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与通常的隐居书斋脱离世事的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罗素曾经坦言,他的非哲学的通俗著作是以遭受世界苦难现状的普通人的身份写的,他谋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表达出世人谋求自由与幸福的心声。罗素一生中哲学观曾几度改变,但他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信念却始终如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数不清的快乐时光。”
《幸福之路》被视为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拥有广泛的读者,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被视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指南与向导,人类心灵避免致命伤害的盔甲与保障。在此书中,作者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上深入透彻地阐释了人类不幸的源泉和幸福的来源,抽象出普遍适应的获取幸福的原则,让你感到亲切和信服。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
一、什么使人不幸?
动物只要不患疾病,食物充足,就会快乐满足。人也应该如此;然而现实并非这样,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这样。
罗素在书中提到,他在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厌倦尘世。青春期的罗素一直在自杀的道路上徘徊,“我之所以终于没有自尽,只是因为想多学些数学”,罗素说。应该是求知欲拯救了他,罗素不仅没有自我了断,而且彻底逆转了悲观厌世的趋势,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对生活更加热爱了。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已经发现了我最想得到的东西,而且慢慢地得到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成功地放弃了某些向往的目标――例如关于事物的不容置疑的知识的获得――因为实际上不可能得到它们。但是,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渐渐地,他学会了对自身缺点的漠不关心;懂得了将注意力日益集中到外部事物上: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个分支,所喜爱的个人等等。
罗素不赞成过分自恋、自夸或者自责,不认同清高,不主张有太强烈的竞争心,他还对嫉妒、疲劳、对舆论的恐惧等等表明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这些都是不幸福的根源。
1、竞争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们往往以金钱、地位、名誉方面的成功与否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或者将此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而在罗素看来,竞争的心理习惯,很易越出范围。而过于重视竞争的成功,把它当作幸福的主源,这就种下了烦恼之根。如果你随便问一个美国人,或是一个英国商人,在他的生活中,什么是对快乐的最大的妨碍?他会说:“生存竞争。”
假定某人有一套华丽的住宅、一位美丽的妻子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清晨,当所有的家人尚在梦中,他一觉醒来,急急忙忙地赶往办公室。那儿他的职责就是展示自己作为一个大经理的风度才干;他下颚紧绷,说话明快果断,旨在给每个人留下一幅精明强干、谨慎持重的印象。他口授信函,和许多要人通话联系,研究市场行情,然后与某位正在或试***与他办交易的人共进午餐。下午,一样的事情继续进行。精疲力尽地回到家里,又赶着换好衣装去赴晚宴。餐桌上,他和另一些同样疲劳的男士还得在女宾面前装作快活高兴的样子,而这些女宾还丝毫没有倦意。谁也说不准还要过几个小时,这个可怜的忙人才能摆脱这种场面。直到最后,他才得以入睡,让绷紧的神经得以松弛几个小时。他的全副心思专注到生意事业上,业余生活变得枯燥无味。
人们过分地强调竞争的成功,以至于把它变成幸福的主要源泉。不可否认,成功意识更容易使人热爱生活。比方说,一个在整个青年时期一直默默无闻的画家,一旦他的才华得到公认,他多半会变得快乐幸福起来。同样,在一定的意义上,金钱能大大地助于增进幸福;而一旦超出这种意义,事情就不一样了。总之,罗素坚信,成功只能是幸福的构成因素之一,如果不惜以牺牲所有其他一切因素以得到它,那么这个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
