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的舞蹈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够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当属中国古典舞这一支。然而,中国古典舞究竟是什么也成为了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是中国古代的舞蹈?是现代人的创造?当人们争论不休时,一个科学、严谨的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定义产生了。古典舞是继承传统之下的时代产物,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实践、探索、发展而形成的今天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几十年来,在老一辈舞蹈教育家的言传身教下,经过对传统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把握和对典型舞姿、动态的精心选择,依照古典舞自身的特点,提炼出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又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古典舞传统的“形、神、劲、律”的艺术特征进行整理和提升。形成了一套反映传统精神与美学要求,又符合时代审美的具有古典舞风格的教材。它根基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和悠久的乐舞文化之中。它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更多的是文化发展的展现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圆场步作为古典舞训练体系中最基本的训练步伐之一,从它的身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悠久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对事物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民族文化传统,圆场步
中***分类号:J7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28-02
一、从“圆”字看中国的圆文化
圆场步的训练路线呈圆圈形,舞者训练时周而复始的流动起来就称作“圆场”。自古圆文化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每当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哲学史、文化史以及工艺美术史时,都无时无刻的感受着一种"圆"文化营造下的氛围。中国人爱“圆”。而这种"圆"的气氛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可以说"圆"的内涵始终贯穿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
“圆”乃中国古典文化的极致理念,在古代的《易》理太极***中已完全体现。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太极***是以一个大圆环、一条S线、两个一黑一白的小圆圈构成。《周易正义》中说道:“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极的外圆象征元气混一的宇宙,S线隔开的阴阳两面相互交替产生万物。表现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的万物变化根源。又像是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尖锐又可以相互抵消之感。这种相互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源于人们对于“圆”的理解。圆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和生命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人爱月亮,古有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国人最重要的中秋节选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不仅因为此时月圆,而且还恰逢丰收季节。“圆”,象征着“团圆”“饱满”之意,有盈的意味。是自古宣扬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敬的***形。自古又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可见“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早已根深蒂固。“中秋节这一天,不仅天上的月亮最圆,而且五谷颗粒成熟收获,亲人们从远方归来,大家团聚在一起,庆祝丰收,庆祝团圆。可谓是天、地、人皆圆满,正是中国人所喜好的。所以说,中秋节也是源自于中华民族儿女对于这种‘圆文化’的崇拜和追求。不难看出圆场步之所以选择圆形为训练路线,也正是因为圆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使然,更是人们审美习惯的流露。
二、圆场步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要求
圆场步的训练方法极具特点。圆场分男、女两种步法。以女性跑圆场为例,开始时左手叉腰,右手单山膀,右脚踏步,眼睛平视左前方。起步时右脚尖向外微撇,勾脚向前迈出,脚后跟先着地,然后压脚掌全脚着地。同时左脚跟抬起,顺势左脚迈步向前跑出,姿态同右脚。跑圆场时,腿不能僵直,两膝盖内侧要贴紧,膝盖存劲儿,步于要小、快、均匀,上身保持平稳,不可抠肩、撅臀。无论男女,跑圆场的速度均分为慢速、中速、快速三种。慢速多用于起步,逐渐加快到中速、快速。男性多用中步,距离约一尺左右,女性步伐相当于自己半个脚掌的长度。圆场步的行进路线分为直线、横线、半弧圆、斜线、圆圈、s字形,横∞字形等几种。
(一)圆场步的含蓄之美。圆场步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灵巧、轻盈且含蓄和柔美的感觉。是中国古典舞中流动性极强的舞蹈动作。从走圆场时,脚部的过渡动作,由脚跟过渡到脚掌再到脚尖。从跑圆场时膝盖不能伸的太直,要微微弯曲。都呈现出的是一种含蓄的美。这种圆场的动作出现在舞蹈中,不仅增强了舞蹈的流畅度、流动性,更加体现了舞蹈作品情感表达的含蓄之美。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意不直叙,情不表露,崇尚于一种浪漫。这样的情怀创造了一种文化,也创造了一种深奥的逻辑思维。孔圣人称和颂礼,他们在浅谈中发现智慧,在沉郁而顿挫之间揣摩心意。人们赞美沉默是金,留恋“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的一种朦胧的美感,因此,以含蓄为美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旋律。含蓄的人文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画”,无不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这里的言外之意不同于指桑骂槐或是言语上的人身攻击,而是对于浅谈中更高层次上哲理性的一种延伸,让人有所感触。画外之画就更易理解,中国传统的朦胧派画作通常以浮笔或遮掩让人思绪连篇,还有世人给予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度评价均可成为很好的例子。
(二)圆场步的轻盈、灵巧之美。“快”作为圆场步的精髓,它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无疑就是轻盈和流畅之感。在中国古典舞中,轻盈纤巧是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美感之一。古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善于掌上舞,她体态瘦弱轻盈,能掌上舞,故称作“飞燕”。她又轻又软,跳起舞来禁不起一阵风,皇上制了水晶盘让她起舞,又专门制了七宝避风台怕她被风刮了去,她技艺高超,可“御风而行”。
汉代又有盘鼓舞,盘鼓舞是将盘、鼓置于地上,舞人在盘、鼓之上或者围绕盘、鼓进行舞蹈表演。此类舞蹈大量吸收了杂技的高难度技巧,同时将这些技巧与舞蹈自身的运动形式相融合,从而创造出既有高超的杂技技巧又具柔美特征的舞蹈韵律风格形象。盘鼓舞表现腰功技巧,踏盘踏鼓,反复徘徊旋转,又展现腿功技巧。舞蹈中长袖的走向,下腰的造型,都给人以流动感、轻柔婉转的美,而盘鼓上腾跃、跳踏的形象给人节奏感、刚劲之美。因此盘鼓舞既富于轻柔之美,又有着惊险性和力度感。有柔有刚,刚柔相济。从古人的舞蹈当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自古对于舞蹈风格含蓄、轻盈的风格特征要求。而圆场步作为今人对古典舞蹈所加工、提炼出的一种训练方法,不仅延续了这种审美特征,更加发扬了它的精神。
一个简单的动作背后承载的是巨大的文化。正如上述的圆场步动作,它看似单一,实则不仅蕴含着中国古典的文化在里面,更加展现了中国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舞蹈的审美特点。对于圆的情有独钟,恐怕在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可以与中国相比拟。对于圆深厚的文化,无论从中秋,到太极八卦无孔不入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国人的审美,一切含蓄、低调,也正是中国人作人的性格特点。在舞蹈动作中也很好的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袁和.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原阿敏(1990-),女,河南济源人,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舞蹈教学理论。
导师简介:
李永明(1963-),男,陕西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理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圆场步中看中国古典文化及其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