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股弦是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晋东一带的地方剧种,从能找到的历史文献来看,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为数不多。林州四股弦戏曲从诞生到现在已经2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语境的变化,人们对戏曲的审美需求发生巨大改变,在多种娱乐形式和媒体的冲击下,这种地方小戏逐渐萎缩:1992年,林州四股弦剧团撤销,在编人员转业,非编人员不再聘用,各自就业。四股弦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十年后,文化环境复苏了,继承、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成了国策。在当地***府的支持下,四股弦于2011年3月成功申报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1月申报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尤如冬眠的冻土解冻,四股弦又冒芽、成长起来。笔者通过搜集近十年来的文献发现,四股弦的研究,主要是不同地域的四股弦音乐形态研究。通过对其研究现状的梳理,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些新视角。
关键词:林州四股弦戏曲;研究现状;理论思考
四股弦戏曲源于清代后期河北邢台等地的“秧歌戏”,因其说唱都用四根弦的胡琴作伴奏而得名,是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晋东一带的地方剧种。近十年来,由于多种娱乐形式的冲击,或不重视,或市场经济,或“洋重中轻”等众多原因导致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空间缩小,地方戏曲渐渐过时,致使数以百计的地方戏曲相继,撤班,萧条,落没,日趋消亡。林州市作为三省(河南,山西,河北)交界处,民间文化交汇到这里。为了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重新让群众认识四股弦,接受四股弦,让这个濒临失传的剧种传承下去,2012年8月,林州市民间文艺协会在***府的支持下吸纳了50余名演员,申请建立林州市“新艺四股弦剧团”。2012年9月9日,新成立的林州新艺四股弦剧团正式演出——四股弦活过来了。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引发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些新视角。
一、四股弦戏曲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及各类音乐文献的搜集,将其分类说明。
第一类是对四股弦做一般性介绍: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河南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编:《河南文化志》[M],河南文物出版社,2002;
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M],1983;
林县志编辑委员会编:《林县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这类文章,都是概述,它们的最早母本是1983年的《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尽管各篇详略不同,文字略有差异,但基本内容大同小异,几无例外。如实地讲,有些文章彼此之间不只是雷同,甚至连评述性的形容词都一样,如:唱腔跌宕起伏,表演生动,刻画人物细腻……不一而足。
第二类是与四股弦戏曲相关的专著:
张庚、郭汉成:《中国戏曲通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宋锋:《四股弦音乐》[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廖奔:《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M],贯雅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92;
廖奔:《中国文化通志·戏曲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此类中,张庚和郭汉城先生的《戏曲通史》是中国戏曲史扛鼎之作,至今雄踞中国学界,无人能及。关于四股弦,只在明清以后的地方小戏兴起一节中略有提及。河南是文化大省,地方戏总数达二百多种,张、郭二位前辈,无暇细顾四股弦声腔了。
宋锋的《四股弦音乐》是迄今关于四股弦的专著;《四股弦音乐》全书共492页,116页以后,全部是曲谱。这本书论述了四股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讨论了音乐的基本构成、艺术特色、板式、乐队、曲牌,列弦笛曲牌37个,唢呐曲牌34个,唱腔选段37首,完整的折子戏唱腔一折;全部曲谱是宋锋先生自己记谱。
其实,1993年宋先生的著作出版,四股弦的音乐形态研究,就已经没有空间了。
从廖奔及刘彦君三本著作的前言中,可以看出二位先生都是河南人,他们的著作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片,详细论证了中国一些大的戏曲剧种的声腔形成和演变关系,是很精到、专业、权威的戏曲声腔著述。唯一遗憾的是,有关四股弦的声腔,付阙。
第三类是有关四股弦的历史渊源,并从音乐形态上进行研究的论文:
郝磊:《豫北四股弦戏曲音乐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第5期;
李为渠:《冀南四股弦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郭晓希:《巨鹿四股弦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李惠莉:《四股弦剧种艺术探源》[J],戏曲文学,2007年;
周保全:《试析豫北四股弦戏曲的音乐特征》[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汪娅卓:《初探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魏县四股弦》[J],《大家》,2010年;
郭晓希、代伟:《浅析巨鹿四股弦音乐的构成体系与艺术风格》[J],《大舞台》,2012年;
康爱芳:《安阳县四股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这类文章,最大的共同之处是研究三省各地流传的四股弦,都是从音乐形态上来分析四股弦,对于四股弦音乐的文化传承研究比较少。
