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为农历已丑年,生肖排列属牛,又称牛年。在我国深厚文化中,有不少与“牛”有关的文化,在牛年到来之际,品赏一下牛文化亦别有一番情趣。
牛歇后语 在我国无数歇后语中,有的与牛有关,如“水牛落井――有劲使不上”、“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牛皮鼓湿水――不响”、“吹牛皮赚钱――无本生意”、“牛皮糊窗户――一点不透风”、“牛蹄窝里的水――掀不起大浪”、“老牛出工――让人牵着鼻子走”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牛谚语 民间流传着不少与牛有关的谚语,如“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点灯省油,耕田爱牛”、“牵到市上丢了牛”、“锅小煮不烂牛头”、“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呼牛应牛,呼马应马”、“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牛是农家宝,有勤无牛白起早”等。这些谚语虽语言朴实,却寓意较深,读来颇有韵味。
牛诗 在浩瀚的诗海中,有一些咏牛的诗句,如唐代陆归蒙的“耸肩抵尾乍依偎,模去斜奔忽分散。荒坡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岛立”,唐代黄庶的“春牛不使冲残日,归来黄昏饮小川”,宋代雷震的“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清代查慎行的“桥坏笮系绳,水浅牛可跨。牛背度溪人,须眉绿如画”等。牛年来临,低吟高哦几首咏牛诗,情趣盎然。
牛谜 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牛”字,如谜面为“禁止放牛羊”,打古代人名(谜底:杜牧);谜面为“牛打架”,打数学名词(谜底:对顶角);谜面为“好大一朵牵牛花,下有藤儿连着它,旁边不见一个人,会唱歌来会说话”,打电器用具(谜底:高音喇叭)。而有的谜底与“牛”字有关,如谜面为“吸血虫”,打外国小说名(谜底:牛虻);谜面为“头戴双尖帽子,身穿黑色袍子,说话带鼻音,人人听得清”,打动物(谜底:牛)。牛年之时,猜猜牛谜,也颇为有趣。
牛联 在联海中,有不少嵌有“牛”字的对联,别有一番情趣。如:“马逢伯乐常提耳;牛遇田单独出头。”联用三典,切题恰当,不失为妙联;又如:“牛,牛百岁,牛得草,牛年同唱《春牛曲》;龙游,龙川江,龙门港,龙岁都奏《水龙吟》。”上联排出三个文艺界名人,下联分别以浙江、云南、广西的三个地名相对,句尾以“龙岁”对“牛年”,《水龙吟》对《春牛曲》,联语用词贴切,独见匠心;再如:“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此联选自1982年中央电视台的迎春征联,联语全由六位作家和艺术家组成,自然贴切,对仗工整,不失为一幅佳联。
牛画 古今有不少画家喜欢画牛,如唐代大画家韩所画的《五牛***》各具状貌,姿态互异,各尽其妙,堪称神来之笔;唐代绘画大师戴嵩画牛独步千古,《唐朝名画录》说他画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所画《斗牛***》、《归牧***》等作品,被视为绝世佳作;南宋画家李迪擅花鸟、走兽,特精画牛,曾留有传世名作《风雨牧归***》;清代著名画家任伯年亦善画牛,牛画有《牧童》、《紫气东来》等;画家李可染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画牛大家,堂号《师牛堂》,所画之牛生动自然,极富生活情趣。
牛游戏 民间流传着不少与牛有关的游戏。如“牛斗虎”游戏,由两个人扮牛,两人扮虎,在锣鼓声中,牛虎相遇,虎扑牛,牛以角抵之,互不相让,老虎左扑右攻,上窜下跳,牛则用角上抵下顶,左闪右抗,直到最后牛胜虎逃为止。此外,广西灌田地区流行的“狼吃牛”游戏、青海互助县土族的“赶牛”游戏等,情趣盎然,深得人们喜欢。
牛喻 牛,一生脚踏实地,俯首耕耘,劳累终生,且不***个人回报。正因如此,不少名人以牛自喻,如国画大师齐白石一生,以牛自喻,自称“耕砚牛”,到老还提醒自己:“不愁忘归路,幸有牛蹄迹”;鲁迅先生心甘情愿以牛自比,他曾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文学巨匠郭沫若对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非常佩服,曾感叹说:“鲁迅愿做头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头牛的尾巴。”茅盾听后笑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吧,它可以帮助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
耕牛节 立夏是一年之中唯一的耕牛节日。是日尽管农事正忙,民间总要给役用耕牛放个假,更不能用竹枝抽打,还给牛吃蛋酒,喂“牛人参”珍珠莲(治劳伤草药),以示对耕牛的爱护。
牛俗 一些与牛有关的民俗颇为有趣,如壮族同胞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要庆祝“牛五节”,也叫“牛魂节”,这天要先给牛吃“乌饭”和腊肉,然后人才能吃饭。这天所有耕牛一律休息,禁止鞭打,让其自由生活;在贵州侗族居住地区,每年从正月到二月间,或是秋收之后,各村寨都举行斗牛比赛。每村寨都养有打架牛,哪头牛得胜,就是哪个寨的光荣;掼牛,为回族传统娱乐活动,即将一披红戴花之牛牵至场地中央,由一名斗牛者用双手紧握牛角,左右摇晃,逗牛性起后,使用爆发力和技巧,猛拧牛头,将牛摔倒于地,成功者即为大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