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十二本纪疑点探究

摘要:《史记》以十二本纪开篇,足显其于纪传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史记》成书两千年来,内容错乱,真讹交杂,莫辨其实。故笔者以不才之学,针对先秦诸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所存疑问,加以辨析,提出管见。

关键词:《史记》 十二本纪 疑点

十二本纪作为《史记》的第一部分,建立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史学叙述结构。然而由于司马迁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书籍辗转传抄造成的错漏等诸多原因,致使其中许多内容疑点重重,扑朔迷离。在此,笔者谨将《史记》十二本按照时间顺序分作三部分,针对阪泉、涿鹿之战,尧舜禹禅让,秦二世夺位等问题进行辨析,抒己浅见。

一、关于先秦诸本纪的疑点辨析

1、阪泉、涿鹿之战

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而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点。文章开篇重点记述了尧舜二帝的智慧与德行。然而对于黄帝这位中华民族缔造者的记载,包括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却平平带过,言语间使人生疑。司马迁于文中讲道两次战役时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1]

由此段文字可见,太史公认为神农氏衰落,面对诸侯间的相互侵伐无能为力,而炎帝则扮演了欲侵扰他邦的非正义角色,于是黄帝应时而起,代神农氏征伐,在阪泉之野与炎帝进行三次战役,黄帝大获全胜。而后黄帝又成功战胜蚩尤于涿鹿,天下诸侯皆归轩辕氏,最终黄帝取代了神农氏,成为天子。据《周易・系辞下》记载:“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2]即赤帝、炎帝为一人,且世代以神农为号。此时我们便可以发现其中矛盾之处,依照司马迁所言当时的天子为神农,且于黄帝之时已经衰微,以至于无力征讨互相侵伐的诸侯,又怎有力量去“侵陵诸侯”?在《帝王世纪》中却有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3]《国语・晋语》中也载:“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4]由此观之,黄帝与炎帝便是出自同一先祖的兄弟,至今我们依然称华夏民族为炎黄子孙,这样疑问又出现了,何以“兄弟”成为非正义的被讨伐对象?

笔者以为,上文《周易》、《帝王世纪》、《国语》中所述的炎帝与神农氏同源无疑,更准确的说炎帝是神农氏部族的第一任首领,后世皆以神农氏子孙为天子,直至黄帝时期,神农氏衰微。而那位“欲侵陵诸侯”的炎帝并非是身为天子的神农氏子孙,因为若炎帝处于“天子”的地位,对诸侯作战也应称作“征伐”、“诛讨”,而不应叫“侵凌”。《史记》对两次战役的记载,他书也有类似言辞,如《战国策》:“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5],《新书》:“(炎、黄)战于涿鹿之野”[6],《绎史》引《归藏》曰:“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7]综合各书相关记载可见,关于黄帝于涿鹿战争的对象异说两存,且部分书籍仅记涿鹿之战,并未提及阪泉。究竟涿鹿之战黄帝的作战对象是谁?马《绎史》对所引《归藏》一句评论道:“史称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本两事也,而诸书多言战炎帝涿鹿之野,当是舛误,或云蚩尤亦自号炎帝。”[8]在这里马明确指出黄帝在涿鹿的作战对象是蚩尤,并非炎帝,值得注意的是最后那句“或云蚩尤亦号炎帝。”这就又透露出一则信息,马又认为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的有可能是冒称炎帝的蚩尤。而之前与黄帝战于阪泉的炎帝是否也是蚩尤呢?吕思勉先生对此认为:“蚩尤既灭神农氏,后裔遂袭其位号,故传者混二人为一,黄帝实只与蚩尤战,未尝与神农氏战也。”[9]依《逸周书》中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10]正好为吕思勉先生蚩尤灭神农,袭炎帝为号的观点提供了依据。由此便可得出,黄帝并非与出自同一祖先的神农氏相伐,而是与取代炎帝神农氏又自号“炎帝”的蚩尤(蚩尤自号炎帝,理由详见第四章)。至于阪泉之战,吕思勉先生认为:“则蚩尤、炎帝一人,阪泉、涿鹿一役,《史记》盖兼采两书,而夺‘一曰’二字也。”[11]“疑阪泉为神农氏或蚩尤旧号,涿鹿则其新居。”[12]笔者以为此说颇为合理,《逸周书》云:“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13]其中“蚩尤乃逐帝”而“赤帝大慑”,可得出蚩尤所逐为赤帝,即身为天子的神农氏后代子孙。此处刚好与《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的记载相契。赤帝被逐,蚩尤代其号占据涿鹿,于是“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于《五帝本纪》“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的记载亦与此相合。

