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3)"文学的特性将因此――随着作品的发表方式、传播方式和作家成分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甚或损害吗?"吴俊对于这种问题颇为肯定:"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它自身的叙述和表现,同其物化的载体(媒介)形式――不管是纸质书刊还是电脑网络――并无必然联系。"(4)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网络作家的首肯。他们看来,"始终如一"的尺度无宁说证明了传统文学吞并网络文学的姿态。人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事件之中发现网络作家的理论异议――他们不信任网络文学评奖聘请的评委:

从网络调查中看出,不少"网虫"对由王蒙、刘心武、张抗抗等几位知名作家主持评委会感到"滑稽"和"不能理解"。因为他们几乎是清一色因写书成名的传统文学作家,对网络知道多少值得怀疑。评委之一的莫言说自己连一次网都没有上过。由这些评委评出来的作品,不仅难以评出真正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而且也伤害了网民的感情。此外,按何种标准进行评选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5)

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学的作家愿意呼应网络作家的观点――例如徐坤。在她看来,网络文学必须产生新的衡量标准。(6)然而,迄今为止,这些标准尚未得清晰的表述。张抗抗曾经提到她的一次有趣经历。聘为"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委之后,张抗抗打算遭遇一批洪水猛兽式的作品。然而,她的阅读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惊讶。

网络文学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新兴的网络文学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表征。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而各方面因素也使得其发展现状与前景让人们亦喜亦忧。总的来说,网络文学虽然对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它目前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学的地位。

关键词:网络文学;超文本性;虚拟性;嬉戏性

中***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54-02

在这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和电子传媒正改变着人类的文化和生存状态,也快速地改变着文学传统的面孔,使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这一对”千古冤家”正成为“欢喜亲家”,这就是以网络文学为重要表征的当代文学新纪元的开始。

据统计,自1995年中国大陆开始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始,截止2001年8月底,“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设有文学栏目的网站3000多个,其中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的网站153个,小说的各类网站486个,诗歌的249个,散文的358个,剧本的75个,杂文的31个,影视作品的529个”。从这些网站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计其数。而仅“以专载网络原创作品的'榕树下'(rongshu.com)为例,它从1997年建站到2001年底,已登载原创作品61.9万多篇(部),达8亿多字”。 [1]

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已经异***突起,并蓬勃生长着,从而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股鲜活的文学力量。

1.网络文学的概念

什么是网络文学呢?网络文学到底该如何具体定义呢?对于这个问题,当下文学界的说法纷繁复杂,而尚无定论。陈海燕先生认为:“所谓网络文学,按我的理解,一般是主要发表在网络上(文学网站或个人主页)的各类文学作品。”[2]著名的网络文学研究学者欧阳友权先生认为:“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也是网上的文学”。笔者认为古清生在《哪有网络原创文学--想起来说》中所归纳的是相对最为完善的:“网络原创文学首先必须是***写作;其次,必须是文学,要有文学的构成要素和审美功能,起码网络新闻和新闻综述不是文学;第三,网原创文学还需要有网络写作的特征,如工业化***之后的文学产生的变异,工具的变迁,是使写作人写作或者说社会心态总的嬗变的基础,它应该出现特别鲜明的网络人文符码,或曰信息等等。”

2.网络文学的特性

以独特先进的电子和网络技术手段为依托,将数字化的艺术媒介与网络时代的文化氛围相融合,这一切都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比起来具有丰富而鲜明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如下三种特性:

2.1超文本性

超文本(Hypertext)一词由美国学者尼尔森首创。网络文化的超链接性使得信息的组合方式很奇特。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将不同的文本通过关键词建立链接,使文本得以交互式搜索,形成非线性的网状结构。超文本文学将大量文本通过关键词的链接互联为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超越了个别文本的局限。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路径纵横交错,读者可自由选择路径进入文本。超文本文学将传统文学静态的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富有弹性的开放的网状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的书写系统代替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不再是严密的对应关系,文本内部结构松散,语意断裂,但又呈现相互关联和串通的特征。

超文本性突破了阅读与写作的界限,传统文学中的作者和读者角色受到了挑战。在超文本文学中,读者成为集阅读与写作于一身的作者--读者(Author-reader),“读者再生”得以实现。首先,读者可以直接参与超文本文学的创作活动,有限度地决定文本的结构和发展方向,作者只是为文本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具体选择何种路径,这完全取决于读者。因此,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那里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面貌。从这个角度说,在网络文学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读者还随时可以通过增添新文本--包括情节、人物以及自己的感想、评论、相关的参考资料等等--来创造新的路径;再有,超文本文学真正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超文本文学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共时交流。

总之,这种超文本性颠覆了传统文学中的“文本界限”、“文本***性”等概念,通过文本将作者和读者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且将每一文本与其外部的文本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作者、读者、文本、互文性之间的良性循环运动。

2.2虚拟性

网络技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为人类提供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现实”环境即赛伯空间或虚拟实在,人们可以借助这个“虚拟”的环境生活和工作,形成人类崭新的交往方式和实践方式。虚拟性只是指其存在状态无形,但它却以信息、***像、声音、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形式。计算机与电子感应器等虚拟现实技术能比影视传媒更为逼真地再现视听信息。总之,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可以达到和实现物质现实世界中所不能达到和实现的。网络的虚拟现实的功能使文学作品的形态日益朝着多媒体的方向迈进。比如流传较为广泛的网络小说《火星之恋》,在主要用文字叙述的过程中,不断插入一些感性的外空音乐和***片,为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如梦似幻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这样的作品,我们不是阅读,而是进入其中,体验人物的情感,体味作品意蕴的丰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们孜孜以求而不得的所谓跨文体写作,在网络时代却轻而易举地得以实现。正如迈克尔・海姆说,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经验可能反衬出真实的世界,虚拟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可能进行哲学式反思的地方,“最终的虚拟实在是一种哲学体验”[3],使得我们对人自身的存在本性、存在的根基和意义有更深刻、更自觉、更真实的把握。

2.3嬉戏性与游戏性

艺术就其本质是无功利而让人愉快,与游戏有着深刻的关联。但是从孔子的“兴观群怨”到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再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审美教育功能,文学尤其是传统的精英文学在历史上都长期被赋予一种教化民众、救国安邦的功能,都强调某种严肃的救赎感和文学背后所隐含的道德理想和伦理价值诉求。

在网络空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则完全是一种兴趣和表达欲望的驱使。正如***所说,“他们不曾把网络当文坛,也不会刻意追求什么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之所以要张贴,或者是为了交流,或者是为了发泄,鲜有出于创作的冲动……而其特色,则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无所顾忌,也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审查。”网络文学只注重文本自身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真实表达。网络文学的创作者敢于打破一切表达禁忌和题材禁忌,各种戏说、大话、角色反串、无厘头风格的网络作品俯拾即是,追求的仅仅是一种符号化的能指狂欢和话语嬉戏。创作者只注重当下的现实感受,而不是与现实世界对比,它完全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虚幻而自由的世界,通过这种虚幻的真实实现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才能;他们更倾向于个体的自娱自乐,不必负担太多的社会使命,既不谋求得到社会权力话语的肯定,也不希望获取崇高的名望,因此对社会原则与社会责任便不屑一顾。因此网络文学在美学精神上消解了来自伦理世界的重压,更大地趋向游戏性。

3.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网络文学既已成为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那么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如何呢?从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一方面,网络文学作家及其作品不断涌现,较有影响的有蔡智恒、蓝冰、李寻欢、今何在等,另一方面,传统作家中的一部分人已克服了对网络的“技术恐怖症”,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开始介入网络文学,如张欣欣在“博库”网站开设了专栏。

但我们同样必须明白网络对文学的双刃剑效应。它一方面给网络文学的写作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方式和自由平等的空间,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网络废品和文化垃圾。人人参与,众声喧哗,加上网上创作的随意和即兴化,造成了大量空洞的评论。随心所欲、淋漓尽致的情感宣泄,过多的形成为网络们毫无节制甚至是歇斯底里的自然情感和本能表现,失去了永久性维持与超越性维度的艺术精神,在本质上与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有人预言:“如果某一天,网络创作彻底堕落成--无聊灌水,网络批评完全]变成--火焰战争,那么,网络文学被文化垃圾窒息而死就成了一种在劫难逃的宿命。”[4]因此,要使网络文学摆脱这种宿命,关键在于加强网络文学***艺术品格的建构,比如说将网络文学的基本载体和表达方式落实于语言文字上;对网络文学进行技术管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生存环境,并且以教育为促进手段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等等。

4.结语

总之,网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培植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对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决定了它目前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学的地位。它弱化了了传统文学的精英色彩,赋予了文学以超文本性、虚拟性、游戏性等多种特性,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网络文学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对社会重大问题人类生存境遇等终极价值的关怀,还有一些只是纯粹宣泄作者本人生存的怨愤、迷茫与困惑,它们对畸形人生的不满与牢骚,远没有传统文学对现实的批判来得犀利。因此,就文学所应有的刚性和硬度而言,网络文学比不上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如何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以至最终合流,当是今后文学重新走向辉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榕树下网站,http://www.rongshu.com. cn.

