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译的本质在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要达到交流的目的就必须考虑译文的可读性,这就导致了翻译的杂合性。本文将结合韦努蒂的翻译主张和语言文化的异质性论述杂合是翻译的结果,是处于归化、异化之间的第三种状态。
【关键词】杂合;翻译;韦努蒂;结果
1.引言
“杂合”(hybrid)这一概念最初从生物学中发展而来,指“不同种、属的两种动物或植物的后代”(Simpson& Werner,转引自孙会***2003)。后来自然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以及社会、人文科学也借用了这一概念。在这些学科中,“杂合”指具有发生交流的两方的特点、但与两方又都不相同的混合体。在翻译领域借用了这一概念的主要有韦努蒂、巴赫金以及后殖民理论家。本文主要通过杂合与归化、异化直接对应关系和语言文化的异质性论证杂合是翻译的必然结果。
2.韦努蒂由二元对立到杂合的转变
施莱尔马赫认为译者能选择的翻译策略只有两种―非归化即异化,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第三种方法可以达到具体的目标。作为施莱尔马赫的继承者,韦努蒂的翻译主张却逐渐由二元对立转向杂合。张景华将韦努蒂的翻译主张和理论激进颠覆期(1986-1998)和反思砥砺期(1998至今),(张景华,2009:1)激进颠覆期,韦努蒂采取非常激进的方式批判和颠覆传统译论,针对英美国家“译者隐身”的文学翻译传统,突出译者的主体性,强调归化与异化的二元对立……主张通过异化翻译挑战英美文化霸权。(同上:2)反思砥砺期,韦努蒂逐步消解异化与归化的对立,反对过度陌生化的翻译强调翻译伦理的本土应变。(同上:3)韦努蒂在《翻译的窘境》中明确提出“杂合性(hybridity)”是翻译作为抵抗霸权的重要形式(Venuti, 转引自张景华2009),可见杂合与归化、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
施莱尔马赫给归化和异化分别下了定义:归化法―即从我族中心主义出发,使异域文本屈从于目的与文化价值观,将作者带回本国;异化法―即偏离目的语文化价值观的我族中心主义,标示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将读者派送出国(Venuti,转引自张景华2009)。韦努蒂批判性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并且将归化与异化提升到***治高度,韦努蒂认为归化倡导流畅的行文是对原文本语言文化异质性的扼杀,其本质是为文化霸权服务的;因此韦努蒂极力主张异化,彰显原文本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反对文化霸权。激进颠覆期的韦努蒂强调归化与异化的二元对立、不可调和。
“在当代国际翻译论坛,引起归化和异化之争的人应该是Nida,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描述这对翻译策略的是以色列学者Even-Zohar,而将这一对概念引入你死我活的角斗场的则是美籍意大利裔学者Venuti”(王东风2002)。归化异化两派的争辩由来已久,却不见高下。根源在于归化与异化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归化侧重语言形式的转换,而异化侧重文化层面的交流。奈达的动态对等主张译文内容最接近原文,可正如王东风所说归化的翻译虽然满足了“读者阅读顺畅的需要”,但却容易“伤及文化的交流,无意之中蒙蔽了译文读者”(王东风,转引自韩子满)。反之,韦努蒂极力主张异化原则,其受众群只有少部分的精英文化分子,阻碍了文化较广范围的传播。因此单向度的归化或异化都无法达到翻译的真正目的。而且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异化与归化往往交叉甚至同时使用。韦努蒂虽然始终高举异化翻译的大旗,但在具体论述中,还是不难发现他向归化翻译的“妥协”,在《翻译的窘境》中他明确地提出“杂合性”(hybridity)是翻译作为抵抗霸权的重要形式(Venuti, 转引自张景华2009)。韩子满亦从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异化策略倾向于把原文中的异质成分引进到译文中来,通常会使译文变得杂合;而归化策略则倾向于用译入语文化的成分来取代这些成分,很少保留异质性的成分,不利于译文的杂合。也就是说如果译者主要采用归化的策略,译文的杂合度就低;反之,如果译者采用的主要是异化的策略,译文的杂合度就高(韩子满,2005:15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杂合是归化和异化妥协合作的产物,是处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
3.杂合
要用一种语言文化把另一种语言文化的文本再现出来,译文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孙会***2003)。杂合的根源在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刘宓庆在《文化翻译论纲》中指出语言的异质性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基因(刘宓庆,2006:38)。李建***也在《文化翻译论》中提到语言的含义包括表层的字面含义和深层的语用文化内涵等两个层次(李建***,2010:92)。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秦观《鹊桥仙》的英译试论证杂合是翻译的必然结果。
3.1语言的语义层面
造成语言文化异质性之一就是思维方式。连淑能曾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十大不同,模糊性和精确性便是其中之一。中国人不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析解剖,缺乏对事物本质的准确认识,注重定性把握,忽视定量分析,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相反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析解剖,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促使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精确性的特征。(连淑能,2010:319-320)这就造成了汉语词义的笼统模糊、英语词义的具体精确。两种语言很难找到语义的完全对等,翻译时必然会有语义的异质性体现。Damage在表示“损坏”时牛津提供的英文释义是:Physical harm caused to sth which makes it less attractive, useful or valuable 该释义的汉译:(有形的)损坏,破坏,损失(Hornby, 2009)。
3.2 语言的文化层面
