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幽深而窄窄的街道,阳光总是停留在1995年的午后。当我跨过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深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仿佛让我遁入明清的旧宅里。那年八岁,我的童年似乎跟这个潮湿而阴暗的中药铺有着特殊的关系。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他们把这个中药铺叫“暖春堂中药铺”。暖春堂,我有着幼稚的理解,温暖的春天就潜伏在里面。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我看见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瓷坛,以及整整齐齐站着的药架子。青花瓷上,画着花草虫鱼。第一次,我是被这些漂亮的坛子所吸引的,那种强烈的占有欲,挤上心头。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熟地、当归、枸杞、人参、陈皮、枳壳,这些熟悉的药材,从记忆里全部蹦跳出来,铺满了黄纸。
祖父身体虚弱,常年哮喘。那年结缘暖春堂中药铺,是跟随祖父的脚步。祖父喜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我的童年是在祖父的哮喘声里度过的。在早春的回潮里,祖父小楷字体抄写的药方,带着发霉的味道。我拿起一张张整齐而娟秀的黄纸药方,在心里默记着。这些方子,如今在我看来,如同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暖春堂中药铺拜访李伯。李伯年龄比祖父大,但身体却很硬朗,走起路来,还带着几分年轻人的气势。街道上躺着几只半睡半醒的黑猫,乡下人总是喜欢养着几只黑猫,守着其实不算富足的粮仓。而在拥挤的城市,我再也看不到那些温顺的黑猫了,只在黑暗的垃圾堆里,见过一只眼神慌乱的野猫罢了。而它在我还未靠近的时候,就早早地逃离了我的视野。祖父的身子有点佝偻,瘦弱的躯体,被午后的阳光拉得很长。暖春堂的生意冷冷清清,特别在慵懒的午后。李伯的躺椅,斜摆在木屋的门口。躺椅是竹子制作的,渗着黄色的汗渍。当祖父和李伯拉着家常或者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抚摸起那些漂亮的瓷坛来。那上面的花草虫鱼,好像一下子复活了,诱惑着我的双手。过完抚摸的瘾后,我又捣鼓起那些长长的抽屉来。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看,就像欣赏祖父铜皮盒里那些闪光的银元和铜钱。但这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起“光绪元宝”和“乾隆通宝”可爱多了。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下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如今看来,我是低估了工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了治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的梦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被淘洗得支离破碎。现在我更多的是青春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当初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
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暖春堂中药铺的木屋前度过的。我记得李伯给祖父开过过一副***哮喘的中药方子:白果4g、苏梗6g、贝母8g、柏子仁9g、紫苑6g、法半夏12g、茯神9g、枣仁11g、枳壳6g、丹参12g-20g、陈皮3g、白前6g、花粉6g、冬花3g、怀山药9g、桑白皮6g、鱼腥草12g、枇杷叶9g。这副中药方子如今依旧夹在家里的医药书里,浸透着岁月的沧桑。李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黑色的砂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仿佛觉得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暖春堂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最后一次去暖春堂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掉了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这样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我再也没有跨过那高高的木门槛,只闻到那些熟悉而浓郁的中药味,像亲切的虫子钻进我的鼻孔。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硬朗的李伯却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所取代。而时间把中药铺的废墟都掩埋在新鲜的建筑群里。
我印象中的中药铺似乎永远定格在了1995年的午后,柔和美丽的光线投射在古朴而富有尊严的屋檐上、掉了金粉的牌匾上以及被风雨剥蚀的门联上。而我能够忆起的也许还有那些浓厚而芬芳的中药味,那是光阴无法抵达的地方。
用幸福和痛苦重建家乡的屋顶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返乡是诗人的天职。我认为,返乡也是作家的天职。回过头来,再谈自己这篇写于几年前的旧作,似乎蒙上了些许怀旧的色彩。我曾经在多个小说和散文里,提到了一个叫作凤桥镇的地方。这个凤桥镇不一定是我的故乡,它只是一个故乡的指称,也许在地***上压根就找不到这样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地方。但它在我的文学作品里,又实实在在地存在,并且承载着我对于故乡的叙事。在那里,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生活,并繁衍子孙后代。以前有“农村包围城市”,现在是“城市包围农村”,美好的故乡正一步步衰败。
具体到《1995年的中药铺》这篇散文,我是有一些话想说的。关于这个叫暖春堂中药铺的地方,是确实存在的。它面积不大,但抽屉里却装满了各种中药。只要一走进去,就会被中药味给包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喜欢上这种味道。也许是因为祖父常年患有风湿和心脏病的缘故,他经常要煎熬中药材,然后一碗一碗地喝进肚子。祖父早年丧妻,一个人把几个孩子拉扯成人,确实不容易。我常常跟着祖父在中药铺转悠,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真切。可以说,我的血脉里流淌着祖父的血液,他的儒雅和通情达理,也对***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祖父去世了,我难过了好一阵子。而他钟情的中药铺也消失在推土机下,这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似乎被一种强有力的无形之手给抹去,而只剩下我对往事的无限喟叹。
从素材选择上来说,中药铺这个意象,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对美好故乡的怀念。而我要通过中药铺这个载体想要表达更多的是我和祖父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的亲情。可以说,写作这种东西,并不是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华丽辞藻的肆意堆砌。它更多的是想要表达一种感觉或者感情。写作是一种真情的流露,饱含着作家对整个世界的思考。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选材并不重要,重要是要培养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敏感,用整个灵魂去感受生活和世界。这种感觉怎么培养,我觉得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用你的笔记本记录下周遭的一切,用你的内心去慢慢咀嚼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最后落到写作这个事情上,就是要多读多写,勤奋对于写作者来说,永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品质。
最后还是回到故乡这个话题,诗人海子在《重建家园》一诗中这样写道:“生成无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任何新的变化,或者说更好的变化,都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有时候甚至是痛苦。重建家乡这个宏大的命题,自然是需要众人之手,共同付出努力,才能收获田野上的幸福。重建家园,不仅仅是建筑学上的“高大上”,不仅仅是人口统计学上的“多多益善”,而需要呼唤家园的灵魂。什么是家园的灵魂,我认为它是那么一种东西,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返回故乡,能够在故乡这个母体上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并能安居乐业。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想象,但我依然坚信会有这么一天的到来。
周兴,文学硕士,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累计发表各类文章几十万字。有文章发于《读者》《星星》《诗潮》《牡丹》《格言》《创作评谭》《人民日报》《羊城晚报》《深圳商报》《南昌晚报》《井冈山报》《江南都市报》等,有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网易等转载。有作品入选《2011年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21世纪江西诗歌精选》《2009年新散文周刊》等,有万字诗歌评论《镜中的诗学――论王西平的散文诗集》收入论文集出版。参与国家课题《中国国家形象的***像叙事策略》的撰写工作,参与江西省教育厅励志丛书《扬起理想的风帆》的章节编写工作。自印文集《一只松鼠的春天》,长篇童话《圣古拉小城》预计2016年出版。获2011年《人民文学》杂志社和包商银行共同举办的“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征文(小说)二等奖和2012年首届江西高校诗歌大赛三等奖。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刊无关。文中陈述的“药方”未经本刊证实,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