2、尧舜禹禅让

禅让制以任人唯贤为宗旨选择明君,一直以来被后世称颂。其最早见于《尚书》,然而在中国历史中往往以禅让为名,行夺权之实,即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以禅让为名,以取得正统性。或许正因如此,禅让的真实性一直令人怀疑。司马迁在《夏本纪》中对上古王位更替的记载颇为详细:“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14]由于先秦史料的匮乏,人们对圣贤的尊崇,禅让制是否存在尽管存在争议,但始终未有有力证据正明其虚假,直至汲冢书的出土。这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古籍对禅让的记载与司马迁所述大相径庭。在《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提到:“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益干启位,启杀之;益为后启所诛。”[15]我们根据以上《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的记载不难看出所谓“禅让”实质是***权争夺的美名。

笔者认为,禅让制真实性是值得商榷。首先,尧舜所在时期禅让制所依存的***治经济基础已不存在。而且,在尧舜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与等级分化。《孟子・万章》记载:“象至不仁,封之有庳”[16],舜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如土地为全社会共有,想必没有人会任凭他人随意支配土地。在《列子》中记载“尧乃微服游于康衢”[17],可见尧平日衣着与他人不同,他所着衣服标着尊贵的身份。此外,近年来考古发掘表明,尧、舜、禹时代贫富分化已非常严重,从墓葬规制和陪葬品的多寡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同的等级。甚至比尧、舜、禹时代还早3000多年的西水坡和城头山遗址,都发现了人殉。而人殉是人类迈入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在等级与财富面前,禅让制的实行实在过于理想化。

其次,舜与禹的即位方式与禅让制不符。毋庸置疑,禅让是君主的自愿行为,即生前自愿将王位让与他人,倘若身后所让之人方得即位,那么让位是否出于自愿便不得而知了。且看《史记》中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荐之于天。”[18]据文意,舜在尧生前并未即位,只是担任了有权职的摄***大臣。同样,“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在舜生前也曾做了十七年摄***工作,并没有即位。可见,尧与舜都未于生前将帝位传与他人,且二者选择他人做继承人的重要原因便是儿子不肖,不堪为帝。如果仅仅因“荐某于天,使代己位”便说是禅让,未免有些牵强。综上分析,尧舜禹禅让并不符合当时社会***治经济发展状况,也不符合禅让本意,因此,司马迁对禅让的相关记载实难令人信服。

二、关于《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的疑点辨析

(一)秦二世夺位

就现今文献中记载秦朝的历史而言,无疑司马迁的《史记》最具权威性。由于秦代纷乱复杂,即便选材谨慎、考证详实的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也难免错漏。笔者现就《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二世记载所具疑问之处叙述如下:“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19]此处是全文第一次提及胡亥,“少子胡亥爱慕请从”在《李斯列传》中作“少子胡亥爱,请从。”[20]据《李斯列传》之《集解》之意,“爱”指受秦始皇宠爱。“少子”为始皇帝第十八子。另外,在此篇本纪中,记载的与胡亥相关的最重要事件便是“沙丘之变”:“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之,不发丧。棺载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21]依司马迁这段记载,赵高未传秦始皇发给扶苏的诏书,而后与李斯诈称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死扶苏、蒙恬。显然在赵高、李斯心里始皇帝未欲传位于胡亥,才有上述行为。然而,前文提及的“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虽然是胡亥主动请从,但他确实是秦始皇此次出行唯一带在身边的儿子,可见始皇对胡亥是喜爱的。而在根据《蒙恬列传》载:“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22]又提及赵高言蒙毅阻胡亥为太子,二世也以此为由给蒙毅定罪,蒙毅在自贬时声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23]从蒙毅的话可以看出秦始皇生前想立胡亥为太子,且不是一时的想法,而是经过数年的酝酿。

此外,始皇欲传给扶苏的诏书内容为“与丧会咸阳而葬”。秦始皇死在钜鹿郡沙丘,遗体将运回咸阳安葬,扶苏身在上郡,所以召回他到咸阳与灵柩会合,为父亲送终。所谓遗诏内容仅此而已,并未提及传位扶苏之事。综上所述,若秦始皇立太子,胡亥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真如此,秦二世是否为篡位就值得商榷了。

