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美国最重要的诗歌派别“垮掉一代”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与“垮掉派”领袖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共同生活超过40年的诗人彼得・奥尔洛夫斯基(Peter Orlovsky)因肺癌在美国佛蒙特地方医院去世,享年76岁。曾经的崇拜者现今已是两鬓霜,他们忍不住对着报纸上的这则讣告痛哭失声:你走之后,没有人再继续“垮掉”!
奥尔洛夫斯基并不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就在很多80后,甚至70后都把它看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当下,曾经那些崇拜过他、追随过他的诗歌爱好者们在得知其去世的消息后却忍不住痛哭失声。对于这些现在早已迈入暮年、两鬓染霜的老人而言,奥尔洛夫斯基和他的同性恋人艾伦・金斯堡的名字代表着整个“垮掉一代”诗派。那些由这两位诗人扯起大旗,跟安迪・沃霍、鲍勃・迪伦、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等人一起反抗美国主流文化的日子已经成了他们不可再现也无法逾越的青春记忆。1997年,金斯堡离开人世时人们已经知道时间的不可逆,如今奥尔洛夫斯基的离去则彻底为这个诗派画上了休止符。
当今年初,老人患上肺癌的消息传出时,人们都没有想到离别会来得如此之快。上个月当他被迫住进佛蒙特医院时,他的身体已经干瘦得如同埃及法老,医生同护士们既震惊又心痛。没有子女来看望他,也没有亲友来陪伴他,这个终其一生都在爱与反抗的诗人最终在孤独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贫民窟的诗人之梦
他的出生并不能由自己选择,当他一睁眼,能看到的便是贫民窟的满眼污秽与肮脏。但一个敏感的灵魂并不会因此而放弃做梦的权力,他天生是个诗人,这是一种不能改变的命运。
1933年7月8日,奥尔洛夫斯基出生在纽约下东区一个俄罗斯移民家庭。在睁开双眼的一刹那,他看到的就是一片混乱、污秽、肮脏不堪的贫民窟景象。亲戚们沾满泥巴的双脚和邻居们盲目又焦躁的脸庞成了这个婴孩最初的记忆。然而,小奥尔洛夫斯基却与那些为了生计而焦头烂额的同伴们不同,他敏感的灵魂天生带着一股优雅之气,对文学艺术的爱好成了母亲最常嘲讽他的“把柄”。
靠做小生意为生的父母很快就遇到了麻烦,两个本来就脾气暴躁的俄罗斯人就此陷入了酒精的陷阱,并最终以离婚收场。于是,高中刚念到一半的奥尔洛夫斯基就此辍学,并开始了到处打零工的生涯。幸运的是,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在克里德莫尔精神病医院工作。而这似乎变成了一种隐喻,因为之后他的一个兄弟朱利叶斯就正是因为精神***症而不得不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
1953年,年仅19岁的奥尔洛夫斯基应征入伍,被派往朝鲜战场。但因为他带有明显的反战思想,并公开阅读共产主义读物,所以被认为是具有潜在颠覆威胁的人员。在***医的要求下,他被从前线调往了旧金山的***队医院当医护人员。旧金山的艺术氛围让奥尔洛夫斯基的文艺情结得到了极大满足,长相俊秀的他在工作之余自荐当起了画家罗伯特・拉维涅(Robert Lavigne)的模特。而也正是在罗伯特的画室里,奥尔洛夫斯基遇到了颠覆他一生的人。
与金斯堡的爱与恨
“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里。结婚吧,艾伦!”
