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俄罗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历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父亲是木匠,母亲是染坊老板的女儿。高尔基四岁丧父,后寄居在外祖父家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他从小历经苦难,只读过两年小学,十一岁走入“人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儿,做过看门人、跑堂的、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1884年他来到喀山,进大学的愿望破灭后,贫民窟就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还在工人、农民中进行过***宣传活动。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高尔基两次在俄国南部流浪。最后到梯弗里斯,进入铁路修配厂做工。1892年,他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楚德拉》,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沙皇专制统治、渴望自由的***激情。其中,浪漫主义创作占重要地位。《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其出色的作品。他的剧本有《小市民》《底层》和《仇敌》。1906年长篇小说《母亲》问世。随后他又写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晚年的代表作是史诗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内容概览】
“我”(阿廖沙)在大病初愈后,看护“我”的父亲却不幸染病身亡。“我”跟随母亲坐船到外祖母家尼日尼去生活,我那无忧无虑的日子从此结束了。在这里“我”目睹了人与人之间充满欺诈与争斗的情景。外祖父是当地染坊行会的头子。“我”跟随母亲回去的时候,两个舅舅正在闹分家。此后“我”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一次,雅科夫舅舅的孩子萨沙唆使“我”将过节用的白桌布染蓝,致使我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外祖父家有个心地善良的伙计,外号叫“小茨冈”。他懂行能干,很是被外祖父器重。他常常在外祖父打“我”的时候,用自己的手臂尽量地挡着鞭子。一次,两个舅舅和他一起搬运一个十分沉重的橡木大十字架,他绊了一跤,两个舅舅竟只顾自己保命,眼睁睁看着无助的他被砸死。“我”惊愕地睁开懵懂的双眼,注视人世间的残酷与冷漠,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被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我”。布满阴霾的日子里,外祖母是“我”唯一的温暖。她给“我”讲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妇的故事,又常常向“我”讲述当年“我”的父母相恋、共同生活的情景。一天夜里突然失火,人们都手足无措。外祖母不顾自己的安危,冲进火里,抱出了随时可能会爆炸的硫酸盐罐子。她又指挥闻讯赶来的邻居一起扑灭了大火。她的果敢能干,连外祖父都不能不叹服。她给“我”无限的安慰,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埋进“我”幼小的心灵里。“我”上过一阵子学,后来母亲去世了,越老越吝啬的外祖父不肯再养“我”,于是“我”就到“人间”,自己谋生去了。
【写作借鉴】
从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来看,《童年》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后期创作的特色: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出场人物众多,却大都个性鲜明。“外祖母”的形象,“母亲”的形象,甚至于凶恶、冷酷的“外祖父”的形象,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又不失真实和丰满。另外,笔法凝练而质朴,感情冷静而执著,亦是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作者将广阔浓重的生活画面同深邃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伴随着细腻的对人的心理剖析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既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又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展现出心中未来的宏伟远景。作者在批判落后野蛮的、丑恶的社会现实时,也让人们看到一代新人如何在旧的基地上破土而出,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阿廖沙的形象就是这一代新人的代表。整部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
【中考链接】
1.(2007年宁波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①这个片段出自小说《 》。
②文中的“我”是指( )
A.伊凡 B.米哈伊尔 C.阿廖沙 D.雅科夫
2.(2007年盐城市中考试题)《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
_____________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小说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阿廖沙,善良乐观的________,自私残暴的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名著导读之〈童年〉》
1.①童年②C2.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外祖母外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