(二)鸿门宴诸问题

司马迁《项羽本纪》中关于鸿门宴的记载,千百年为世人称颂。然而作为文学作品,其自是精彩绝伦,可作为史学作品来讲,则未免有些疏漏了。故笔者将鸿门宴中所存疑问,试列举并辨析如下。

首先,在文中对于鸿门宴之前,身为项羽季父的项伯,夜驰沛公***中,私见张良并与沛公见面的情形如此记述:“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24]随后项伯回到***中,将沛公的话俱实告知项羽。众所周知,项羽素来多疑,试问他为何不怀疑季父通敌?项伯自己夜去敌***私会张良、刘邦,本该惧怕担负透漏机密之罪,回来又怎敢告知项羽?何况项伯去见张良并非奉项羽之命,司马迁何以言“报”项王?

其次,下文所载鸿门宴之事更疑云重重,张良看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后,便将刘邦在宴席上的危险处境告之樊哙,樊哙听后用盾将守门之士撞倒在地,得以进入。司马迁如此描绘道:“哙即带剑拥盾入***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25]太史公此处定有意赞扬樊哙,言语间尽显其勇猛非常,忠心护主。然而项羽身为西楚霸王,南征北战,得胜之事不胜枚举,他所率领的***队定是纪律严明,警备森严,纵使樊哙久经沙场,仅凭盾牌只身入内也有些许荒唐,倘若项羽***备如此松懈,又如何征战?

最后,整个鸿门宴中最令人不解的便是项羽对待刘邦的态度。通读本篇文章,项羽在起兵之时项梁派他攻打襄城,待城池攻下后项羽竟将兵士全部坑杀。在攻打新安前,因听章邯降卒的议论,恐攻城有变,便将二十余万降卒尽数坑杀。由此看来鸿门宴前项羽十分残暴,而在鸿门宴后的几天,项羽屠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火烧秦宫三个月。之后成阳会战大败田荣,又火烧齐宫,坑杀齐***所有降卒和城中老弱妇孺,可见残暴一如从前。此外,在项羽与宋义率兵救赵时,项羽想立即渡河与赵***内外夹击秦***,宋义却反对,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26]第二天早上便斩宋义人头,号令***队慑服了将士。此段记述亦能看出项羽处于危机而行事果断。可是他为何偏偏在除去刘邦的大好机会面前,变得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很多学者认为《鸿门宴》的突出成就,正在于它在文学上的极大成功,至于这次宴会的真实程度,以及对当时的影响,历史学家们早已提出怀疑。吕思勉先生通过对鸿门宴所发生诸多不合理之事,分析后得出:“……种种事迹,无一在情理之中。然则汉高祖与项羽此一会见,真相殆全然不传;今所传者,亦一则想象编造的故事也……断不容轻信为事实。”[27]笔者以为,《史记》中人物传记,一直以来被公认兼有史学与文学一身二任的特点。也就是说司马迁在“考信”史事的前提下,对某些细节通过合理想象,加以“文饰”。但这种“文饰”非小说意义上的虚构,而是为更真实地展现人物性格。既然为展现人物性格,项羽的性格又为何如此前后矛盾呢?首先,通过分析文意可以看出,刘邦是经项伯叮嘱,第二天前来谢罪的,这并不是项羽的精心计划。其次,刘邦谢罪,项羽留其饮酒而促成鸿门宴,这也不是范增预先准备好的宴席。最后,项羽于前夜许诺项伯“因善遇之”[28],因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9]。综上不难得出,项羽无心杀刘邦,且鸿门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宴会,正因如此,方使得范增半途找人以舞剑刺杀刘邦,并非受项羽之命。这样一来,对项羽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的评价,便无从谈起了。

三、关于《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作者疑点辨析

东汉史学家班固于《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太史公书)十篇缺,有录无书”[30],并在《汉书・艺文志》中“太史公书百三十篇”[31]条下附注“十篇有录无书”[32]。班固撰写《汉书》的时间距离司马迁撰写《史记》仅相隔百年,然而他所见的《史记》却并不完整。因此,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现今所存完整的《史记》提出质疑,认为这一百三十篇中,有一部分为后人补作,非司马迁亲笔,其中争议最多的便属《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三篇。