[2] 陈海燕.网络小说的兴起[J].小说评论,1999(3).

[3] [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教出版社,2000.

[4] 陈定家.“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J].社会科学战线,2002(4).

网络文学范文第3篇

1

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跟。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存在。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许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

蔡智恒、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为人知,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文学评奖均己落下帷幕。检阅过榕树下网站的得奖作品之后,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显而易见,陈村所青睐的是网络的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1)由于文学爱好者的录入或者网站招徕用户的点击,网络空间存有大量业己出版的世界文学经典或者风靡一时的流行之作。对于这一部分文学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征集读者的新型传播媒介。栖息于网络空间的文学不过是纸张文学的电子复制。这一部分文学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头换面,甚至提出新的美学设想。相形之下,网络的原创文学可能包含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类型。在这一批文学那里,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的特征介入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

伊格尔顿曾经提议考察艺术的生产工具。对于文学说来,书写工具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龟甲、钟鼎、竹简、缣帛到纸张,新型的文学生产资料不断地改变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这不仅派生出种种特殊的文体,同时还不断地重建文学社会学。如同人们的历史考察所发现的那样,书写工具的日益廉价导致了持续的文化民主。书写工具摆脱了权贵阶层的***治、经济垄断之后,文化归还了大众。大众的通俗语言赢得了文字的记载,甚至赢得了刊印的权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事件;这时常还意味了某些发不出声音的匿名阶层开始浮出文化地平线。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的改变时常是缔造一个新型社会的重要条件。根据安德森的观点,印刷技术的发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称之为印刷资本主义。他概括说:资本主义和印刷技术通过作用于人类语言的不可避免的多样性的命运,使一种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体的基本形态为现代民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②现今,一些人将网络空间形容为“后纸张”时代的书写与传播工具。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经济、社会民主以及文化形式无不因为网络的介入而产生历史性的转折;对于文学说来,人们逐渐将问题凝聚到这个方面:这一项技术***是否包含了诱发艺术***的契机?

很少人有胆量预言,网络文学的兴盛丝毫无损于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但是,人们可以从某些不无委婉的表述之中发现传统文学的抵抗。不少传统文学的作家重复申明:文学的本质从未改变,评价文学的尺度始终如一,他们对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视同仁。余华断言:对于文学说来,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3)文学的特性将因此――随着作品的发表方式、传播方式和作家成分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甚或损害吗?吴俊对于这种问题颇为肯定: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它自身的叙述和表现,同其物化的载体(媒介)形式――不管是纸质书刊还是电脑网络――并无必然联系。(4)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网络作家的首肯。他们看来,始终如一的尺度无宁说证明了传统文学吞并网络文学的姿态。人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事件之中发现网络作家的理论异议――他们不信任网络文学评奖聘请的评委:

从网络调查中看出,不少网虫对由王蒙、刘心武、张抗抗等几位知名作家主持评委会感到滑稽和不能理解。因为他们几乎是清一色因写书成名的传统文学作家,对网络知道多少值得怀疑。评委之一的莫言说自己连一次网都没有上过。由这些评委评出来的作品,不仅难以评出真正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而且也伤害了网民的感情。此外,按何种标准进行评选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5)

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学的作家愿意呼应网络作家的观点――例如徐坤。在她看来,网络文学必须产生新的衡量标准。(6)然而,迄今为止,这些标准尚未得清晰的表述。张抗抗曾经提到她的一次有趣经历。聘为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委之后,张抗抗打算遭遇一批洪水猛兽式的作品。然而,她的阅读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惊讶:

……在进入主次阅读之前,曾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算去迎候并接受网上任何希奇古怪的另类文学样式。读完最后一篇稿时,似乎是有些小小的失望――准备了网上写作的恣意妄为,多数文本却是谨慎和规范的;准备了网上写作的网络文化特质,事实却是大海和江河淹没了渔网;准备了网上写作的极端个人化情感世界,许多文本仍然倾注着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社会关怀;准备了网络世界特定的现代或后现代话语体系,而扑入视线的叙述语言却是古典与现代,虚拟与实在杂糅混合、兼收并蓄的。被初评挑选出来的30篇作品,纠正了我在此之前对于网络文学或是网络写作特质的某些预设,它比我想象的要显得温和与理性。即便是一些离经叛道的实验性文本,同纯文学刊物上已经发表的许多前卫作品相比,并没有质的区别。若是打印成纸稿,网上的和网下的,恐怕一时难以辨认。我不知道那些异质的和另类的网络成品,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还是被初评筛掉删去,成了漏网之鱼?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任何评奖过程真正较量的不是作品,而是评奖的标准。

这个意义上,张抗抗对于网络文学可能产生哪些冲击表示茫然:

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7)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必须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文学的本质的确从未改变吗?事实上,许多理论家――例如福柯,或者先前提到的伊格尔顿――早就对这种本质主义的文学定义亮出批判的锋刃。伊格尔顿声称: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他奉劝人们抛弃一个幻觉:文学具有永久给定的客观性。在他看来,文学之为文学是由特定历史条件指定的,或者说是被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网构造出来的。(8)这个意义上,书写工具以及传播范围无疑是构造文学的历史条件之一。纸张与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扩展了大型叙事作品的流传范围,这多少改变了甲骨文时代和竹简时代的文学本质;网络空间开启的后纸张时代又会在哪些方面修改文学之为文学的既成规范呢?在我看来,这恰恰意味了网络文学不可替代的独特内涵。

2

网络文学的写作仅仅是敲打键盘;网络文学的发表仅仅是按动鼠标把自己的作品送上电子公告牌;网络文学的阅读仅仅是开启一台带有调制解调器的计算机。这个文化交流的回环如此简明――这个交流回环背后的全部细节已经由电子技术解决。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似乎再度证明了网络的理念:自由与平等。所有的人都可以尽情地写作、发表和阅读。这个交流回环的内部不再存在以任何名义――例如,编辑、印刷成本、权威批评家、有关权力部门,等等――制造的障碍。总而言之,网络空间的权威殒落了。这彻底地改变了网络空间的文学社会学。没有出版机构的编辑守门,不会遭遇难堪而又伤心的持续退稿,资金问题已经无足轻重,怀才不遇的郁闷荡然无存,所有为印刷作品设置的对于网络技术无效。只要自己愿意,一个人可以即刻将所有作品送达公众视域。这样,许多遭受权威以及既定文学体制压抑和遮蔽的声音得到了出其不意的释放;网络空间嘈杂喧哗,见仁见智。王朔曾经是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印刷传媒与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传媒――的宠儿,他的能言善辩与玩世不恭的痞子腔挫败了许多一本正经的理论家;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王朔对于金庸的挑战竟然遭到了来自网络空间的猛烈还击。一大批无视论辩学术规范的尖刻言论涌入电子公告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王朔利用娴熟的反讽而树立的权威被更多的调侃淹没了。网络空间的这方面文字曾经被收集为一册正式付印出版:《我是网虫我怕谁》――虽然套用了王朔的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但是,这个书名还是恰如其份地证明了网络空间的自由和放肆。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媒,网络更多地被视为从文化精英手中夺回的公共空间。

网络的发明骤然增添了文学两端的张力。一方面,文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另一方面,文学撤消了作品发表之前的一切审查机制。文化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似乎返回了文学的原始状态: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利用文学形式抒情言志,或者叙述种种白日梦。这个意义上,网络或许是惊世骇俗之作的温床,或许是陈词滥调的衍生之地。陈村机智地将这种文学写作比喻为卡拉OK式的演唱。(9)如同卡拉OK一样,网络文学的繁盛包含了电子技术制造的文化民主;但是,卡拉OK仅仅回响在演唱包厢之内,网络文学却可以在顷刻之间传遍全世界。如果说,既定的文学体制仅仅相对于纸张的文学,那么,网络文学重新开始了体制之外的写作。尽管某些网络文学仍然渴望文学体制的认可――某些网络作家不惮于沿袭文学评奖的形式或者回归印刷出版的队列,但是,这更像是抢夺体制之内的读者,而不是认同体制的权威。体制之外的写作意味了废除经典体系派生的种种规则,所有的人都从零开始。网络技术已经给出这样的许诺:从零开始的写作照样可以向全世界发表。然而,只要没有被狂欢式的发表所迷惑,所有的人都必须严肃地考虑一个问题:抛弃所有的文学体制,这是一个彻底的***,还是一个空前的倒退?

