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形式的沙龙正成为成都女性的生活的一部分,或以兴趣为主题,或以扩大社交面为目的,或沙龙本身就是一个单独的聚会。从前,沙龙上的绝对主角是各社交名媛,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筹备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各种沙龙上。对成都女人来说,沙龙并不神秘,沙龙很有趣。
知识分享型沙龙
乐趣是沙龙的目标
大学时,甘蓝读的是英语专业,和大多数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一样,她始终将英语作为爱好。工作地点与住处都在天府新区的甘蓝平常对住得离市区太远倒没什么意见,可是她渐渐发现,交通不便阻止了她参加各种沙龙的脚步。
她也参加过几场与英语相关的沙龙:“感觉不好,气氛不热烈,话题也没重点,收费还挺贵的。”喜欢英语的甘蓝觉得英语这东西光学不练总有一天会荒废,既然没有合适的沙龙,那她打算自己做一个沙龙。第一次举办沙龙,是在甘蓝自己的家里,她在社交网站上了沙龙的相关讯息,几位陌生的网友报名表示要参加,加之几位甘蓝的朋友,就这样“凑”起了第一场英语沙龙。
第一场沙龙结束后,甘蓝有了想把沙龙弄得更正式一点的想法。四处打听,她终于找到了“我在英语角认识的朋友kevin的IBM的朋友lily的做建筑的朋友丁柳的做红酒的朋友席勇”,席勇表示很乐意把自己做生意的场地借给甘蓝做沙龙。“现在来参加沙龙的人一半是我邀请的,一半比较随机,比如网友。但我希望当沙龙有一定的固定参加人群的时候,我能了解到大家不同的偏好,比如有些喜欢哲学,有些喜欢漫画,然后能够跟一些机构合作,邀请到各领域里的专家,然后参加的人也是各行各业的,就会有不同的思想碰撞,中外的观点都都。这样我就不会每次都主持,更多是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第二场沙龙很成功,来的人明显比第一次参加沙龙时放松很多。来的人当中有几位外国朋友,其中一个还带来了印度笛子,他现场演奏了一段,大家都很惊讶。
既然沙龙以英语交流为主题,那么甘蓝给沙龙参加者定下的基本要求是能听懂英文以及喜欢说英文,这样即使英语说得不好,旁人也会慢慢等他把话说完。为了让每个来的人都有融入感,本性羞涩的甘蓝硬着头皮充当主持人,“总不能让参加的人觉得自己被冷落吧?”甘蓝说,“我理想中的沙龙中不应该有打酱油的人。”
沙龙举办之初,甘蓝会收每个人10块钱,这和许多打着沙龙的旗号收茶水费的咖啡厅比起来,10块钱算是很少了。这些块钱,甘蓝收来作为每次活动上咖啡、柠檬水等饮料的费用,每次没用完的,存起来留给下一次沙龙,或者用以组织户外活动。
目前,甘蓝最多能同时接待20个人,“我觉得把时间控制在2小时之内最好,最合适的人数在7个到15个之间,这样,大家说话的时间比倾听的时间就会多很多,这才是有趣的沙龙应有的做法。”
主题沙龙
细节控是沙龙之王
受访者:潘黎冰(职业策展人、专栏作家)
早在1998年成都著名女诗人翟永明就在玉林西路开了一间叫白夜的酒吧。既然是文化界人士开的酒吧自然少不了文化味,在这间小小的酒吧里成功举办过一系列的诗歌和艺术活动,在翟永明十年的苦心经营下,白夜已经成为文化人、文学爱好者和艺术家的聚会首选地,而它定期举办的各种活动更使这间酒吧成为成都著名的文化沙龙聚集地。十年来,苏童、毕飞宇、贾樟柯等众多文化名人都是白夜的座上客,白夜也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诗歌沙龙、艺术沙龙,成为成都的文化地标之一。2008年白夜搬迁到了宽窄巷子,翟永明如今在北京长期定居了,但文化沙龙却依旧延续了下来,这里照常是诗歌与艺术的活动场地,这就是白夜的特色。现今在白夜举办的一系列沙龙活动都是由潘黎冰一手操办的。
潘黎冰作为职业策展人在2005年首次筹划了玛格南***片成都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新闻摄影师的***组织。2005年他们来到中国原本只打算在北京、上海办展,但潘黎冰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她通过朋友介绍把这个世界级的顶尖摄影展带到了成都。当时总共有60多名玛格南世界顶级摄影师和他们的一百多幅作品展出,上百名摄影爱好者到现场观摩,那是她第一次做大型的沙龙展办得非常成功。