1954年12月的一天,奥尔洛夫斯基围着厚厚的围巾,穿过熟悉的街道,照例来到罗伯特拉维涅的画室。没想到,刚到大厅他就看到了一位留着大胡子、戴着圆眼镜的颇为怪异的男人。
“噢,是你!”这个大胡子仿佛看到故交般动情,“我早就爱上了你在这里的肖像,看,我正在端详它呢!”这美丽的话多么像句诗,惊讶的奥尔洛夫斯基看着眼前这个男人,并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艾伦・金斯堡。但茫然的他却似乎已经看到一种命定的缘分将他们捆绑在了一起。
很快,奥尔洛夫斯基就搬进了金斯堡位于北滩的公寓,两人一起在这里生活到1997年金斯堡去世为止。作为“垮掉一代”的诗人领袖,金斯堡对自己的同性恋情极其高调,他公开宣布抛弃异性恋态度,并十分乐于公开自己与奥尔洛夫斯基的这段“婚姻”。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这是完全背离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因此也为他们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为虽然金斯堡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这段同性关系中,但奥尔洛夫斯基在忠于自己伴侣的同时,却始终保持着对女性的兴趣。这也使得两人在40余年中不断地分分合合。金斯堡疯了半生的母亲曾在弥留之际为他留下了这样的句子:“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里。结婚吧,艾伦,不要***。”金斯堡随后根据这些话写成了著名的长诗《祈祷》,用以告慰***的在天之灵。他最终也没有结婚,但他却坚持与奥尔洛夫斯基在爱和痛苦中相携走过一生,拿着那把在阳光中的钥匙。
守护“垮掉派”之旗
比起金斯堡,奥尔洛夫斯基并不算多产的诗人,但他薄薄几册诗集里写下的都是他对人世的天真认识。
起初,奥尔洛夫斯基并不认为自己这个高中都未毕业的人能写出什么诗句,但在金斯堡的鼓励下,他也于1957年正式开始尝试创作,并在两人进行海外旅行时写下了自己的第一行诗。虽然跟金斯堡相比,他的诗作并不多产,影响力也没有那么大,但与其他个人风格强烈的“垮掉派”诗人相比,奥尔洛夫斯基的诗句却显得更加天真和自然,笔落之处都是一派可贵的真情流露。
他第一次公开发表诗作是在1958年;他第一本诗集《亲爱的艾伦:船会在1958年1月23日抵达》出版于1971年。此后,他又接连出版了《麻风病的哭泣》(Lepers Cry,1972)、《洗之诗和微笑的蔬菜之歌》(1978)等作品,后者也成为他诗歌生涯中的代表作。而他与金斯堡合著的那本情诗集也成为他们40多年恋情的不朽见证。
虽然在中国,老一辈人常会把所谓“垮掉一代”视为美国资产阶级道德沦丧、腐化堕落的表现,但事实上,以金斯堡为首的“垮掉派”却是反对美国富人强权体制的代表势力。金斯堡本人就曾因激烈反对越战而数次被捕,美国中央情报局备有他的专门档案。而随着美国反主流文化势力的形成,金斯堡也成了指挥人们反抗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治压迫的大师。
虽然一生都掩映在伴侣的盛名中,但奥尔洛夫斯基却始终在一旁支持着他,与当时参与这股潮流的代表人物们,如安迪・沃霍、鲍勃・迪伦、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等人一起,守护着这面“垮掉派”的旗帜。
同时,长相俊秀的奥尔洛夫斯基还在多部电影中担任过角色,其中就包括安迪・沃霍的作品、那部著名的《长沙发》(Couch,1964)。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也给他拍了两部电影,其中1969年的纪录片《我和我的兄弟》便是反映他患精神病的兄弟朱利叶斯病后生活的。奥尔洛夫斯基还曾参与鲍勃・迪伦的“摇滚雷声讽时事”的音乐巡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金斯堡和奥尔洛夫斯基继续实践着他们的***信条,组织了各种社会运动来争取同性恋权益、反对越战和核武器,他们不知疲惫地创作、游行、演出,直到1997年,金斯堡呼出他的最后一口气。
金斯堡走后,奥尔洛夫斯基把家搬到了佛蒙特,他用日渐衰老但始终不屈的身体继续挥舞着“垮掉派”的旗帜。今年他被查出患上肺癌,上个月不得不住进了佛蒙特的医院,并最终在这里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
2010年,一部以记录金斯堡生平为内容的传记片《嚎叫》(Howl)在圣丹斯电影节上举行了首映,并定于今年9月24日在美国上映。没想到,作为片中另一位主人公的奥尔洛夫斯基没能等到观看自己故事的这一天就先行离去了。可能作为诗人的他,到最后也希望保有一种遗憾的美丽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奥尔洛夫斯基:自你走后无人再“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