《汉书》张晏注中曾言《孝景本纪》亡,对于《孝武本纪》则直接言明:“亡,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33]。在张晏看来,《孝景本纪》与《孝武本纪》皆亡,现今《孝武本纪》为褚先生补缺。而《史记探源》一书中,崔适则说“张晏云,‘《景纪》亡’当是《文纪》之误。”[34]其意在言明所亡指《孝文本纪》而非《孝景本纪》。对于《孝景本纪》,朱润东先生在《史记考索・史记百三十篇伪篡考》中说“陈仁锡、崔适皆以此纪未亡。”[35]综合以上观点,可见除张晏外,其他学者均以为《孝景本纪》未亡,而《孝文本纪》、《孝武本纪》多数学者则以为亡佚。孰是孰非实难分辨,这三篇本纪真的非司马迁所做吗?倘若如前人所说三篇亡佚,那么补作的人又是谁呢?倘若三篇没有亡佚,那么为何自东汉起,便有人怀疑《史记》残缺呢?

笔者以为,众学者认为此三篇本纪非司马迁所作,是有据可依的。首先《孝文本纪》中:“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36]“廪廪乡改正服封禅”,改正服即改正朔、易服色。封禅,众所周知是西汉时期方士鼓吹的祭祀活动。“谦让未成於今”则言由于文帝谦让,至今未进行改正朔、易服色、封禅这三件事。可是,司马迁之时三件事都已完成,何来“谦让未成於今”?其次,《孝景本纪》幅短小且篇中记载内容大部分为天灾祸事,并未对景帝功绩给予肯定,这些均与班固《汉书・景帝纪》中对景帝的记载相去甚远。第三,《孝武本纪》中除开篇前六十字外,其余内容均与《封禅书》类似。而且司马迁逢“李陵之祸”,与汉武帝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更为《孝武本纪》亡佚提供了依据。依笔者看来,《孝文本纪》中提到的“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在司马迁之时已经完成,文中却说“谦让未成於今”,可见本文作于司马迁著《史记》之前。在司马迁之前,有谁作过史?答曰: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赵生群在《太史公书研究》说“司马谈作史之时,改正朔、易服色、封禅三件大事都未能举行。”[37]此外,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自可称“太史公曰”。

至于《孝景本纪》,据前文所引各学者言论中可以得出,多数学者认为此篇未亡。梁玉绳于《史记志疑》也提出:“《景纪》、《将相名臣表》、《律书》、《傅靳传》皆太史公手笔”[38]。然而,司马迁笔下的景帝为何与班固所描写的景帝差异如此大呢?纵观《史记》,司马迁对于有德者总是推崇之至,如《五帝本纪》中他称司马迁称赞帝喾:“修身而天下服”[39];称赞禹:“其德不违,其仁可亲”[40]。相反对于寡德少仁的君王则进行揭露和鞭挞,如腐朽、荒***、残暴的桀、纣、周厉王、秦始皇等。而景帝虽与文帝齐驱,但却“(景帝)五年三月,作阳陵”[41],“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42]。如此劳民伤财,其道德与文帝相比实在逊色太多,正如韩兆琦《史记笺证》引吴京曰:“论民风国势,文景齐驱;论道德功业,景不逮文远矣。”[43]因此,本文的字里行间中隐含了许多司马迁对景帝的道德批判。相反,班固意在于尊汉且奉诏修史,于是他笔下的大汉天子,大多罩上了神圣的光环。

对于《孝武本纪》,笔者以为仍是司马迁原作。司马迁于文中提到:“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孝景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以胶东王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44]而《史记集解》曾引述《太史公自序》的话说到:“作《今上本纪》,又其述事皆云‘今上’、‘今天子’,或有言‘孝武帝’者,悉后人所定也。”[45]在文中称当朝皇帝崩后的谥号,可见这几句话为后人修改而成,但并不足以证明非司马迁所写。而他在接下来的行文中抄录自己所作《封禅书》,也有其可行之处。首先就当时而言,司马迁作为太史令,和武帝接触的机会众多,且汉武帝对司马迁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其作本纪实属常情。至于汉武帝的功绩,外攘夷狄方面他在《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篇章已有表达;内修法度方面在《律书》《历书》等篇也有记述。而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之祸”后,对汉武帝的情感态度实无再褒奖的需要,他心里更多的是怨愤与讽刺。根据武帝封禅泰山是公元前110年,《封禅书》末写道 :“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五岳矣。”[46]由此便可推断公元前98年左右撰写完成《封禅书》,而这公元前98年正是他遭李陵之祸的时间。因此《孝武本纪》晚作于《封禅书》毋庸置疑。在牵连获罪后,司马迁思想情感发生变化,正如他在《报任安书》提及先人发愤著书时说:“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47]可见司马迁著书同样难掩郁结,于是他将汉武帝一生的重要举措“封禅”作为本纪的重要内容记述,这不仅可体现出武帝的特点和本质,更是对其绝妙的嘲笑讽刺,因此司马迁自己将《封禅书》录于本纪也不无可能。

