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说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它也适用于交友的原则。当两个人有着相同的志趣时,就有可能成为好朋友乃至知己。相反,如果两个人的志向性格截然不同时,连一般朋友都交不上。因此,交友应找到“道”相同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知己。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令世人感动。俞伯牙精于弹琴,而钟子期懂其琴音,当钟子期死后 ,俞伯牙不复鼓琴。他们心心相印,成为知己。这两位之所以成为知己,是因为他们有着对音乐的共同热爱,即他们的“道”相同,使得原本难得的知音得以出现,随后架起友谊的桥梁,共享“道”同的乐趣,让世人羡慕。
然而,当志趣不同的两人即使走在一起,随着时间的磨砺,他们也会分道扬镳。
管宁与华歆两位读书人,表面上是朋友,却内在存有不同的志趣。管宁一心好学,不贪***金钱名利;而华歆正好相反,他容易被金钱与名利所诱惑而不专心学习。因此管宁便与之分席而坐,即不想与其做朋友。这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真实写照。管宁与华歆所追求的“道”不同,所以注定“不相为谋”。
唐朝的刘禹锡也择“道”同之人为友,他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即他的陋室中与之交往的人都是文人雅士,是有共同追求之人。他们的“道”便是品德高尚与博学多识,所以能与“鸿儒”来往,“调素琴,阅金经”,享受着人生的快乐。而那些“白丁”,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者。刘禹锡的交友原则也是“道”相同而“相为谋”的经典。
俗语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思是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这同样也反映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志趣不同的人,各自追求的价值观不一样,像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自然不会交集在一起,只有志趣相同的人才有可能相聚相交,成为朋友,甚至知己。
敢问世上至交中,哪有“道”不相同的呢?马克思与恩格斯为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才一起并肩作战;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共同捍卫赵国的利益,廉颇才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
所以“道”同是交友的前提,“道”同才有可能“相谋”,成为知己。
【评点】
本文的立意交友,是从是否符合“道”的高度来阐析,虽显得比较传统,但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作者选这个立意是因为其有话可说,文章论据充足,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