如今的她选择在白夜举办各种沙龙活动,如每月固定的读书会和观影会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并免费为观众提供柠檬水。读书会邀请过岱峻、洁尘、翟永明、严歌苓等参加。观影会则是介绍新新***导演和他们的作品,她说:“因为现在中国有很多***导演和***电影是进不了院线的,2007年我集中采访过中国的***电影导演,和他们比较熟,再加上有白夜这个场地,翟永明早年也做过这样的活动,就想把这样的形式延续下来。”对潘黎冰来说做沙龙活动是在了解别人,而诗歌是心灵语言的自我表达,所以白夜的诗歌沙龙也是办得最出彩的。
潘黎冰说:“从做一个沙龙活动开始就需要把各个环节都考虑到。比如做中外诗人沙龙,要先想到如何跟他们联系,定什么样的主题,确定诗人发诗歌过来再把诗歌做成PPT刻成碟子找好翻译,甚至要需要预定机票。到了这里诗人的吃、住、行包括活动的各个环节,从主持到邀请嘉宾到观众互动,甚至到名牌制作等都需要一一考虑好。”还好潘黎冰是个细节控。
诗歌沙龙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大型的沙龙活动了。2010年《南方都市报》的华语传媒文学奖,潘黎冰把这个奖拿到成都来做,那一年包括年度作家在内有一百多人参加,整个前期潘黎冰去实地考察就有两三趟。因为要带这些人参观都江堰、安仁古镇、平乐古镇再到成都三岔湖颁奖最后回到成都。潘黎冰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最重要。先是实地考察路上的行程、用车、吃、住,然后参观活动项目、媒体联系等等。后期包括每个人的分工,为嘉宾做的名牌、证件、奖杯、入场的音乐配乐(每个作家颁奖时配不同的音乐),还有颁奖人的颁奖词要预先打印出来,中间穿插诗歌朗诵,过程真的是非常庞大。”
做沙龙虽然很繁琐但另一方面收获也很多,一个沙龙的举办带来的不仅有成就感也有压力。成就感是可以把好的东西给大家分享而压力则来自于一个好沙龙作为主办人并不能有太多我的东西,主持人只是一个载体,把自己摆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上引导大家自由交流,这才真正表达了沙龙的自由表达拒绝灌输的原则。潘黎冰说,她心目中好的沙龙是先有一个好的环境,然后自己邀请来的嘉宾和听众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嘉宾能够把他擅长的研究比较深入的东西讲得很好,和大家分享。
社交沙龙
追求心灵之安的雅集
受访人:周晓铭成部锦上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
周晓铭的沙龙一般规模不大,总是以传统文化和艺术作为载体,尤其是一些传统节日,或者干脆随兴找一个由头,比如任意择一月光如水的晚上,以赞颂月光女神为主题相聚。年界60岁的周晓铭是一个浪漫了一辈子的女人,喜欢高雅聚会,十多二十年来身边也聚集了一圈志趣相投的人,每次兴起要搞雅集,短信、飞信一发,响应者众。诗、琴、唱、舞、禅茶、花道、香道、汉服……每一样都可以成为她的沙龙主题,可以说是非常随心所欲。沙龙时间安排也极其随意,往往从黄昏时点起蜡烛开始,结束时间视参与者的兴致而定,有时候单单是几个人聚在一起玩香、品茗,香和茶叶也许都是上万元,但价格并不在她们的考虑范围,享受的是过程本身,必是所有人兴尽而返,宾主尽欢。
周晓铭说,自己的沙龙只是一个载体,其实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能在其中体验到什么。自己圈子里的男男女女早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人,对于生活的诉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层面,物质满足度达到了一定的层面之后,他们所追求的是身、心、灵的完美状态:身体的健康,发自内心的愉悦,最后达到心灵的自由。而一辈子追求真、善、美的自己,有幸能够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可供精神休憩的场所,可以让大家通过沙龙雅集,心灵得以放松和碰撞,彼此在交流中获得精神的升华,这就是沙龙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