不可否认,呼啸而来的网络文学撕开了日益庞大的文学体制――迹象表明,官僚作风与市侩习气已经成为文学体制封锁文学的桎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种不加雕饰的文学冲动正在遭受文学体制的严格盘查。文学在日益精致之中逐渐丧失了率真的品质。这时,网络文学重新缩短了抒情言志与作品发表之间的距离。根据少君――一个定居于美国的华文网络作家――的描述,海外网络文学的兴起即是导源于异国他乡的忧愁烦闷;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在时代风云激荡的思国怀乡深情中应运而生。除了抒发异乡异客的情怀,这些写作者没有更多的考虑――他们甚至不在乎是否符合既有的文学成规:

1993年,海外华人为了能够在网络上找到一个以中文作为交流的地方,在USENET上开设了ait.chinese.text(简称ACT)。在中文国际网络上,ACT是经常被提起的一个名词,它是互联网新闻组ait.chinese.text的简称。ACT是国际网络中最早采用中文张贴的新闻组,可以说,有了ACT,才有了所谓的中文国际网络。

……

1993、1994年的两年间,ACT这个新闻组特别活跃,参加新闻组的大部分都是学理工的留学生,而且主要玩主大都是温哥华的。最初不过是非常想家乡,非常想读方块字,读多了,自然也会和朋友交流。而网上的交流只得写。众所周知,网络上的交流是非常方便的,往BBS上贴个贴子,你的声音就会被不知多少人听见。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像中往专栏上贴大字报,但是又比贴大字报方便得多、有影响得多。都是海外留学生的课余、业余创造。因此,海外网络文学有着校园文学、留学生文学的许多特点。而且由于作者基本上都是理工科出身,其实谈不上具有多少专业性。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创作没有流俗,更没有半途而废,虽然很难产生巨作,却也不乏珠玑之篇。(10)

许多网络作家都体验到了相似的快意:颠覆文学的等级制度。既有的文学体制保护了金字塔式的结构;金字塔的顶端是由一批文化精英主持。他们制造文学时尚,鉴定文学趣味,修订文学传统,控制大部分重要的刊物版面。这一切无疑得到了文学编辑、批评家与学院教授们的默认。对于只有文学冲动而不是训练有素的作者说来,突破文学体制的防线而自由发表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然而,网络的出现似乎一夜之间改变了沿续己久的文学社会学。契诃夫的名言仿佛在网络空间得到了实现――大狗与小狗都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制造的文化民主赢得了一片掌声;这时,还有多少人意识到,挑战文学体制必将深刻地撼动文学体制赖以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个意义上,上述的挑战业己愈越了文学的疆域而进入经济以及法律范畴。

人们首先察觉到,必须重新界定网络空间的作家身份。或者说,网络空间的作家身份失去了意义。如果说,传统文学体制之下的作家仍然是文化英雄的象征,那么,网络空间的写作者已经不再承担文化英雄的责任。作家的身份、地位、荣誉、文化资本、权力――包括象征性权力――无法在网络空间提供的生态环境之中延续。众多的声音可以一拥而上,坦然地踞守自己的一方空间。张辛欣感叹地说:人的感觉,人的虚构与幻想,已经到了随意在虚拟空间里发表,并且无限繁殖天下的时代,无论如何,剥夺着旧定义的’作家’生存,人人可成作家,并当即发表,贴在读者栏还是正栏,真有什么区别?(11)这时,网络空间的自由书写成为即时性消费;没有多少人像推敲经典那样精益求精。他们的作品如同杂草一样自由蔓延,也如同杂草一样为人遗忘。许多网站都附有类似的声明:作者文责自负,网站仅仅提供发表的空间而不负法律责任。这无异于放弃了出版机构对于作家身份的鉴定。作家身份的丧失、文学体制的撤除是与精英或者经典那种载入史册的渴求背道而驰的。正如戴锦华所说的那样: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网站的平均寿命只有八天。今日网络空间己到处飘流着废弃的幽灵网站。那么,网络文学似乎应该是最典型的消费文学,它似乎应该比电影更为纯粹地成为’一次过’文化,成为通俗文化的范本。于是网络文学,便成了一种悖论式生存:网络,即时性消费的此刻,文学,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先在地指向着永恒。(12)这个意义上,作家身份的消失与文学永恒性的消失是二位一体的。

另一方面,出版机构还承担了保护作家作品版权的义务。用巴特的话说,作家身份是近现代诞生的;(13)作家身份是个人主义的产物,尊重个人包含尊重个人产权的一部分――作品版权。人们必须有偿地消费文学作品,这是现代社会遵循的基本观念。作品的版权维护了作家的经济利益。然而,网络空间不仅废除了出版机构,同时中止了版权观念。少君认为,网络文学的成功标志即是被四处张贴和转摘,作家保留的唯一权利仅是署名权。(14)互联网的最大意义即是资源共享,甚至软件也必须视为无偿分享的天下公器――盗版的概念已经被挡在网络空间之外。文学没有理由抱残守阙,因为稿费而拒绝用户的自由点击。作家身份背后的经济脐带,这是网络空间对于传统作家的严重威胁。王蒙、张承志、刘震云、张洁、张抗抗、毕淑敏控告北京***侵犯版权,这意味了冲突的升级。

许多人想象,文学体制的撤除必定会降低文学的高度。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数量并不会制造文学的辉煌。然而,陈村为网络空间的文学生态进行了辩护:文学的全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有高峰。许许多多的人在文学中积极参与并有所获得,难道不是又一层十分伟大的意义吗?(15)换言之,这是以文学领袖的名额换取更为广泛的文学同盟。的确,文学降低了高度,但是,文学却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这就是网络空间文学社会学的真谛。

当然,这种表述非常可能遭受网络作家的质疑。他们肯定会提出一个尖锐的反问:文学的高度真的下降了吗?人们依据什么得到这个吓人的结论?这时,人们不得不回到一个基本的文学要素:语言。网络文学的语言是否粗制滥造?这个问题的答案必将是双方分歧的焦点所在。

3

电影和电视是电子技术与影像符号系统结合的产物;许多人预言,文学符号即将式微。出人意料的是,网络空间再度为文字提供了莫大的表演舞台。鉴于网络写作的特殊风格,一些人已经提出了网络语言的概念。人们对于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相对于书面语言,网络语言简朴粗糙。少君承认:网络文学的基本表现:通俗化、速食化,不过分讲究文句的修饰,不太考虑表达方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句构成简单、情节曲折动人和贴近网络生活本身。网络的浏览行为注定了网络文学的主流是一种速食文化,而幽默作为一种吸引浏览的行为,无论是大师式的笑中见泪,还是胡闹而己的’无厘头’搞笑,无疑都是网络民众所喜闻乐见的。(16)陈村倾向于认为,这是网络写作的必然后果:工具的变化会带来文风文体的变化,从文学的历程看,书写越来越容易,文字也越来越’水’。(17)徐坤告诉人们,她正在越来越习惯于大量运用网络符号写作和交谈:网络***书写就是越简洁越好,越出其不意越好,写出来的话,越不像个话的样子越好。一段时间网上聊天游玩之后,我发现自己忽然之间对传统写作发生了憎恨,恨那些约定俗成的、僵死呆板的语法,恨那些苦心经营出来的词和句子,恨它们的冗长、无趣、中规中矩。整个对汉语的感觉都不对头了。我一心想颠覆和既定的、我在日常工作中所必须运用的那些理论框架和书写模式,恨不能将它们全都变成双方一看就懂的、每句话的长度最多不超过十个汉字的网络语言。(18)徐坤解释说,因为无法免费阅读网络,人们必须快速浏览。于是,短促简捷代替了冗长晦涩,词汇量少、用词简单成为造句的基本规则。如果网络作者日益增多,现代汉语的书写必将遭受重大冲击。(19)

现今为止,网络文学的主导语言无异于传统文学;网络语言仅仅是网络文学的语言资源之一。但是,这并未减轻问题的份量:网络语言正在修改文学的哪些因素?