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差异,两种语言系统之间不存在完全对应的关系。翻译的本质在于文化交流,文化的载体是语言,文化信息的传递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由于各民族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各民族的文化现象虽有共性存在,却无法一一对应,甚至常常出现文化缺位和部分缺失,有时字面意义上的对等,其实还另藏玄机。现在很流行英语早教,市面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影碟和书本,陪着侄女听称谓歌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叔叔、伯伯、舅舅全部都叫uncle, uncle, uncle ; 阿姨、婶婶、舅妈都叫aunt, aunt, aunt”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用语中我们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对等起来,那在翻译过程中将阿姨、婶婶或舅妈翻译成aunt 就足够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人有很深厚的宗族传统观念,父亲和母亲各方的亲戚都有不同的称谓,因此在翻译时决绝不能简单得一语盖之,必须进行必要的杂合:婶婶是父亲兄弟的妻子的称谓,宜译作“paternal aunt”, 而作为母亲方面的亲戚,则可译作“maternal aunt”。
3.4 秦观《鹊桥仙》的英译的杂合现象
翻译要兼顾译语读者的接受度和语言文化的交流,势必混合使用归化异化两种策略,所以杂合的身影常见于译文。以“七夕”为题材的吟咏诗词首推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该词通过描写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颂扬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严肃态度和高尚理想。
卓振英的英译版本如下:
Celestial Beings on the Magpie Bridge
Qin Guan
Her yearning in th’ clouds th’ Girl Weaver subtly weaves,
While the shooting stars display how th’ Cowherd grieves.
Across the Milky Way they meet
But once out of a year’s so many eves!
Howe’er, no secular love can e’er compare
With th’ holy sentiments they for a time share.
Their tender feeling is like a long long stream;
Their rendezvous is like a transient dream.
Their hearts may bleed now that they part
At th’ Magpie Bridge ― men are inclin’d to deem.
But nay, so long as undying love will stay,
Whereat should they be bound up each night and day?
(卓振英,2011:166)
3.4.1 格律层面的杂合
原词分上下片,每片5句,三、五句押韵,上下片各行字数及节奏一一对应。译者深知英汉诗词在格律方面的差异,没有将格律单向度的归化或异化处理,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将词译为分上下两片,每片6行,形似英诗6行体;基本节奏为抑扬格;押韵格式为aabacc,ddedff,英汉格律的“杂合”再现了原诗的格律美。
3.4.2 语义层面的杂合
以“金风玉露”两句为例,原词意为: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与此对应的译文内容“Across the Milky Way they meet
But once out of a year’s so many eves!
Howe’er, no secular love can e’er compare
With th’ holy sentiments they for a time share.”相比之下,译文淡化了“人间无数”的笔墨,而添加了牛郎织女爱情的描述“the holy sentiments”。
3.4.3 文化层面的杂合
词中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鹊桥仙、牛郎、织女、银河等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人,而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也是“七夕乞巧”的由来。译者将牛郎织女分别译为“the Cowherd”和“the Girl Weaver”, “Her yearning in th’ clouds th’ Girl Weaver subtly weaves, While the shooting stars display how th’ Cowherd grieves”一句已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跃然纸上,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4.结语
不同的文化源流,不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差异性。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和翻译的文化传播性导致译文必然具有杂合的特征,杂合的译文更有利于各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和进步。
【参考文献】
[1]A. S. Hornb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Z]. Beij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上海:山海译文出版社,2005.
[3]李建***.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孙会***,郑庆珠.翻译与文化的“杂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7]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
[8]张景华.翻译伦理: 韦努蒂翻译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9]卓振英.汉诗英译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