本文通过对《史记》十二本纪,同期文献及相关著作的研究,分析了前人及今人对《史记》十二本纪所存疑问相关评述和论证,就《史记》十二本纪疑问加以辨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通过对文献的反对比及有关考证可得出:《五帝本纪》中阪泉与涿鹿之战为同一场战役,与黄帝对决的并不是炎帝,而是取代炎帝并沿用其族名的蚩尤;禅让制没有其存在的***治经济基础,且舜禹的即位方式与禅让制并不相符;《秦始皇本纪》中,胡亥有被始皇立为太子的可能,说其篡位证据不足;《项羽本纪》中关于鸿门宴的记载趋向于文学戏剧化表达方式,禁不得事实实践与推敲;《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三篇本纪中除《孝文本纪》外,其余皆为司马迁原作,而《孝文本纪》的作者可能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参考文献:

[1][18][39]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30.

[2]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256.

[3][10][13]二十五别史・帝王世纪[M].山东:齐鲁书社,1998.4、75、75.

[4]二十五别史・国语[M].山东:齐鲁书社,1998.173.

[5]汉・刘向.战国策・秦策[M].北京:中华书局,2006.25.

[6]汉・贾谊.新书・益壤[M].北京:中华书局,2000.56.

[7][8]清・马.绎史[M].北京:中华书,2002.32、33

[9][11][12]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1、43、44.

[14][40]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82、81.

[15]竹书纪年[M].清・嘉庆,平津馆刊藏,早稻田大学***书馆藏

[16]战国・孟子撰,汉・赵岐注,宋・孙疏.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03.

[17]杨伯峻译注.列子集释・仲尼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7.43.

[19][21]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260、264.

[20]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50.

[22][23]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67、2568.

[24][25][26][27][28][29]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312、313、305、312、312、312.

[30]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25.

[31][32]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14、1714.

[34]崔适.史记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86.65.

[35]朱润之.史记考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5.

[36]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437.

[37][33][43]韩兆琦.史记笺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641、652、878.

[38]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260.

[41][42]汉・司马迁.史记・孝景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443、443.

[44][45]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451、451.

[46]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78.

[47]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2.2732.

《史记》十二本纪疑点探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史记》十二本纪疑点探究

学习

让男性“返老回春”的睾固酮

阅读(24)

51岁的约翰正值盛年,平日注意饮食,经常运动,但是最近常觉得疲惫不堪,而且体重不断增加。这些现象让他百思不解,“我体力不济,坐着不动的时间越来越长,身体也变胖了,连都觉得是件苦差事,而且经常闷闷不乐,老爱胡思乱想。”家庭医师找不出原因,于是约

学习

中国第一位光头女模特的另类人生

阅读(30)

“作为一个女人,我连光头都敢剃,还有什么不敢做的?”毛毛正是用这种无畏的勇气,成就了自己的个性,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光头女模特。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自信和勇气,改变了人们对女模特传统的审美观念。生活在这个被美丽包裹的时代,模特总是靓丽

学习

浅论小学课堂教学的“六性”

阅读(31)

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于农民,工厂对于工人,战场对于士兵。而且,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智育的意义,更具有生活的意义。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课堂中亲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

学习

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分析

阅读(26)

[摘要]阜新市坐落于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过度地带,呈现为山地丘陵地貌。地理气候条件使得阜新市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就包括植物资源,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阜新的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阜新市的园林建设事业有

学习

浅谈锌基合金电镀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锌基合金电镀,内容包括锌镍合金电镀标准,锌镍合金电镀工艺。锌基合金材质零配件具有力学性能高、摩擦性能优良、耐磨性能好、无火花和无磁性等特点,可以代替价格较贵的(锡、铝)青铜和(铅)黄铜等铜合金以及巴氏合金等制造轴瓦

