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作为日常语言现象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这其中包括没一个社会、言语共同体、社会阶层,是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HughRawson曾在其著作中提到“:委婉语如此深深潜入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1]”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着无法直接表达的事物,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为了避开涉及到的粗俗事物,通常采用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使所表达的内容更悦耳。委婉语的出现不仅弥补了语言应用的不足,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语言词汇。委婉语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其语言上的共性,但是在其各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既有独特性又有共性。反映在委婉语方面也是如此,英汉委婉语之间也是有同有异。本文尝试从委婉语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异同点做探讨性研究。
一、表示“年老”的委婉语
对待“老”的不同看法,体现了中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老”意味着行动迟缓、思想僵化、怪癖、思想僵化等,是大家避讳的词语。中国人并不避讳“老”,普遍认为“老”字代表着丰富的阅历、经验、智慧、成熟、可靠、受尊重,以“老”为荣,不在避讳范围之内。例如“老板”、“老总”“、老师傅”等词中并没有年龄的内涵,而是说话人借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年轻人通常以“老”称呼老年人以示尊敬,在姓氏之后加一“老”字,更有“德高望重”之感,例如“王老”、“马老”等等。向年纪大的人问年龄时,通常说“您老高寿?”。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尊老、重老的传统美德。在美国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告诉了你他的年龄,他就会告诉你关于他的一切”,可见西方人对于“老”和年龄是极其敏感的。如果用“old”一词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会令对方相当反感,感到受到侮辱,觉得被别人当做包袱或没有用的人。英语中有很多有关“老”的委婉语,例如“theadvancedinage”(年龄上占优势的人);“seniorcitizen”(资深公民);sec-ondchildhood(第二少年期);“thematurepeople”(成熟的人)等等来替代“theoldpeople”(老人)。[2]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西方文化所体现出的“轻老”价值观,这些委婉语的使用,并不能减轻上了年纪的人,因所承受的文化偏见所导致的家庭停压力、社会压力。
二、有关“死亡”和“生病”的委婉语
虽然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民风民俗等方面有较多差异,但是在某几类委婉语的使用反面尤其相似性。以“死亡”为例,无论任何国家和民族、任何人,无论他地位如何显耀,收入几何,境界高低,年长或年幼,对于“死亡”怀有强烈的恐惧心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家普遍“死亡”是极其可怕的,涉及到这个词时,人们总是要尽量避免说出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迷信的人为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两个“槛”,因此许多到了这两个年龄的老人都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实际年龄,通常多说或者少说一岁,以便回避这两个视为跟死亡有关的数字。
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大都信仰基督教,宗教一元化对委婉语的影响也比较大。“死亡”是一种神秘的、禁忌的事物,人们不能解释“死亡”的神秘和可怕,于是求助于宗教,在西方很多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都来自于圣经。圣经中的《创世纪》一篇提到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并且人类生而平等,因此人死后“归于尘土”(toreturntotheearth)。相当数量的基督徒相信“原罪”之说,在这些人看来,死亡就意味着“偿还债务”(topaythenature),带着账本到上帝那里去“销账”(tocancelone’saccount)。[2]只有活着时做善事的人们,才能够“进天国”(togototheheaven)“,与上帝在一起”(tobewithgod),而生前做坏事、行恶的人们只能“下地狱”(togotothehell)接受永世的惩罚。对于我国影响比较大的宗教之一是佛教,虽然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自唐朝以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亚于本土宗教。汉语中的“去世”“、逝世”、“谢世”等死亡委婉语,皆出自佛教的“世代轮回”之说。而且佛教徒信奉“六道”轮回之说,唯有皈依佛门才能摆脱无止境的烦恼和困苦,只有通过诵读佛经、修炼才能修成正果。因此,佛教徒又把“死亡”叫做“圆寂”“、坐化”、“归寂”等等。起源于我国的道教,相信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追求长生不老,通过炼制丹药想要达到生命不灭、肉体成仙。认为人死亡是“羽化”、“仙逝”、“驾鹤西去”“、驾返瑶池”等等。