第四类是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上进行研究的著作和文献。
孟繁树:《中国戏曲的困惑》[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张发颖:《中国戏剧班史》[M],沈阳出版社,1991年;
傅瑾:《戏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吴金宝:《河南濒灭剧种现状调查报告》[J],戏曲艺术,2005年;
刘秀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下的戏曲》[J],福建艺术,2007年;
孟先生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位博士,直接受教于张庚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对戏曲的衰颓感触很深,在忧国忧民的高度上,提出了很多中肯的看法——核心是改变戏曲的生存环境,不要让戏曲就此衰败灭亡。
这一类中的经典之作是傅谨的《戏班》(原名《草根的力量》,再版时改书名)。傅先生跟踪采访浙江温州、台州、嵊县等地的越剧戏班,做了连续十五年以上的田野调查,详实的材料给我们描绘了当代民营戏班的生存状态;他在书中调查的着眼点,给比他稍后的学人研究(比如杨红的《山西河曲二人台研究》)提供了非常精准的目标和可以揭示深层结构的观察点;不仅如此,傅谨的《戏班》一书的结构和结构本身反映的观念,给后来者极大的启示。
本书是傅先生持续八年对台州民间戏班进行田野调查与研究的力作。他从一个戏剧理论家的独特视角,详尽而细致的描述了台州戏班的历史与现状,内部构成,演职员的生活方式,经济运作方式,以及它特有的演出剧目与演出形式,客观剖析了台州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由此揭示了它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
二、林州四股弦戏曲研究现状的理论思考
通过以上文献文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四股弦的研究,主要是不同地域的四股弦音乐形态研究,缺少四股弦音乐文化以及传承的探索。他们对四股弦戏曲目前的生存状况,源流,音乐特征以及对濒危剧种保护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证实以及考证,有助于笔者进一步去了解研究林州四股弦,这也为笔者研究林州四股弦传承方面作了理论上的铺垫,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上的资料和研究的实证。
林州四股弦剧团的文化价值在于它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凝聚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结晶,也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群众性与本土性。如何保护传承人和传统的传承方式,使传统音乐不丢弃它本源的发展,这是我们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重点。
目前针对四股弦音乐的研究成果不多,专著仅有一本,而此后的论文大多都是从音乐本体(渊源,调式、调性,唱腔,板式)方面对四股弦进行研究。以剧团为立足点来研究四股弦的传承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传承研究完全是空白点,这为笔者今后研究四股弦提供了新的写作空间。
参考文献: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河南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9月北京;
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编:《河南文化志》[M],河南文物出版社,2002年8月,郑州;
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林县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北京;
宋锋:《四股弦音乐》[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廖奔:《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M],贯雅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92;
廖奔:《中国文化通志·戏曲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郝磊:《豫北四股弦戏曲音乐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第5期;
李为渠:《冀南四股弦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郭晓希:《巨鹿四股弦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李惠莉:《四股弦剧种艺术探源》[J],戏曲文学,2007年;
周保全:《试析豫北四股弦戏曲的音乐特征》[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汪娅卓:《初探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魏县四股弦》[J],《大家》,2010年;
郭晓希、代伟:《浅析巨鹿四股弦音乐的构成体系与艺术风格》[J],《大舞台》,2012年;
康爱芳:《安阳县四股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孟繁树:《中国戏曲的困惑》[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张发颖:《中国戏剧班史》[M],沈阳出版社,1991年;
傅瑾:《戏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吴金宝:《河南濒灭剧种现状调查报告》[J],戏曲艺术,2005年;
刘秀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下的戏曲》[J],福建艺术,2007年;
傅瑾:《草根的力量—戏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
李青,***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河南林州四股弦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