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故乡、乌孙故地――昭苏县是一个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边境县,是汉朝乌孙古国的所在地,名闻天下的天马――汗血宝马即出于此。据传,汉血宝马是天山上的野马和当地的哈萨克母马的后代,当年的汉武帝为了得到几匹汗血马,不惜倾一国之力,发动了对乌孙国长达十几年的战争。虽然汉武帝最终得到了几匹汗血马,但由于没有野马的,最终逐渐退化成普通的马。
早在两千一百年前的西汉时期,西域乌孙(即今日的伊犁)就出产良马。据《汉书.乌孙传》记载:“天马来兮从西极”、“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乌孙养马已很有规模了。不仅如此,乌孙国还常常向汉朝的皇帝进贡良马。汉武帝非常欣赏乌孙马的优良品质,并亲笔赐名“天马”。此后,乌孙马便有了"天马"的美誉。“天马”就是今天的伊犁马。
清朝乾隆年间,清***府在伊犁各地大力兴办马***。他们建立多处马场,培育良驹,以供***需。清***乘
骑伊犁马之后***威大振、所向披靡、声震八方。这项事业对伊犁哈萨克马的改良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伊犁马的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岁月,融入了多种优良马种的遗传基因。比如,河套的蒙古马,与乌孙近邻的大宛马,还有从俄罗斯引进的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等优良的马种,都对今日伊犁马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伊犁各县非常重视引进良种马进行杂交改良,培育出适应群牧条件的乘挽两用型的伊犁马,从此伊犁马的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使其具有体格高大、身躯魁梧、外貌俊秀、体质结实、遗传性稳定、耐粗饲料、抗寒抗病能力强、力速兼备等良好的性能。
***地域辽阔,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可利用草原面积7.56亿亩。在历史上,这里曾是沟通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为了“丝绸之路”交通运输之需要,此处养马业发达。
***在历史上就以盛产良马著称,远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从西域得乌孙马命名为“西极马”;得大宛马命名为“天马”。据考证,以上命名的马,实际上是哈萨克马的前身,伊犁马的育成又以哈萨克马为母本,所以伊犁马含有“西极马”和“天马”的血统。目前全疆有马100万匹,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以哈萨克马为主,还有焉耆马,巴里坤马等。伊犁马为培育品种。马在***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在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马产品生产和马术运动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伊犁马产于******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区,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斯、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马的总数约有10余万匹。产区位于天山北坡西段的伊犁河流域。地形东、北、南三面有高山环绕,伊犁谷地向西敞开,受西来湿润气流影响较大,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草场辽阔,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由于地形复杂,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西部河谷平原区气候温和,降水稀少,属温和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为7.9-9.2℃,无霜期160-180天,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且不稳定,雨水较多。夏季谷地温度较高,但无酷暑。东部河谷丘陵区降水较多,属温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5.4-7.5℃,无霜期110-16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夏季短而温和,多阵雨。昭苏盆地,高寒多雨,属冷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温度2.9℃,无霜期85-110天,年降水量400-500毫米。
伊犁马既是***的主要牧业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粮油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油料、豆类、甜菜等。产区内广阔的优质草场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为培育伊犁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伊犁马是用当地的哈萨克马为母本,以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顿河马等为父本进行育成杂交,培育而成的品种。早在20世纪初,尤其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当地牧民已开始引用奥尔洛失、英顿〈布琼尼马〉等马种改良当地的哈萨克马,取得了一定的改良效果,初步形成了一个数量多,质量较好的伊犁马雏型。
新中国成立后,在整顿伊犁马育种工作的基础上,于1952-1965年,又陆续引入奥尔洛夫、顿河、布琼尼马种,对昭苏种马场及其他繁育场马匹,进行有计划的杂交改良工作,制订了以乘挽兼用型为育种方向的育种计划。并且在有计划的杂交改良,获得大量杂种马的基础上,采用边杂交、边横交固定的繁育方式。1963年开始,从杂种马类群中,选取符合理想指标的优秀公母马进行低血横交固定,并加强幼驹培育,逐年增加哈萨克马血液,降低外血影响,收到了良好的育种效果。
伊犁马具有良好的兼用体型,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紧凑。头秀美、高昂干燥,面部血管明显;眼大有神,额广、鼻直,鼻孔大,有悍威。颈长适中,肌肉充实,颈础高,颈肩结合良好。耆甲中等高长,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腰稍长,尻宽长中等,稍斜。胸深,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肩胛长斜,四肢干燥,筋腱明显,关节清晰,肢势端正。系中等长,蹄质结实,运步轻快。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长。有少部分马颈部肌肉欠丰满,前胸发育较差,四肢发育不足,有待今后在育种工作中改进。
伊犁马体尺与国内其他马相比,为我国较大的马种之一。胸围较大为其突出的优点,胸围比体高大25~35厘米,具有力速兼备得优良品质。
伊犁马长期生活在终年放牧的饲管条件下,锻炼和保持了哈萨克马的优良特性。能适应海拔高、气候严寒的自然环境,耐粗饲,抗病力强,擅走山路,冬季能刨开40-50厘米厚的积雪采食牧草。冬春枯草季节体膘下降,但到夏秋牧草茂盛时期能迅速恢复体膜。伊犁马曾广及到全国16个省〈区〉市,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下,能较好地适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饲养方式,是一个适应性较强的品种。
伊犁马是在群牧饲养条件下,通过长期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数量较大的品种。它具有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的品种特征和较为稳定的遗传性。具有力、速兼备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它是我国优良兼用马种之一。伊犁马能适应我国农牧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上的需要,并已被不少省区引为种马,对我国马匹育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83年以来,伊犁马在全国全疆马术运动比赛中屡建战功,夺得冠***29个,亚***15个、季***12个、殿***17个,共获73枚奖牌。1984年获全国十单位马术、锦标赛团体冠***;1986年,荣获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1000米速度赛1分10秒的全国最好成绩;1987年夺得山东马术锦标赛五项冠***;1994年获得了在广东省举行的全国马王速度赛3000米第一名的好成绩;2006年9月,荣获自治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000米、2000米速度赛马项目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伊犁马还荣获伊犁首届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金奖。
如今,在伊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伊犁马的培育改良工作的步伐不断加快,相信不久的将来,伊犁马的改良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天马”――伊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