MM、GG分别表示女孩和男孩,7456表示气死我了,5555表示呜呜呜呜,8174表示不要生气^0^表示哈哈大笑,:-P表示吐舌头――如果这一切无非是网络写作常用的速记符号,人们没有必要过份惊奇。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符号的背后是否隐含了一个追求――追求语言与实在的重合、对称,甚至重新回到了象形或者象声?如果这些速记符号与简单的造句或者有限的词汇共同预示了一种简单化思维的蔓延,如果这即是速食文化的前锋,人们就不会仅仅用有趣这个词形容网络语言。

某些抽象的、脱离实在具象词汇表明了人类精神的飞翔高度。永恒、理想、幸福、零――这些感官经验无法证实的词汇承担了人类精神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关节。语言从铢两悉称的实物命名进入形而上的抽象,这是一个巨大的超越。许多时候,文学实验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启开语言的潜能,恰恰是试***延伸人类精神的地平线。无论是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还是庞德的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只有诗的语言才能为人们组织如此奇诡的幻象。这里,语言显出了不可思议的弹性和变幻的可能。然而,这一切突然成为网络的累赘。网络的标准语言是清晰的,可视的,易解的,可以立即还原为实物的。《单向度的人》之中,马尔库塞曾经指出操作性语言对于思想的和控制:减少语言形式和表征反思、抽象、发展、矛盾的符号;用形象取代概念。这种语言否定或者吞没超越性术语;它不探究而只是确认真理和谬误并把它们强加于人。(20)这个意义上,网络语言会不会无意地成为操作主义的帮手?

当然,没有人认为简约是一种罪过。简约是文学的另一面。文学的另一个意义在于,用简约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韵致。网络文学亦然。事实上,从《性感时代的小饭馆》、《曹西西恋爱惊魂记》、《如风》这些网络小说之中,人们可以察觉这种韵致。可是,如果简约仅仅是一种简约,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平面化的、一目了然的语言***像,那么,网络文学的想象高度不得不遭受限制。人们至少可以说,网络语言之为网络语言的旨趣隐含了导致文学干涸的危险。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誉为网上第一部畅销小说。这部小说一再被各种网站转载,网络用户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烈。然而,这无宁说是一部爱情传奇的缩写本罢了。网络聊天室的交往将立体的现实简化为一些不无风趣的对话,红颜薄命的老套子设计了一个煽情的悲剧。相对于传统文学的爱情经典,《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稚气未脱。饶有趣味的是,没有多少人挑剔故事的单薄和肤浅――许多人宁愿认为这是网络时代的浪漫标本。这个意义上的简约更像是文学的后退。但是,我想指出的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风靡是否暗示了某种界限――这部作品的复杂程度恰巧投合了网络语言简单快速的原则。

人们必须意识到,网络语言并非来自引车卖浆之徒。迄今为止,网络空间写作者的文化素养远远超出社会平均线。如果这一批人的意识正在删繁就简,清除一切语言与实在之间不对称的符号阴影,后果是意味深长的。这是操作主义与技术意识形态联合制造的语言风格吗?陈村曾经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网络写作者的理工科出身而轻视他们的作品;(2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理工科的出身肯定更擅长这种风格的陈述。

这决不是低估这些作者的智慧与才情。相反,这些作者机智俏皮,妙语连珠。他们的幽默表现了某种智力的优势;同时,他们的幽默还包含了不凡的想象――这些幽默的想象甚至突破了陈陈相因的现实结构而赋予另一种出其不意的秩序。这导致了笑,或者说,人们用笑回报这些不凡的想象。所以,这些幽默是对于平庸、枯燥和刻板的温和打击;某些时候,这些幽默显露了反讽的锋芒。可是,如同人们常常看到的那样,这些幽默多半是局部的,盘旋于字、词、句之间;这些幽默背后的挑战性想象没有扩展至文本的结构――例如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网络文学的作者似乎意识到,速食式的浏览无法承受过于复杂的结构;因此,他们的幽默仅仅到字、词、句为止。我甚至猜测,这或许是无厘头幽默的根源之一。通常的幽默没有耗竭这些作者的想象才情,他们按捺不住继续制造出种种夸张的幽默或者强制性的滑稽――甚至不无恶俗之嫌。人们可以从《大话西游》之中看到,种种无厘头搞笑如同精力过剩的嬉闹。文本结构无法容纳的激情倾注到幽默修辞,导致幽默向滑稽的畸形膨胀。

4

布迪尔论述过符号与权力的关系。他赞同这样的观点:社会共同体依赖于符号体系的分享;因此,符号不仅具有沟通功能,而且具有一种真正的***治功能。布迪尔认为:符号权力是建构现实的权力,是朝向建构认知秩序的权力。(22)这个意义上,文本的结构与逻辑同样隐含了认知的控制。

对于文本结构的大规模反抗可追溯到解构主义。德里达利用语言的差异关系颠覆了语言系统的固定结构,德里达眼里的文本如同一批能指符号放浪形骸的嬉闹――文本的终极意义在这种嬉闹之中分崩离析。罗兰·巴特与福柯都否弃了文本作者的地位。解除了作者与文本之间父子式的关系,文本的意义丧失了一个权威的源头。巴特看来,文本是多维的空间;这里是种种话语片断的交织、结合、对话和竞争,没有哪一个话语片断享有优先权。福柯犀利地指出,作者的功能是阻止文本意义的膨胀;这个意义上,作者显然是垄断文本解释的权力表征。(23)不论他们之间存有多少差异,这是一个共同的指向:突破文本之中隐含的种种权力结构,将认知从文本预设的链条式意义轨迹之中***出来。

巴特曾经对解除了权威控制的写作性文本进行了论述:在复合写作中,一切都在于分清,没什么需要破译了,在每个关节点,每个层面上,结构都能被跟踪,被编织(像丝袜线团一样),然而,其底部一无所有,写作的空间应被走遍而不可穿透;写作不停地固定意义以便又不停地使之蒸发消散、使之系统地排除意义。(24)除了巴特本人提供的一些极为奇异的文本――例如《S/Z》、《恋人絮语》――之外,人们更多地将这种描述视为一种理想或者想象。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种想象意外地因为网络技术得到了实现。网络空间的超文本为巴特的玄妙论述提供了一个实物标本。

据考,超文本(hypertext)一词是由尼尔森首创。超文本是一种组织信息的奇特方式:尽管一个信息单位――例如一个词――从属于某一个信息集合体,但是,这个信息单位不受这个信息集合体统一意义结构的约束。如果用户愿意,这个信息单位可以随时利用链接的形式进入另一个信息集合体,或者说另一个文本。K是一个身材高大、肌肉发达的男子,深蓝色的眼睛和迷人的微笑十分性感。除了偶尔的便秘,他有良好的健康记录。――如果这句话是一个小型的超文本,那么,人们可以轻易地突破线性的文本逻辑而进入意义繁复的空间。只要使用鼠标点击诸如肌肉、性感或者便秘这些关键词,人们就会跃入另一个文本――新的文本可能是对于肌肉、性感或者便秘的阐述;当然,人们还可以在新的文本之中另外选择一些关键词点击,于是,第三层的文本又会呈现。理论的意义上,这是一个无穷的过程。注释、插曲、回叙或者补充介绍不再是文本的边角料,人们可以从一个文本穿行到另一个文本而不必返回规定的中轴线。索绪尔的语言学曾经把语句的陈述形容为横组合;超文本的链接如同任意插入的纵组合,纵组合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一个更为宏大的故事。巴特的写作性文本时常受到纸***面的限制,网络链接技术将纸***面变为无底的空间。《红楼梦》故事的逐渐展开之中,点击某一个丫头的名字就可能让她喧宾夺主,叉开故事的主线;如果点击贾宝玉嘴里听到《西厢记》;,崔莺莺、张生和红娘的故事即将涌入,淹没了大观园的恩恩怨怨。从一个文本的关键词转向另一个文本的关键词,鼠标开启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门厅,让用户永无止境地游历网络无数节点。这不仅摧毁了故事之中的人物等级,废弃了种种人为的结构,而且彻底地导致了线性逻辑的解体。于是,中心,主题,主角,线索,视角,开端与结局,文本的边界,这些概念统统失效。这时人们可以说,超文本是一种技术制造的深刻解构――布迪尔所形容的传统符号权力突然碎裂了。现在为止,网络文学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超文本的巨大意义――超文本可能修改所有的文学成规。