中国古代传统习俗中认为患病是魔鬼作祟的结果,即使真的生了病,也不能说出“病”字。从病人自身的角度出发,人们不愿遭受病痛的折磨;从体谅他人方面来说,对患者直言会增加他们的伤感和忧虑。通常用“欠安”“、不舒服”“、微恙”来代替“病”字,把疾病“大病化小,小病化无”。西方人在谈论疾病时,也比较避讳,多用“haveatrouble”来表示disease。涉及到“残疾”时,人们则更加小心,因为残疾人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由于受到他们自身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而且很敏感。汉语中使用“腿脚不灵活”、“耳朵有点背”、“眼睛不好使”,因为在某些场合直言别人的身体缺陷,无疑是打别人耳光、揭别人的伤疤。为了减少对残疾人的伤害,生活中常常用上文中提到的委婉语表达。这一点英语和汉语完全一致,如“imperfecthearing”(听力不完美)表示“deaf”(耳聋)“,inconvenient”(行动不便的)表示“dis-abled”(残疾的),“special”(特别的)表示“mentalretardation”(弱智)。[2]
三、有关职业的委婉语
英语和汉语中均存在相当数量关于职业的委婉语,这一类委婉语常常通过夸张,减少、消除某些职业称呼中地位低下的语意联想。特别是在中国,受到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人分三六九等,职业有三教九流,常常将一些认为不够“体面”的职业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从而使一些“卑微”的职业听起来更悦耳、令人羡慕。例如:花匠———园艺师、小姐———失足妇女、清洁工———保洁员、理发师———造型设计师、帮佣———家***助理、农民工———新市民。西方国家受到源于基督教的“人生来平等”的观念,这种追求平等的思想也反映在人们对于各种职业的态度上。在日常语言中,为了消除对一些所谓的下等职业工作者带来心理、精神的不平衡,同时以示对他人的尊重,英语中也有大量的关于职业的委婉语。例如,“hairdress”(理发师)———““beautician(美容师),“butcher”(屠夫)———“meat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maid”(用人)———“domestichelp”(家***服务员),“shoper”(售货员)———“salesrepresentative”(销售代表),“famer”(农民)———“agriculturesciencespecialist”(农业技术专家)。[2]
四、有关生理结构和生理现象的委婉语
涉及到有关生理的话题,无论是内敛的中国人,还是较为开放的西方人,这方面的委婉语都是相当丰富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了的道德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其中礼的标准就包括生理变化、身体性器官及其联想内容。虽然由于西方文化影响,现今中国性观念逐渐开放,但在中国性禁忌已经持续力两千多年,在公共场合不加修饰的使用和性有关的词汇还是不太能让大部分国人接受。汉语中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委婉语,生殖器被婉曲的用“下身”、“”“、那个地方”等表示,被说成“周公之礼”、“”、“圆房”“、云雨”,女人怀孕用“有喜了”“、身怀六甲”、“害喜”、“双身板儿”等表示。虽然相对中国而言,西方人的性观念更加开放,西方人敢于谈论性、乐于谈论性,英语中有关性的表达方式远比汉语要丰富,但是也倾向于委婉的方式。跟男女生殖器有关的词也非常多,例如“secretpart”、“privypart”,用“haveanaffairwith”、“gotobed”来表示。[2]跟人体有关的一些生理现象词汇,也普遍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例如排尿、厕所、排便、月经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在公开场合提及这些,都会被认为没有修养、粗俗。在汉语中,把上厕所成为“小解”、“方便一下”“、去一号”、“洗洗手”等。英语中类似的委婉语则有“gototherestroom”(去休息室)、“washone’shands”(洗手)、“relieveoneself”(放松一下)、“powderone’snose”(扑点粉)等等。女性的月经由于被认为是不洁之物,汉语与之相关的委婉语包括“生理期”、“例假”“、大姨妈来了”等,英语中则是“haveaperiod”。
五、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缩影,是文化传承和传播重要载体。中西方社会在习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只有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委婉语的内涵,从而能够游刃有余的使用委婉语。同时,反过来讲,我也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委婉语,从而能够窥视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的差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西方文化差别及相同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