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丢勒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作为自画像之父,丢勒的一生对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一直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反映在他画过的一系列素描和油彩的自画像上。
关键词:丢勒 自画像 自我形象 影响
1485年,德国教育在人文主义影响下处于即将进行改革的前夕,丢勒进入了纽伦堡的一所公立小学,依照他家的传统,父亲让儿子在自己作坊里当学徒,想把他培养成一个首饰工人。丢勒在作坊里初次获得了绘画训练,并且很快精通此道,这就成为他从事艺术活动的基础,丢勒为学会首饰工艺所必需的装饰艺术,进一步开始临摹艺术家们的人物画,还临摹了马丁•桑恩古厄的雕刻等,这为他想做一个艺术家创造了条件。
一、早期自我形象
丢勒十三岁就用银针刻了第一幅自画像,并在画上写道:“1484年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照着镜子画了自己。”作于十三岁时的自画像所清楚显示的,这位天才少年已经准备好了要独自一人将现代文化引进德国。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丢勒对人物结构和绘画法则产生了很大兴趣,临摹了迈克尔•瓦尔盖默特老师的作品,还逐渐学会了多种绘画技巧,并以大自然人体以及植物为对象开始进行研究,而且开始尝试创作。在1493年,他创作出《二十二岁的自画像》,这是一幅迷人的画作,画上题着:“一切事物都好像是上天安排好似的。”这是丢勒甘心从事绘画的表白。二十三岁的丢勒已是一位有影响的艺术家,他独自起程去意大利,成为第一位到意大利的德国艺术家。
二、中期自我形象
丢勒于1496年春天回到祖国,开始了他归国后数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创作生涯。1498年创作他最为著名的自画像――《戴手套的自画像》,就其造型能力和用色技巧来看,可称是他最早崭露才华的一幅。在这幅充满自信的自画像上,丢勒表露了他所认定的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是一位“自由派”艺术家的自豪故事。1500年是丢勒绘画探索的转折时期,他对人体解剖与结构知识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在他出版的三卷本《比例论》中作了一个完整的总结。这时期的自画像就不同于他早期的作品,是他艺术风格转变的最初成就。《二十八岁的自画像》在1500年完成,可以说是这种科学探索的最初成果的体现。探索是时代的需要,文艺复兴时期不少艺术家从科学的探索中去开拓绘画领域。在这方面,丢勒的艺术探索是富有意义的,他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着。
1505年秋天,丢勒第二次访问意大利威尼斯城。这次访问意大利,丢勒为德意志商人在威尼斯的商馆绘制了一幅巨大的作品,同时也是代表他一生绘画风格转变的里程碑式的大型油画《蔷薇花冠的祭礼》。丢勒从一个伟大画家的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出发表现了他对人的世界、人的存在的关心;也表现出了他对神的和人的社会应该平等的观点。
在另一幅祭祀坛画《三位一体崇拜》中,丢勒在其中也把自己画在里面。约1508~1511年作,构***采取严格的对称形式。这幅画构***严谨,人物均衡而显得呆板,两侧几乎象反射镜那样,人物的比重绝对地平衡。不论从色彩处理上,还是从素描结构上看,都是极好的油画人物创造,它们显示出丢勒在色彩造型上的深厚功力。
三、晚期自我形象
最令世界震惊并最能充分体现丢勒本人内心世界和思想深度的,除了一系列的自画像堪称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外,最杰出的作品依然是他的版画和那些描绘精密的素描习作。其中,他的铜版画《骑士、死亡与恶魔》、《忧郁》和1508年所作的素描作品《祈祷的手》最为著名。这些作品都饱含着复杂的象征意义。《忧郁》这幅作品是丢勒所有作品中最具复杂象征意义的一个,许多学者都把他看作是丢勒的精神自画像,瓦萨利所说的“震惊世界”的作品就是指它。
尽管《忧郁》这幅画上面林林总总的物象都有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但仅从表面上就能体会到这样的涵义:人越聪明就越痛苦,多一份知识就多一份忧愁。这显然是丢勒对周围现实环境和不幸的家庭给他精神上造成的压抑的一种深刻的思考,更是对自己身上和人类没有解脱和不能解脱的罪孽的抗争。
四、结论
在这些自画像上,丢勒流露出了作为一个大艺术家的自信和使命感。源于这种对自己艺术才能和思想的自信和使命,丢勒执着地努力,终于把德国中世纪末期的哥特艺术引入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艺术中去。丢勒画风的转变并不单一是技法上的转变,也有其思想上的转变和升华。是这两者的完美统一,赋予了丢勒作品的最后成功,也使丢勒作为一个真正的德意志人而名载史册。
参考文献:
[1]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汝 信:《全彩西方绘画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3](法)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海南出版社,2000。
[4]王 林:《现代美术历程》,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
[5]范 梦:《世界美术简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张晓雯:山东聊城大学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丢勒笔下的自我形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