超文本提供了一个莫大的空间。然而,尽管文本之中的每一个词都可能充当开启另一个文本的关键词,目前网络文本之中的关键词仍然有限。除了软件的支持,如何确定一个文本之中的关键词?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许多时候,文本之中关键词的确定涉及某些知识系统的认可、某种话语传统的承传、某种权威观念的接受,如此等等。总之,曾经控制文本结构与逻辑的一切权力都会某种程度地复活。另一方面,如果超文本隐含的可能得到了全面的实现――如果超文本之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充当关键词成为潜入另一个文本的通道,人们会得到什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到了乐观的前景。这是富有代表性的忧虑:超级文本文学所具有的所谓文本资源的丰富性,文本多义性和阅读开放性如果仅仅出于网上随机选择、提取或组合,或者字典辞书式的资料堆积,而不是来自独特的精神创造,那它就极可能是苍白无力的文本拼贴,由此也就不大可能产生出伟大的文学了。(25)尽管人们可以论证,超文本意义上伟大的文学必然异于纸张时代的标准,但是,人们不得不回答,超文本是否仅仅为了自由地游荡于信息的丛林?德里达用嬉戏形容这种游荡,巴特用欢悦形容这种游荡的快乐,他们梦寐以求某种反抗单向意义结构的新型文本。现在,超文本技术突如其来地兑现了他们的渴望。事实上,德里达或者巴特们的梦想实现得如此彻底,以至于他们不得追问另一个后续问题:不计其数的意义会不会等于没有意义?

注释:

(1)陈村《网络两则》,《作家》2000年5期

(2)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学术思想评论》第五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参见应建《网络文学能否成气候》,《深圳周刊》155期,2000年2月21日;余华的观点见《网络和文学》,《作家》,2000年5期

(4)吴俊《网络文学:技术和商业的双驾马车》,《上海文学》2000年5月

(5)同(3)

(6)同(3)

(7)张抗抗《网络文学杂感》,2000年3月1日《中华读书报》3版

(8)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0页

(9)同(1)

(10)少君《第X次浪潮:网络文学》,此文系少君在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所作的有关网络文学的演讲稿

(11)张辛欣《怎么在网络时代活一个自己》,2000年3月31日《南方周末》22版

(12)戴锦华《网络文学?》《莽原》,2000年3期

(13)参见巴特《作者的死亡》,《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4)同(10)

(15)同(1)

(16)同(10)

(17)同(1)

(18)徐坤《网络是个什么东东》,《作家》2000年5期

(19)同(3)

(20)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94页

(21)同(1)

(22)布迪尔《论符号权力》,《学术思想评论》第五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参见巴特《作者的死亡》;福柯《什么是作者》,《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4)巴特《作者的死亡》,但此段译文转自汪民安的《罗兰·巴特》,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75页

(25)王一川《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大家》,2000年3期

网络文学范文第4篇

网络文学作为现代高科技信息传输和新时期大众文学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崛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受众群。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活跃因素,并且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我国的网络文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台湾网络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代表的中文网络文学,开始为人们所接受。有人认为这是中文网络文学的发端和走入大众视线的标志[1]。随即不久,网络文学快速在大陆走红,数以千、万计的网络和数以亿计的受众,喻示着当代一个新的文学繁荣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有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其审美价值取向也为广大受众所认可。

一、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时代性取向

互联网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时展的必然。作为审美对象的网络文学,虽然与纸质的传统文学不同,但是它与时代同样息息相关的。中国的当代文学在经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等主题以后,一时出现了即时性。时代的变革使一大批年轻人不满足于低质传统文学的束缚和单一性,于是他们醉心于网络,或泄渲情感如早期的言情小说;或为了逃避现实充分发挥想象空间的幻想小说;近年来又迎来了现实题材的创作时期。这些网络文学的出现,虽然它开始并不为所谓正统文学史家、评论家、作家们的看重。但是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征服那些指三道四的人们。2010年4月6日,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中,当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cubiu)先生认为“网络文学质量低下”时,立即遭到了大陆许多网民的反对。有网友认为,顾彬自己说从来不上网[2]。既然从来不上网,怎可奢谈网络文学水平的高低呢?还有许子东先生认为,网络时代的中国作家过于关注受众。我们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受众,任何一种文学都会走入死胡同。因为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受众。作为有上亿读者的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天,虽然有过坎坷,但其辉煌也是有目共睹的。据新华网报道“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就评出了十佳优秀作品,并于2009年6月2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此外,来自晋江原创网小说《大江东去》,前不久还获得了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网络文学在的获奖,说明网络文学已经得到大家认可。如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已为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当然,这与作协,各大文学网站与门户网开设“文学”窗口的促进、扶持是分不开的。可以肯定地说,不久的将来,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的一部分并不是空谈,而是指日可待的,而且现在已具雏形。因为时代的东西,它是有生命力的。作为具有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学,其创作目的,就有意或无意间记录下了这一时代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奋斗的历程。这正如读当代传统纸质文学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红旗谱》、《红日》、《红岩》等作品一样。即使网络文学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过多地描绘日常生活,抑或过于关注生活的表面层次而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不过,正因为如此,我笔写我心,我笔写我感。记录一个人的迁徙,一座城市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动态,一场情爱的过程,一个企业的兴衰……这些都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它的审美价值就在网络文学上清晰而完整地记录下来。成为时代性的最好诠释。

二、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快乐性取向

在哲学美学中,有人将审美快乐与美的本质相提并论,认为美只不过是这种快乐的客观化[3]。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创作的机会和欣赏的机会,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它是一个不会因为种族,地域经济实力,***事力量,文化修养等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和偏见的自由世界。人们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和与人分享的乐趣。我们知道,审美的乐趣,并不仅仅来自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感受,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诸如情感、想象、理解等。这种贯通性,会使人的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网络文学就是这么一种愉悦的体验。网络文学无论是创作者,还是作品与人共同享受者,都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因为,自由是产生快乐的基础,欲望和意志在心灵上得到了摆脱。人们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享受中,享受的是自由的世界,没有物欲和意志的限制,有一种心理的平衡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心理创作欲望和欣赏欲望的刺激而唤起的,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或抒发和渲泄自己的情感,利用想象理解的心理行为阅读作品,从而产生愉快。互联网最大特点是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的诱惑正是基个这种自由带给人们的种种享受而产生快乐。网络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相比,它没有投稿、审稿、退稿这一繁杂而挫人锐气的失败感。它对热爱文学缪斯的人来说,网络文学的自由创作是一种快乐,对于那些追求快节奏,多元化的受众来说自由的选择,以及与情感与理智的交流,同样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可贵的平衡。况且受众与之间的自由交往,以及无功利性,更易让人对网络文学产生一种审美愉悦。2007年12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讨峰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与会者一致认为,网络文学具有“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原则;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自我挑战的空间;有无拘无束充分表达的民利[4]。这是对网络文学特质的一个基本认定。就是因为网络文学的自由、非功利性、真实、平等等特质,所以的快乐与受众容易产生一种情感上快乐共鸣。

