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越调的产生年代的问题上,人们也形成了不同的看法。由于缺乏历史文献记载,越调渊源又说法不一,所以便造成了越调产生年代的难以确定。但学界一般认为,越调剧种的形成当不晚于清代中叶。也即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时期――花部兴起时期。我国的大部分地方戏曲剧种大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在河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河南方言的语言基础上,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影响下,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努力,越调这一优美的戏曲剧种便逐渐形成了,并最终定型。
【关键词】 河南越调;四股弦
【中***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河南越调本名越调,过去也曾称“四股弦”。曾是中原地区影响深远的古老剧种。越调在其鼎盛时期,各类演出不仅遍布河南,而且在鄂、皖、鲁、冀、晋、陕毗邻地区,也都留下了它的足迹。现在,它仍是我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广大的越调文艺工作者仍然活跃在乡村土台和城市剧院之中,为活跃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6月,在***公布的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越调名列其中,这足以说明河南越调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在戏曲界和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河南越调(以下简称越调)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然而,在历史上由于缺乏相关文字的记载关于越调的渊源,今虽然见到有些论述,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廖奔、刘彦***《中国戏曲发展史・襄阳腔》中说“明末文献里有一种‘越调’,明代傅一臣崇祯十五年(1642年)编订的杂居集《苏门啸》卷二《卖情札囤》一剧中有唱越调一说。这里的越调出自金元‘九宫十三调’的‘越调’,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说:越调应为月调“原为中国戏曲一般地方剧种唱腔的四种调门之一,即所谓平、背、侧、月之月”后人把它称为越调,是错以为它出自元明九宫之一的越调。而当代越调音乐家魏天宝在他的《河南越调音乐概论》一书中则认为,越调是某一曲调在演奏或演唱时移入上五度宫音系统,即越过原曲调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曲调。当这种曲调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能够***成一种门类时,作为戏曲剧种的越调便产生了。
在关于越调的起源地,一向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湖北襄阳,一说在河南南阳。但这两种说法都无确凿证据。笔者认为,越调作为一种地方戏剧种,它在形成之初应该和形成地的地方方言相结合,而其流行范围也应该在该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内。由清中叶到现今越调的流行范围看,越调基本上都是在河南及与河南相毗邻的部分地区传播。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越调的产生地应该在河南,准确的说,应该在河南南阳。
越调产生之后,便以中原大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传播,并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19世纪30年代,越调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一时间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这一时期,越调发展的另一个现象是演出场所从乡村土台开始进入城市剧院。进入城市的越调,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品味,其唱词、音乐、舞美均开始从俗向雅发展。一些文人知识分子也开始对传统越调进行加工改造。这对越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越调就在三四十年代动荡的局势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越调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受到***府的高度重视。演员的地位也较之旧社会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大批职业与非职业的越调戏班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由著名演员毛爱莲等人组建的红光剧社是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越调剧团。1955年在原有民间剧团的基础上,在人民***府的扶持下,先后成立了十多个专业越调剧团。越调发展进入了它的辉煌盛世。这一时期涌现的著名演员有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等。一大批优秀的越调文艺工作者编演了许多优秀的越调现代戏,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诸如《买箩筐》、《夫妻俩》等,丰富越调表演艺术、开拓越调表现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好景不长,的到来给越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河南各地的越调演出团体的数量急剧减少。当时全省只剩下周口、许昌、社旗三个职业越调剧团,业余班社几乎全部解散。一些著名越调老艺人或为了避免被批斗,或为了家庭生计,纷纷离开了舞台,操起锄头,当起了农民。这一时期,能在舞台上上演的只有几部京剧样板戏,传统古装戏受到了严厉的打压。优秀演员、优秀剧目大量流失,越调进入了历史的低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先后恢复郑州市、邓县、项城县、扶沟县、襄城县、西平县越调剧团,新成立了平顶山市越调剧团和镇平县、淅川县越调剧团,至此,全省共有12个职业越调剧团。越调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恢复了昔日的盎然生机,迸发出以往的青春活力,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进入了它的中兴盛世。1979年到1981年的三年间,由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毛爱莲等主演的《诸葛亮吊孝》、《李天保吊孝》、《收姜维》、《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分别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放映,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是新时期越调发展的新形式,是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结合的典范,也是越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表现。这些拍成艺术电影的戏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其中的一些唱段成了广大河南人民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流传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走在河南这块土地上,总能不时地听到有人在哼唱那些熟悉的唱词、熟悉的音乐。20世纪90年代中期,河南省越调剧团又五次进京演出,并远涉晋、冀、鲁、苏、皖、鄂、粤、辽、陕、甘、青***及津、沪等省市自治区。河南越调的影响力大为增强。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老师为越调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正如她在舞台上扮演的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为越调的发扬光大奉献出毕生的心血。
不可否认的是小剧种地方戏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经的百姓生活娱乐盛事,现如今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老年人的眼中,越调戏是一种唤起曾经的美好记忆的载体,在年轻人的眼中,它只是一个由依依呀呀的唱腔和敲敲打打的乐器组成的一个老古董。越调戏走到今天,是一个只是暂时沦落的少年?还是一个已近暮年的老人?很难说得清楚。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娱乐审美需求。越调要想重新焕发光彩,必须要变革。这种变革必须是全方位的变革,从故事编排、剧本语言、人物表演,到舞台设计、灯光布景、音乐伴奏,必须都要做出变革,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越调戏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变革,同时也需要***策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不仅要走市场化道路,同时还需要走产业化道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调戏能够以一个崭新的面目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再次绽放出它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河南越调的形成及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