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中班美术活动《扎染畅想》案例,撷取几个活动片段:欣赏、看一看、变一变、想一想、画一画、互相交流欣赏等,进行反思。从幼儿发展的角度考虑活动的价值与内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能自由创造和表现的平台,引导幼儿从无意识地探索与发现,到有意识地创造与表现;提供互相欣赏、交流学习、自由表达的平台,引导幼儿对自我和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与反思,提出质疑,互相解答,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发展;扎染;观察;想象
扎染,是我国民间特有的印染方法,其工艺从扎到染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1]。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折皱印。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花纹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抽象***案或复杂构***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古朴稚拙,新颖别致。扎染作品色彩艳丽、***案变化丰富且充满神秘感,容易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在经过多次扎染活动之后,幼儿已能理解扎染出现各种各样***案的原因;能运用不同的材料,绳子等进行扎染。但是,在活动中他们更多的是无意识地探索与发现,感受扎染的乐趣及***案出现所带来的惊喜,还不能做到有意识地创造与表现,因此随意性较大。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2]。因此,教师应及时地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案例描述
美术活动《扎染畅想》活动片段:
一、欣赏用不同方法制作的扎染手帕纸,迁移已有经验
师:小朋友我们前阵子一起玩了扎染画,是怎么玩的?(回忆交流自己用餐巾纸进行扎染的过程。)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很多扎染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幅画?(幼儿自由观赏扎染画,交流感受。)
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扎染画?
幼1:“扎染画很美”幼2:“上面有很多***形”幼3:“颜色也很好看”……
分析1:在这一导入环节中教师创设了与活动主题相符的能引起幼儿共鸣的环境氛围,在教室中贴满了孩子们的扎染作品,且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幼儿注意,唤醒幼儿的原有经验,让他们有意识的去回忆在扎染游戏过程中学会的技能,以及游戏中产生的快乐经验,从而吸引幼儿对将开展的游戏充满期待。
二、看一看,变一变
师:你们觉得这幅扎染作品看起来像什么?(引导幼儿从上下左右等不同角度对扎染作品进行观察和想象。)
幼1:绿色的那块像一棵树。
幼2:黄色的那块像一只鸡。
……
师:你能把刚才说***案的用水彩笔变出来吗?可以怎么变呢?谁来试一试?
(引导幼儿大胆的发挥想象,利用扎染后的形成的色块形状,用水彩笔进行再次创作,勾画出富有想象力的画面。)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试了试,果然非常有趣,你们觉得还可以把它们变成什么?
幼3:我把***转一个方向,红色那块加上脚和大钳子,可以变成螃蟹,旁边的花纹像大海。
(请个别孩子进行再次的尝试,根据色彩和形状的不同进行勾画,并变化出自己心中的形象。)
小结:通过水彩笔的帮助我们能够让扎染画变出非常有趣的***案,但是首先我们要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观察扎染出的色彩和形状,从中找出它们很奇特的地方,然后看一看如何变化。
分析2:美术教育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幼儿大胆表现观察到的事物,并把自己生活中感知到的和记忆与想象的形象内容,通过再整合创作,进行塑造与表现的过程。本环节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幼儿观察扎染***案中变化莫测的色块,让幼儿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色块的形状,并将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事物与作品相结合,根据自己对画面所传达的信息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促使幼儿无拘无束的发展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产生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三、想一想,画一画
师:你们都想要一起来试试吗?老师要提出两个要求:
第一,拿到扎染作品后,请先看一看、再想一想,然后再用深色水彩笔变一变,变成你看到的,心中想到的各种东西。第二,变好以后可以用水彩笔再次装饰你的画。
(活动中教师巡回观察,中途展示有特色的幼儿作品,说说孩子们的大胆创意。)
师:你选的这幅画能变成什么?你在画什么?
幼4:我觉得它一层一层的像大海,我现在在画小鱼,大海里有好多小鱼。
师:你在画小朋友吗?为什么呢?
幼5:是的,我的小朋友在玩滑滑梯,我的***案斜斜的像个大滑梯,我要让很多小朋友在上面玩。
师:你在画什么呢?
幼6: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只是把一个个色块先用黑色的水彩笔沿着色块的边沿勾勒出具体的形状)。
师:那就把它们都先描出来再一起看看,或者多换几个方向再看看。
幼6:呀!老师它们在一起像一张脸,红色、紫色两个圆圆的刚好是两个眼睛,我要画上眼珠子,这块蓝色的很像个大鼻子,哈哈哈!。
师:真的变成一张脸了,你真棒!
师:安安你怎么不动手?你还没看出来它像什么是吗?
幼7:我看出来了,它像一只(匹)马,可是我不会变。
师问邻座的孩子们:安安说它觉得这块红色像匹马,可是他变不出来,谁能帮帮他?