如果把竞争当作人生的主体,就太可怕、太执拗了,它会使肌肉太紧张,意志太专注;毒害了神经恢复和恬静的闲暇。罗素进而认为,人生应当是在“保持生活平衡”这个观念之下,接受健全而恬静的享受。
2、厌烦
厌烦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要素,一定量的厌烦也许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摆脱厌烦的愿望是很自然的。那些必须靠挣钱才能养活自己的人,只好在工作中忍受厌烦的折磨,那些有足够的钱可以不工作的人,便把完全摆脱厌烦的生活当作自己的理想。战争、屠杀以及迫害等,都是企***摆脱厌烦的一些方式,甚至与邻居吵一架也比无所事事要强。人类的恶行中,至少有一半是由于对厌烦的恐惧引起的。罗素对厌烦的谈论耐人寻味。
要使生活变得幸福,一定量的厌烦忍受力是必要的。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肯定是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平静的环境里,真正的快乐才能得以存在。
3、疲劳
疲劳有多种形式,其中一些比另一些对于幸福的妨碍更为严重。单纯体力上的疲劳,假使它并未过度的话,倒往往会成为幸福的原因之一。它使人睡眠充足、胃口大开,倍增假日里可能有的玩乐游戏的劲头。然而一旦它过度的话,它就会变成一种极大的危害。除了那些高度发达的地区,贫困地区的农民妇女往往由于过度劳累,刚到30岁便已是佝偻老姐。在现代世界的一些最发达的地区,由于工业生产劳动条件的改善,体力疲劳已大大减轻。在这些地区,神经疲劳却变成了最严重的问题。这种疲劳,令人惊讶的是,最常见于那些富裕阶层,比起那些商人和脑力劳动者来说,雇佣工人身上要少见得多。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出于选择或需要,大多数现代人过的都是这种神经高度紧张的生活。
深夜里,男人们上床睡觉,在他们本应该去好好恢复体力以便应付明天的问题时,却依然在床上翻来覆去、苦思冥想,为工作上的事情操心虚神。实际上,他们这时对这些问题是无能为力的,他们这样地苦思冥想,并不是找出一个明天可行的方案来,而只不过是一种半精神错乱的状态所致。这种状态正是失眠症所伴有的思维紊乱。黎明来临,半夜里的那种精神迷乱依然紧紧缠绕着他们,迷糊了他们的判断力;他们的脾气变得更加急躁,对每一个困难障碍他们都感到非常恼怒。
聪明的人只是在有某种明确的目标时才会去考虑那些问题,平时则考虑别的事情,甚或,如果是晚间,他们就干脆什么也不去想。对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麻烦,除了那些必须立刻处理的以外;可以把它们暂时搁置起来。在对大脑的思维进行系统的训练以后,人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不是不适当地、无间歇地去思考。
罗素援引了自己一生中演讲的经历,来说明通过认识到那些引起焦虑的事物的非重要性可以消除大部分忧虑。他曾经作过多次演讲,开始时,每一位听众都使他恐惧万分,神经是如此紧张,以至于讲得极不成功。他非常害怕这种情景。以至于常常在演讲之前,恨不得自己的腿被跌断。演讲结束后,往往因过度紧张而感到精疲力尽。后来,他渐渐地教会了自己。不管说得成功与否,都没什么大的关系。事情无论怎样糟糕,地球依然在运转。后来他发现,对演讲的成功与否担心越少,演说得越好,神经的紧张随之渐渐减少到零了。
许多种神经疲劳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我们的行为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样重要,成功或失败归根结底关系不大。再大的痛苦都可以忍受克服,那些似乎使人的幸福一去不复返的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渐渐消失,以至于到后来人们都很难回忆起当时的困难有多么巨大了。除了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要记住,个人的自我并不是整个世界的最大的一部分。一个能够自我超越于自己的思想和希望的人。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困境中为自己找到安静闲适之地。
在解决焦虑问题上,也可以运用在许多方面与此类似的过程。当受到某种不幸事件的威胁时,先审慎地、有意识地思考一下,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什么东西最糟糕?在对这种可能的不幸作了表面的考察之后,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相信,不管发生什么,都不会有什么极端可怕的灾难。这类理由总是存在的,因为,说到底,我们个人碰到的任何事情都并没有什么普遍的重要意义。在你对最坏的可能性作了长久的持续的审视,并且怀着确信对自己说:“嗯,毕竟这问题并不是那么严重紧要:”之后,你会发现,你的焦虑已经消减到一种最小的程度。重复几次这一过程也许是必要的,但是到最后,如果你面对最坏的可能性也没有退缩逃避,你就会发现,你的焦虑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振奋激昂的情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