三、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大众化取向

作为一种无国籍限制,超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学的诞生、成长始终栖息于网络这个平台,自然而然地走向大众,表现大众,服务大众,并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博客作者2.21亿人。并且网民上网时间长,比上年人均增加了32.1小时,域名总数达到1682万个。网络娱乐和网络文学用户使用率排名第10位。据分析师解释,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表达和信息传递的渠道与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具互动性、自主性、多样性[5]。《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结果还显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人,使用率达到42.3%,并且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这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阅读;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传播的广泛性以及自由又刺激了的创作激情,实现了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并且读者与作者群的结构比较合理,年轻化、高端化倾向得到证实,作为精神粮食的网络文学已为年轻人,及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喜爱。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使中国网络文学走出了发展的第一步。此后,一些知名网站,诸如新浪、搜弧、网易、雅虎、天涯、乐趣园、网虫等都开辟了“网络文学”版块,网络文学成为了网络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网络文学网站的免费投稿、编审、阅读、助推了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至今为止有多少文学 网站,已经没有人统计,也难以统计,不过早在2005年,就有资料统计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3720台,中国大陆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网站268个,小说网站486个,诗歌网站249个,散文网站358个,发表剧本的75个,发表杂文的31个,发表影视作品的529个。其它各类非文学网站中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3000个,特别是各门户大型综合性网站都开辟了文学视窗,登录大量文学名着与原创文学作品,使网络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因为有互联网提供的平台,网络文学就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才被众多网民熟悉与接受。网络在拉近科技与人们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文学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不分性别与年龄,不分种族与民族,不分天南与地北,不分国内与国外,不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就成就了网络文学大众化价值取向的最根本原因与发展和客观存在的现状。网络文学的发展,使人们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拥有进行文学创作的自由和与人分享作品乐趣,并且随着PC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享有这种自由与乐趣的人越来越多。一般人认为文学高不可攀的时代已经结束,人人都成为文学艺术家的理想正成为现实。由此观之,网络文学无限的贴近大众,反映大众,服务大众,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当代社会意识和时代的一种反映,也是当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必然之路。

四、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自由性取向

网络文学的创作与欣赏是自由的。它的写作、阅读、交流的自由是文学在网络空间得以迅猛发展的缘由。首先,网络文学的传播自由。网络文学快速,它的传播先天性就是在网上自由地传输,属于整个网络世界,它的创作与阅读、交流是属于全球的,自由的。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它可以一夜之间传播世界,传播到网上的每一个角落。它的率性而为的结果,大多不是功利目的,而是出于游戏、乐趣目的,所以它具有自由精神与非功利精神。其次,网络文学写作、阅读自由。网络文学的写作,作者可以匿名。因为他的创作目的是“过瘾”。所以,他表现的内容大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用不着顾及别人意见与看法。作者可以写自己、写生活、写感受、写别人,可以写现在、写过去、写未来,并且这种表现常常丰富多彩。可以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是很浪漫主义的。从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看,先是言情,后是武侠魔幻,再就是转入现实的几个阶段,虽与社会息息相关,但并没有人倡导与干涉,而是自由的。至于阅读,更体现了其自由性。由于网络文学是以人们的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因此哪怕是灌水,也是为满足读者与作者一种内心的渲泄和创作需要。它无意逢迎别人,考虑其个人感受,而是有选择性地品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可以高山流水觅知音,也可以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三,网络文学的表现自由。网络文学的表现是自由的。它体现在表现的内容、形式及体裁上都是如此。如艺术形式,人们便将其视之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区别的标志。因为网络写作很自由,对形式常常持宽松态度,而传统作家很严谨。余华先生就这样认为“,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之间最大的冲突在于,网络作家注重技巧与语言,但传统作家更注重一种毛茸茸的生动的东西”[6]。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网络文学注重的是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而不必象传统作家那样“铁肩担道义”。网络文学创作者和受众是满足主体与客体审美的需求,从而使其创作色彩纷呈。正因为网络文学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自由性而呈现多元化,多样化。所以,它的开放性在人与机之间,人与人之间,其自由性得到了无限的施展。第四,网络文学的双向交流自由。网络文学的交流是双向的、直接的、自由的。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1608年-1674年)就打出过“出版自由”的口号。现在,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上都堂而皇之的写着“出版自由”。可是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它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真正的出版自由,今天在网络上已经实现了。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倾诉的枷锁与禁锢。网络成了人们表达和传播的广阔空间,过去少数人控制的传播平台得以突破,人们意识中的表达欲望得以实现。当然,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网络作家邢育森曾说:“说实在的,在没有上网之前,我生命中很多东西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中。是网络,是在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本身的一些纯粹的东西解脱释放了出来,成为了我生命的文本。”这说出了许多网络作家的和受众的心声。网络的交流,使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本真,让其自由的流露。这样自由的表达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人们的话语权在网络的载体上取得了真正的实现。网络文学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虽然,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或这或那的不足。但是拥有一支庞大创作队伍和受众队伍的网络文学,其生命力是不庸置否的。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有过教训,但其辉煌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今天中国的网络文学,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是网络文学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它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璀灿的一笔。今天的网络文学,正如周洪立先生所说:“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的组成部分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典的作品很可能在网络文学中产生。”[7

网络文学范文第5篇

摘 要:网络文学近年来影响越来越大,它以网络代替传统的纸质媒介,呈现出自己独有的审美趋势。它的这种审美趋势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的主体间性,审美态度的目的化,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关键词:网络文学;主体间性;审美态度;审美趣味

网络文学作为文坛一支异***突起的力量,从十多年前的无人问津,到现今占据文学的主流市场,即便是传统文学的销售也要冠以“著名网络小说家”、“最新畅销网络小说”等字样借以吸引读者。网络文学较之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媒介的不同,传统文学使用的纸张等传统的媒介,网络文学的传播媒介则是网络。网络的兴起与广泛的运用,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最大推动力。网络文学的发展受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的重大影响,因此,网络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趋势。

一、审美创造的主体间性

对网络文学发展最敏锐的莫过于它的审美接受者,即***读者。***读者不同于传统的读者,他们对文学的关注依赖于网络。***读者所阅读的作品是作家在网络上写作于网络的,他们所阅读的作品是很大程度上是在网络文学这个环境下所创作的。***读者所感知的文学活动中的世界,是网络所建构的一种“拟态环境”,网络文学作家的作品所反映的世界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受到这种“拟态环境”的影响。传播学家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中首次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指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这也就是说,***读者在网络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也不是现实世界在作家头脑所显现的主观世界,而是一种拟态的非现实的世界。

主体性是启蒙时代的产物,它肯定了人的价值。传统的文学创作是一种主体性的创作,作者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主体性拉开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甚至把主客对立起来。在传统文学中,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是一种非共时性沟通,也就是说作者通过写作而固定下来的意义与通过读者进行理解的意义之间存在着距离导致了这种对立。现代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间性的活动,而不是片面的主体性的活动。网络文学的发展实现了这种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传统文学的审美创造模式是作家创作文本,读者接受解读文本,而网络文学则改变了这种单项的模式,作家创作文本,读者接受解读并且参与文本的再创作,甚至原本的作家也会变成审美接受者。

王晓东在《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中将主体间性的思想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学、认识论和本体论。

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的问题,但是仅仅限于社会关系、伦理原则的范围,没有进入哲学的本体论的层面。而且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不充分的,在现实领域不可能真正解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

认识论的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关涉到知识的客观普遍性问题。审美创作中作家与文本则是这样一种认识论范围的主体间性。作家创作文本,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想象以文字为载体形成文本,看似作家是绝对的主体。事实上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旦当你塑造了某个人物,建构了某个叙事的线索之后,人物和情节的发展开始不受作家的控制,它们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并且当作品一旦完成之后,作品则成为了自行运作的主体而不受创作主体所控制。作家与作品不再是一种谁创造了谁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生存论主体上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的存在,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构造、征服客体,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读者的参与创作是它独特的创作样式,互为主体的双方是双方能动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主客体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种主体之间的交流首先是一种共同参与,一种主体的分有、共享或一种共同创造。

在审美创造中,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真正的主体间的关系,人与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变成了我与另外一个自我的关系,我把作品与读者当做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主体,我与之交往、对话、和谐相处,三方都获得了升华。

二、审美态度的目的化

人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个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朱光潜强调,有审美态度才能看到美。网络文学的审美态度是一种目的化的审美态度,以自身为目的追求生活娱乐般的非现实的愉悦。

传统的美学家他们都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实践的、理智的、道德的态度的审美态度。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认为审美态度就是一种从意志和欲望的束缚中获得暂时解脱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和观察事物的普通方式迥然有别的审美观照方式;或者说就像布洛所说的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或者正如康德所说,这种审美是无关利害的。一句话,这种审美就是要超越现实、超越实体,超越个人的欲望及实用的目的,超越抽象的概念思维,超越道德上的需求,而使审美主体专注于事物的形式和外表以取得一种审美观照的愉快。网络文学环境中的审美主体完全从个人的喜好出发,选择自己的审美观照的方式。也不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相反,正是因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相近,使得审美主体更愿意去关注它。传统的审美方式所要求的距离,很容易造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隔膜。现今,网络文学目的化的审美态度要求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审美对象,这种兴趣首先得建立在与审美对象能够很好的契合与共鸣。这种审美距离的拉近使得这种契合和共鸣能更好的实现。最后,无论网络文学这样的作品所带来的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都给审美主体以审美的愉悦。

