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导入
弁山,风景秀美,素有“吴兴富山水,弁为众峰尊”之称。它还是一座蕴涵着深厚历史文化的青山。南宋诗人萧德藻(他的诗名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当)因喜爱弁山千岩风景秀丽,隐居弁山,自号千岩老人。跟随他一起寓居弁山的,还有一位文人。永嘉潘柽(chēng)为他取字,号白石道人――姜夔。
二、解读词牌
“慢”是什么意思呢?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三、解读小序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齐读)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
2.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3.写作的缘由,其他词人的评价
四、赏析上片
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景?
2.进入扬州城,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
(1)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
(2)作者进一步描写具体之景:废池乔木,有何作用?
(3)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
3.名都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写作的特点。上片内容概括为: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
五、赏析下片
1.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
2.今日扬州作者又见到何景?
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3.写景运用什么方法?
下片内容概括为:怀古伤今的情怀。
六、关于诗句引用
1.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2.赏析《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卷上珠帘”怎么理解?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总结:整首词通过扬州古今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而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
【教学反思】
1.关于教什么。我认为语文课堂有且只能有一个支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支点;二是语文课堂也只能有一个支点。一堂课的时间太短了,只有45分钟,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必须是有效性的,因此课堂的目标只能精简,而无法面面俱到。王荣生教授指出课文根据它们在语文课程中的不同地位、性质、功能及功能发挥方式等,可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设定前既必须关照课文所负载、所包含的知识、概念、原理、技能等,又必须仔细研究不同类型的课文所承担的不同任务。《扬州慢》在选文中的位置和性质决定了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脱离课文所负载的单元知识,又可以加以更灵活的处理。
2.关于怎么教。《扬州慢》的教学是一堂对外校公开课,所以之前有一节试讲课。为了追求教学的创新,在试讲时我把“小序”设计在最后完成,结果文科班学生在直接接触词作并加以理解时感觉难度很大。课后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循序渐进,在理科班教学时就感到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顺畅。看来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三大问题的顺序不能轻易变动。同时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认知规律,科学选择教学形式,有序推进,紧密衔接,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由“扶”到“放”,由“他主”到“自主”,由“学习”到“运用”的转变。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教学是一门艺术,“教然后而知困”,书海寻宝,提高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扬州慢》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