学习

波的干涉与衍射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波的干涉与衍射,内容包括波的干涉与衍射的区别,波的干涉与衍射的联系。知识列表干涉:如果两波频率相等,在观察时间内波动不中断,而且在相遇处振动方向几乎沿着同一直线,那么他们叠加以后产生的和振动可能在有些地方加强,在有些地

学习

晨诵课程,有意思有意义

阅读(37)

新教育晨诵课程实施,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意思何在?新教育晨诵课程贴近、贴紧、贴实广大师生的心灵。意义何在?新教育晨诵课程让新教育再一次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点。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倡导的生活方式。未必一定要早晨诵、午间读、晚上

学习

铅污染的状况与防治措施

阅读(31)

本文阐述了灵宝市铅污染的状况及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铅污染防治措施。从防止铅污染的持续扩散并恶化的目的出发,希望能对铅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铅污染;防治措施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thesituationandthereasons

学习

希拉里·克林顿曾经的第一夫人,现在的国务卿

阅读(53)

修复能力极强的女人希拉里小时候住在伊利诺伊州帕克里奇的威斯纳街235号。这是一所位于郊区的房子,前门廊搭起了遮阳篷,正对着一片坡度平缓的草坪。小时候,希拉里非常崇拜父亲。她会热切地在窗口张望他的身影,一看到他下班回家就立刻冲到马

学习

言为心声 书为心画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言为心声 书为心画,内容包括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出自何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要做到言为心声,首先选材要真实。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

学习

安徽史学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安徽史学,内容包括安徽史密斯机厂家直销,安徽史苗。1.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徐国利,李庆祥,XUGuo-li,LIQing-xiang2.佛教与北朝史家的历史撰述汪增相,WANGZeng-xiang3.明清民间教派中的道教因素刘平,唐雁超,LIUPing,TANGY

学习

农业合作化问题探究

阅读(56)

一、为什么要实行农业合作化我国实行农业合作化,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动因。(一)客观方面的原因:1.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贫下中农不仅不能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这就决定了他们有组织起来的要求。2.优先发展重工业

学习

看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美如何斗法

阅读(32)

四周景色壮美――这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刚抵达这片偏远寒冷的新英格兰北部山区时写下的感受,“华盛顿山荫蔽下的这片高原与这里突如其来的短暂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这是1944年7月1日,数百名客人陆续造访了仓促翻新的华盛顿山饭店,饭店地址

学习

浅谈往来款项的管理

阅读(35)

本文对往来款项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往来帐款清理难,原因及建议分析,加强事业单位往来款管理的对策几个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关键词:往来款项;管理;事业单位Abstract:Inthispaper,thecontentandmethodsofmanagementofcurrentfundsbetweenaccountscl

学习

读《史记·大宛列传》札记

阅读(158)

本文为您介绍读《史记·大宛列传》札记,内容包括史记大宛列传2019,史记大宛列传讲解。《史记》作为一部鸿大的史书,历代人们对它的评价都极高,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面有无数的精彩篇章,而《大宛列传》也是其中之一。通过

学习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内容包括史记无韵之离骚完整版,史记史家之绝唱。《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征和三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学习

《史记·荆轲传》与《燕丹子》中荆轲形象之比较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史记·荆轲传》与《燕丹子》中荆轲形象之比较,内容包括战国策与史记中的荆轲,史记荆轲刺秦中荆轲的形象。摘要《史记・荆轲传》与《燕丹子》都是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描写,材料的来源都是历史文献资料和民间的传说,但是两者对

学习

读史·史记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读史·史记,内容包括史记原文解读,读史记全文及译文。《史记》首创我国纪传体的史书体例,建立起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体结构。班固撰《汉书》,对其体例略加改动,将“本纪”改为“纪”,“书”改为“志”,去“世家”并为“列

学习

史记留侯世家范文精选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史记留侯世家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史记留侯世家片段摘抄翻译及赏析,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300字。《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记事止于汉武帝太初四年),系统记载了中华民族2300年的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她不仅具有珍贵

学习

史记管晏列传范文精选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史记管晏列传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史记晏子列传原文及译文,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1000字。关键词:管仲;晏婴;知人善用

学习

重读《史记·刺客列传》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重读《史记·刺客列传》,内容包括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刺客列传简评。关键词:荆轲;形象;身份错位;书生;剑客

学习

《史记》注释考订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史记》注释考订,内容包括史记电子版注释全解,史记注释大全。关键词:行道顿兵自明蒙注释考订一、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