幼8:我能。(这是一个绘画能力较强的孩子,在他的帮助下马很快勾勒了出来,还添上了耳朵和马尾。)
分析3:这是一个让幼儿自由表现与创作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与幼儿的交流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在观察中发现每个孩子们是否遇到困难,如看到幼儿6看不出自己手中的色块像什么时,教师只是鼓励孩子先大胆的勾勒出来,再进行观察。同一色笔勾勒后的色块形象一下子变得清晰,孩子豁然开朗仿佛拔开层层迷雾,“哈!老师它们在一起像一张脸。”孩子的语音中透着收获的惊喜。不是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想象力都能和谐发展,当孩子的绘画技巧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想象时矛盾就产生了,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老师帮忙显然不合适,于是鼓励孩子们之间互相合作,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个绘画技能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孩子们绘画语言的支持者、引导者、倾听者、观察者,会意孩子们绘画的心声,在与孩子们的交往和谈话中,诱导孩子们自发地进行绘画表现,从而促进他们不断实现自我的l展。
四、我的诚胱髌
(1)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先创作完成的孩子自由讨论。
(2)请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交流作品(引导孩子评价自己的和别人的作品,感受不同孩子眼中不同的欣赏角度。)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真棒!你们动脑筋,大胆画,让每一幅扎染画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谁来说说你变出了什么?是怎么变的?
幼9:我变出了太阳宝宝。
幼10:我变的是一朵大大的花。
师:他们俩的扎染画有点像,但是变出的东西却不一样,哪里发生了变化?
幼10:我把黄色的地方一块一块的圈起来,就变成花,她的没有圈。
师:确实是这样,所以小小的变化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真好!
幼11:我变的是一只大青蛙,旁边有一只狐狸想吃它。
师:哇,帆帆的画里还有个故事呢!太棒了!
幼12:我变的是两只小鸡在树下吃虫子。
师:你是怎么变的?
幼12:我把黄色的地方圈起来,加上小尖嘴,还有脚,我还画了小虫子。
幼13:这边的黄色不像小鸡,像小狗。
师:哦?哪里看出像小狗了?
幼13:那边一块(凸)出来像小狗的耳朵。
师: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从不同方向进行变化,就能变出不一样的东西。扎染画真是太有趣了。……
分析4:这种互相欣赏与交流的环节在美术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扎染畅想这一充满创造性的活动中,因为孩子们手中的扎染画没有一幅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细节表现都有可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孩子们通过欣赏、对比,交流自己从什么方向什么角度观察色块、添画色块,最终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感受到创作的快乐,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相互分享学***验,提高新的认识。但由于中班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有的孩子还无法清晰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老师在这一过程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和引导。
案例反思
一、游戏活动充满积极情绪
扎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它是通过对织物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后进行染色,从而形成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本次活动就是受这一艺术特点的启发生成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发挥大胆的想象,运用扎染后的色彩和形状用水彩笔进行再次创作,勾画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刚开始孩子有些不知所措,通过引导、观察、讨论后,孩子们有了尝试的信心。活动中一幅幅扎染画在孩子们的笔下开始展开生动有趣的变化,有的变出了小鱼、有的变出了青蛙、有的变出小猫、还有山有树有水……有的还变出了滑滑梯,并在滑滑梯上添画了玩耍的小朋友们。但在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想得到、想得好却画不出做不到,这与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差异有关,于是我让这样的孩子与动手能力强,但想象力不够丰富的孩子进行合作,通过合作两个孩子都在游戏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创作过程促进幼儿发展
这个活动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与设计,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有意识地创作与表现。所以,当一个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是否能去重新审视这一活动能否给幼儿带来价值,“活动是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还是让幼儿没有收获原地踏步?”当我们能真正地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去考虑活动的价值与内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能自由创造和表现的平台,就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并预测可能达到的经验和水平,注重引导幼儿将已有经验在新的活动中进行迁移与运用,从而促进新的发展。教师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发展与表现,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恰当的方式回应,从而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模式[3]。这个案例就是教师在预估了幼儿已有绘画能力,对扎染花纹有所感知的基础上,给幼儿设计了一个新的挑战――通过勾描色块添画花纹,对扎染***案再进行表现,从抽象到形象的设计创作,并创设了条件,诱发经验,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
三、评价过程激发自由表达
从幼儿的创造和表现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不断求索的痕迹,也看到了幼儿之间的差异。因此,最后的环节中为幼儿提供互相欣赏、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积极地引导幼儿对自身和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与反思,提出不同的见解表达疑惑,并互相解答,让幼儿能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分享活动经验的过程是帮助幼儿总结、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积极地展开思维,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使知识有效的再建构。
参考文献:
[1]李红月.浅淡扎染与蜡染***案艺术.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1.
[2]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订制.
[3]吴万瑞.《中小学教育》.浅谈合理有效回应幼儿的策略,2013年7月总第139期,
作者简介:
陈巧(1978~),女,福建省三明市人,现为福建省三明市妇联幼儿园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