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美对象。也就是说,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能不能为审美主体发现和欣赏,这要看审美主体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以什么精神状态去注意和观看它。如果主体以一种实用的或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审美对象,那他便不可以将注意力到对对象的审美观照之中,当然不能发现和欣赏到美。这些都说明了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审美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网络文学中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传统的审美对象那样晦涩难懂,而是根据读者的喜好来创造审美的对象。比如网络文学的受众多为青少年,则网络文学大部分的题材都是围绕亲少年所喜爱的奇幻、爱情、青春等。再不如当下流行的穿越题材也是由于审美主体的大量关注所导致这类型的作品的大量产生。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中读者的审美态度比传统文学更打程度的决定着审美对象。

对于审美态度的总体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超越性”。审美态度所要超越的是日常生活的实利意识以达到一种暂时的超脱,简言之,就是对实用功利的超越。这种超越还包括对人的情感等官能快适的超越,对道德的超越。审美超越的最后一层含义是,是对审美快乐自身的不断超越,体现为审美快乐的不断超越提升,最后走向极致。网络文学带有某种致幻的力量,无论从文学创作者所依赖的世界还是他所创造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都存在者很大的差距,网络文学的读者流连于这种“拟态”的世界,过分的追求对个人欲望的满足,对个人情感的宣泄。这样的审美态度并不具备超越性,反而沉溺于非现实的世界无法自拔,甚至放任自己在自我的世界中掩耳盗铃般的活着。一方面网络文学的作家也安逸于这种环境,另一方网络文学的读者把这样的世界误认为是真实的世界。

三、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审美趣味就是一个人审美感知的外在表现形式。网络文学影响下的审美趣味是一种大众的审美趣味。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尼黙,指出大众具有规模大、分散、匿名和无限性的特点,既不同于有一定组织性的社会群体,也不同于松散的易冲动的群集,更不同于有***治自觉意识的公众。大众没有任何组织性,没有稳定的结构、规范和领导者,缺乏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行动的意愿和手段,但是对那学超出其直接经验范围或直接控制之外的事物感兴趣,并对之关注有加。正因如此,网络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从众性和盲目性。

第一,从众性。审美趣味的从众性是指,在网络文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知道怎样的作品是好的,而是看大家在看什么就看什么。例如,在广大读者群中有一群小资派的读者,他们看安妮宝贝,把安妮宝贝的作品看作是文学小资标志。这种从众性表明,大部分的读者追逐的是文学所指向符号而不是文学本身。在消费社会里,艺术具有了某种可消费的性质。读者对作品的消费已经不再想原来那样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在追求一种欲望的满足。审美需要是一种对作品本身的需要,而欲望满足却只求从作品那里获得一种象征符号,这就造成了以符号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趣味。对象征符号的需求不要求作品能给人带来某种愉悦,它只是作为一种空洞的能治而漂浮于作品之上。作为消费的符号,这些作品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其所指。

第二,盲目性。审美趣味的盲目性是指,网络文学的受众盲目跟从大众潮流的喜好选择审美对象。网络文学中所体现的审美趣味是一种虚假的趣味,它并非来自于生命内在的冲动,而是迫于外力的驱使而表现出来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则具有盲目性,总是随着“潮流”而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消费时代逻辑就是人们不再是理性地扪心自问“我”需要什么,而是盲目地跟着传媒制造出来的欲望走。在布迪厄看来,趣味是某一阶级成员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自己阶级归属的认同,它对分配的控制是通过消费进行的,不同的趣味就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观,不同的消费观又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空间中的阶级归属。网络文学的读者盲目的与网络中相应的阶层保持趋同,借以显示自己紧跟时代潮流并带有某种炫耀性。这种盲从性,使得读者一直追逐这代表“潮流”趋势的审美趣味,他们认为只有追赶上了领跑者,自己的审美趣味才会是合法的和有意义的。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追逐者跑得越快,他们离自己真实的趣味就越远,越难以表达自己真正的审美需求。

四、结语

网络文学以文学为依托,是生长在文学土壤下的一朵艳丽的花朵,它与传统文学虽然存在着如此多的不同之处,存在着如此多的独特之处,但是它还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仍然要肩负着传统文学索要肩负的使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一切东西都被拿来消费,我们甚至开始消费我们的文学。如若一切都是可消费的短暂的,那么总要有东西来展现它永恒的魅力,它就是文学。文学之所以长久被人喜爱在于它所具有的超越性,网络文学也该以此为使命,追求不朽与超越。(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89.

[2]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张贤根.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网络文学范文第6篇

电脑和网络以强大的同化力改造着人类社会现行的各种艺术门类,使其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加以重建。网络文学背靠“网络”,面朝“文学”,以信息科技的进步启动艺术的变革,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一面打破既有的文学成规,一面创造着新的游戏规则。例如,在网络文学中,作家的主体身份被“网民”所替代,他们匿名上网,以虚拟的角色扮演来倾诉心曲,形成艺术主体的角色飘移;文学的内容可以不是先于艺术活动而存在的“客观生活”,而是通过软件实现的沉浸性的虚拟存在,一种与艺术活动融为一体的“数字化生存”;文学手段已经摆脱了“文房四宝”和印刷成型的文字“硬载体”,只需拖动鼠标,与机共舞,操作声情并茂、随缘演化的超媒体比特指令;文学本体已经由昔日的书页演变为网页,由限定的线性文本变为链接式超文本,许多作品不仅打破了文学题材之间的界限,打通了文学与艺术的界限,也消弥了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与生活的界限;文学的欣赏者将不再是膜拜而静观的读者,而是恣心漫游、积极参与乃至随时点评的网络用户;文学环境也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蛛网重叠与触角延伸,实现世界收缩和信息扩散,文学面对的不仅有人类的自然历史过程,还有“数字地球”和电子家园,以及智能动物、高级机器人和电子仿生生物……

这一切变化除了科技进步的直接影响和全球化时代背景外,文学自身的学理依据何在呢?这种带有“另类”色彩的文学是基于怎样的理论平台呢?如果说,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与网络文学构成一种“***-底”关系,人文视野的价值理性成为网络文学的意义归属的话,自由精神的释放、民间话语的回归与撒播,当是网络文学的学理思辨的起点。

一、网络:自由精神的家园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文学的精神本质也是自由,网络之接纳文学或者文学之走进网络,就在于它们存在兼容的共振点:自由。可以说,“自由”是文学与网络的最佳结合部,是艺术与信息科技的黏合剂,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网络的自由性为人类的艺术审美的自由精神提供了又一个新奇别致的理想家园

1、为文学插上自由的翅膀

文学本来就是自由精神的产儿,它源于人类在生存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望,满足人类对自由世界的幻想,又以“诗意的栖居”为人类的精神打造自由的乌托邦。网络文学进一步***了过去艺术自由当中的不自由,为文学更充分地享受自由、更自由地酿造自由精神的家园插上了自由的翅膀。譬如,其一,在互联网上,文学打破了创作身份的藩篱,任何人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上网写作和让写作上网,因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大狗小狗都可以在这里“汪汪”叫上一通。其二,网络消除了作品的“出场”焦虑,拆卸了文学发表资质认证的门槛,谁都有权力上网自己的作品,谁也无权阻止他人自由发言,这就给了每一个文学钟情族以网上圆梦的机会,使来自民间的文学弱势人群有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平等的权力。其三,网络几乎扫除了文学传播的所有障碍,它以比特代替原子,以网页替代书页,用“软载体”消弥作品的重量和体积,又以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的方式把文学的海洋拉到每一个读者的眉睫之间,使人在尺幅之屏阅尽文学春色,充分满足万千读者对文学“在场”的期待,使昔日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变为“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四,网络的交互性还为文学创造了交往的自由,作者与读者的交往、读者与读者的交往变得平等而迅捷、自由而透明,一个作品上网,立即可以得到来自读者的反馈,不仅有点击率的记录、排行榜的公示,还有直言不讳、不留情面的真话或“酷评”。文学“隐含的读者”直接走进了网民的“接受屏幕”,作品的“召唤结构”迅即印证着网民的“期待视野”,作者、读者、批评家的彼此沟通和身份互换共聚在这个众声喧哗的自由平台。

