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课改以来,打开每一册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苏教版第八册要培养的第一个良好学习习惯就是坚持写日记。开学初,我在班里调查了一下,全班6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在父母的要求下每天坚持写日记。很多学生谈“作”色变,害怕写作,每逢写作,总是一脸苦样,唉声叹气,紧锁双眉,然后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写出的文章毫无新颖别致之感,非常平庸,细想原因,大概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我想就由这个学习习惯作为一个契机,培养他们坚持写日记吧。
讲解了日记的格式、特点之后,我特地强调字数尽量不少于250个。日记本来是要求有事则长,无事则短,可是经过我深思熟虑发现各有弊端,如果让他有事则长,无事则短,我可以肯定,第二天收上来的日记不会超过几句话;如果有字数限制,则会让学生无话找话,养成 嗦的不良习惯。两害相权取其轻,我想 嗦的习惯在坚持写日记的过程中再慢慢引导吧。
一、发现问题
慢慢地,毛病便暴露出来,比较严重的有两点:首先“挤牙膏”或“流水帐”式写法。东拼西凑,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都跑出来了。从早到晚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像记账一样有条不紊地一一罗列。写出的日记简单、支离破碎;其次内容空洞。学生想到的不是要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苦思冥想有哪篇现成的作文中有自己想要的去抄抄改改。写出的日记没有生活气息,全是套话。
二、读写结合,添砖加瓦
阅读重在吸收,写作重在倾吐。写作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阅读。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单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赖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在阅读中学习丰富的课外知识。
1.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引导作用。回想一下,老师在讲解课文时,通常要讲题目是如何的恰当,层次结构是如何安排,故事动人处何在,遣词造句如何生动,开篇新颖,过程清楚,结尾明朗等,这都是写作知识啊!这些知识,平时讲解课文、范文中老师都做了大量的点评,而学生是否用心在学呢?是否总结积累呢?能否应用在平时的日记中去呢?在具体应用中,文章每篇各有各样,没有规定,只需灵活。所以,都有哪些写作知识,去哪儿学,如何学,这些问题现在就解决了。而写作能力,是一步步锤练出来的。比如有的人喜欢先讲结果,进行倒叙,层层铺开。有人喜欢从头到尾按顺序规规矩矩的讲述,这都是写文章的一种能力。要把所得变为才能,是要经过反复运用,也就是说要多动手去写,才能把它转化成写作的能力。所以首先要认真学好语文课,尽量博览群书,并请老师给予一定的写作指导,那样学生才能夯实写作基础,走上正确的写作大道。
2.增加课外阅读量。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读书能积累词汇,提高文学素养,有了这作为基础,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在平时要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要紧贴生活实际,要在普通的生活中,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欣赏的语言,要做到知其大意,尽可能摘抄下来;同时教师还要配合课堂教学,推荐名篇赏读。扩大阅读面,注重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自觉搜集、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安排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去多读各种优秀书籍,进行摘抄及时把阅读感悟书写下来,整理成读书笔记并组织读书汇报、展示等。另外,也可适当的在日记中指定一个题目让孩子仿写,通常是学了一些比较经典的课文后进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三、有效的评价,给孩子的写作兴趣加个马达
“善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的作品得到展出的机会。
有效的评价对学生非常重要。得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勇于尝试、乐在其中,因而给学生的评价不能一个模子打印,更不能打消其积极性。要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高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则要多鼓励,尽管只是妙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要大张旗鼓地表扬。
1.高分鼓励。学生看待自己日记的优劣,总是以成绩为最直接的标准,给学生一个优秀再加几颗星,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兴趣写出更好的日记。同时,也能引起同学间有益的竞争,让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只要稍好的,我都给一颗星,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到星,也有了写下去的欲望。
2.符号鼓励。配合高分激励,用波浪线圈划好词好句,就算是比较差的日记也要尽量找到几处相对好一点的词语划一划,特别好的全文圈划。学生看着红彤彤的日记特别兴奋。圈圈划划就圈出了他的积极性。
3.讲评鼓励。利用晨会时间点评,及时激励。用充满赞扬的语气点评优秀日记的闪光点,作为其他同学的表率,同时用诚肯的语气指出日记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让写出优秀日记的同学大声地、自豪地朗读自己的日记,介绍写日记的经验,收获习作成功的喜悦。尽量多提一些孩子的日记,哪怕只是讲讲他日记的大概内容,也会激发学生写好日记的热情。而孩子也有很强的模仿性。有一次,我们班读了一篇描写打蚊子的优秀日记,接下来的几天出现了多篇打苍蝇、打蚊子的日记。本来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个方面,一经提醒,纷纷效仿。
日记,无论是内容还是体裁,都没有任何约束,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更好地体现了情感的流露。一学期下来,不敢说他们热爱写日记,起码不会再望“文”兴叹,也把它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