网络的自由精神在以Linux为代表的自由软件运动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相比,Linux免费软件让使用者从网上自由***、无偿使用,并且将源代码公之于众,使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技术秘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它的邮件程序、***程序、计费程序以及许许多多的工具软件,都可以免费获取和使用,甚至连微软也以IE浏览器加入了进来(它当然另有所***)。一方面将知识资源造福公众,并利用众多软件使用者的智慧使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是以这种方式反抗网络时代的技术垄断和商业控制,使Linux成为真正的free资源,以自由软件运动演绎网络的自由精神,正如有网友所形容的:“全世界网友联合起来,网络的自由就一定要实现!”对于这种源自民间的真诚吁求,不能止于一种简单的道德评判,它反映了信息时代的人们对网络本质的理性认识。评论家李洁非就曾提出:“关于网络文化精神,如果非得用一个词加以概括,我所能想到的便是Free。”他还说:“必须注意到,这种写作的冲动,不是平面媒体上作家写作的‘文学冲动’,它没有边界,完全‘Free’(取其所有含意)。”,如“自由的、不受别人管制的”、“自主的”、“宽松的,无拘束的,随便的”、“自愿的”、“免去……(比如免费)”、“空闲的,打闹的”、“随时有的”、“任意的”……等等。

2、网络自由与虚拟哲学

网络文学的自由精神基于数字科技的哲学视界--虚拟。虚拟是数字化时代要面对的哲学命题,也是数字化网络的逻各斯。“从现实性哲学转换到虚拟性哲学,这将是我们时代哲学所发生的最为巨大的历史性转换。这一哲学框架的转换是时代转换的映现,是一个客观的不可逆转的态势。”‚网络的虚拟通过数字化构成,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赛伯空间”(Cyberspace)ƒ,这不再是一个以原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世界,而是一个以“比特”构成的数字化虚拟世界。

网络文学范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网络文学范文

学习

配菜(二)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配菜(二),内容包括配菜打荷什么意思,配菜员。三、色的配合色彩是反映菜肴质量的重要内容,烹饪原料都具有各自的颜色,如红色的番茄、绿色的菠菜、白色的萝卜、黑色的木耳等。菜肴的色彩有顺色与异色之分、有浓艳与朴素之别、冷

学习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晶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院同样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医院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将是建设现代化医院必不可

学习

郎朗――琴人合一的天才钢琴家

阅读(32)

郎朗,国际著名钢琴家,1982年生于辽宁沈阳,被数家美国权威媒体称作“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他是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曾被《人物》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谁

学习

张子健:英雄与“反英雄”

阅读(33)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张子健,已有近20年演艺生涯。他说不上大红大紫,但凭借勤恳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演技,影视圈里早有他的一席之地。对于名气大小,张子健并不关心,他享受的是演戏本身。因为这种低调,他还曾遭到过小影迷的质问:“既然你不想

学习

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阅读(37)

健康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下面是为您准备的中国白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一、报告说明1.背景概况xx年8月30日下午,2xx(第三届)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在广州举办启动仪式。本次大

学习

不要惊动爱情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不要惊动爱情,内容包括不要惊动爱情mv高皓正,不要惊动爱情的意思。那是一个雪夜。雪在静静地飘着,刮刷器不停地来回摆动,我开车拉着妻子,从一个朋友那里回来。朋友住在城里,而我和妻子则在郊外租了一套住房。离家大约两三里路的

学习

格莱美音乐奖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格莱美音乐奖,内容包括格莱美音乐获奖歌曲,格莱美音乐奖碧梨。TheideatocreateaRecordingAcademy(唱片协会)beganinearly1957.Avisionary(有眼光的)groupofmusicprofessionalsandlabel(唱片公司)executives1inLosAngelesrecogni

学习

请你说爱我。作文600字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请你说爱我。作文600字,内容包括我爱我班作文600字,请你跟我来作文600字。请你说爱我。还没有听见你说的我还没有没有听见你甜甜的三个字:Iloveyou.你就甩手离开你说我们不放手不分手你说你不抛弃我你不离开我不离不弃。最终

学习

别克昂克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别克昂克拉,内容包括别克昂克旗油耗,别克昂克拉雾灯保险。昂科拉车辆的特性很符合上海通用对其的定位,‘年轻就要SUV’,这句广告词也深得人心,看着路面上越来越多的昂科拉,也证明了这辆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岳先生/河南开封

学习

姐姐妹妹站起来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姐姐妹妹站起来,内容包括姐姐妹妹站起来王栎鑫,姐姐妹妹站起来江疏影。章桦曾经是一个发廊女,一个备受冷眼的未婚妈妈。现在,她的身份是“纪录片工作者”,扛着摄像机游走在社会最底层。2004年,以章桦和其他4位发廊妹为主人公拍

学习

Canon PowerShot A400数码相机

阅读(25)

佳能在2004年秋季全面更新了小型数码相机产品线,入门级产品也随之升级,PoweShotA400正是此时推出的产品。小巧漂亮,2.2倍光学变焦的PowerShotA400仍然是三百万像素,主攻人像抓拍。对只想拍照,不关心技术问题的个人用户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Po

学习

《朝鲜名侦探》打造韩国版福尔摩斯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朝鲜名侦探》打造韩国版福尔摩斯,内容包括韩国版福尔摩斯探案集,福尔摩斯侦探全集多少字。韩国影坛今年前3个月的票房统计日前出炉,本土片《朝鲜名侦探》在数十部本国和外国影片中突围而出,以接近两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领跑

学习

情系北大荒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情系北大荒,内容包括情系北大荒全文阅读,情系北大荒全集。天津市大港区像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渤海之滨。初到大港,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花草、宽阔的道路、耸立的高楼,处处散发着现代化气息。在着十年北大荒经历的大港区委副书记

学习

蔡依林 做自己的大艺术家

阅读(50)

北京,严冬,面前的蔡依林穿了一件火红的毛衣裙,让寒冷多了一丝温暖。就如她的歌声,不论何时听到,都禁不住让人跃动、舞蹈。这一次她给我们带来了她的全新专辑——《MUSE》。MUSE者,缪斯女神也,是希腊神话中的艺术与青春之神。人们常把缪斯女神比

学习

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阅读(37)

健康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下面是为您准备的中国白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一、报告说明1.背景概况xx年8月30日下午,2xx(第三届)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在广州举办启动仪式。本次大

学习

短篇作文范文精选

阅读(29)

短篇作文篇1∧巨人の盒子∨传说,世上有位巨人,他有个巨大无比的盒子。据说,里面承载著人类的喜怒哀?S。没有人能逃得了巨人的束缚,只能够等,等到巨人什麽时候开心了,什麽时候才会还给你笑容。有一个女生,她谈了场非常悲哀的恋爱。她失去了笑容

学习

休学证明范文

阅读(22)

休学证明范文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普通高中学籍管理,提高全市普通高中学籍管理水平,根据《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暂行办法》和省教育厅有关普通高中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市实际,特制定《市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以

学习

体育运动范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运动范文,内容包括体育稿范文,热爱体育运动范文。体育运动范文第1篇体育运动的目的,除强身健体外,更以运动美的形式给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以人予美的陶醉,美的享受。关键词:体育运动美自古到今,在体育学术论坛中,对

学习

项目验收报告范文

阅读(229)

项目验收报告范文第1篇项目(课题)名称:承担单位:技术负责单位:参加单位:项目(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填报时间: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填写说明一,本报告系项目(课题)验收的主要材料,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根据《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办法》要

学习

无心之过范文精选

阅读(27)

无心之过篇1上一期中,我和家长朋友一起学习了《弟子规》中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但是,要提醒家长朋友们不可操之过急。孩子真正能做到“闻过则喜”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家长的耐心引导和率先垂范也是必不

学习

承诺书样本范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承诺书样本范文,内容包括医保个人承诺书标准样本,个人健康承诺书标准样本。承诺书样本范文第1篇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个人承诺书样本呢?那么接下来给你们带来个人承诺书样本,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个人承诺书样本

学习

冰心散文奖范文

阅读(31)

冰心散文奖范文第1篇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神往,于是,带着一份少年特有的懵懂与痴狂,随风读起了这"零碎的思想"。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