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描绘了形形的都柏林人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乔伊斯通过表现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批判和揭示在阴暗压抑的社会环境下都柏林人甘于麻木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阿拉比》是《都柏林人》的第三篇,乔伊斯运用了象征、情景交融、对比以及细腻的人物刻画等高超的写作技巧,描写初恋少年从暗生情愫、怀揣计划至最后梦想破灭并认清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整个都柏林死气沉沉的精神面貌。作者透过一个普通少年认清现实后的失望与困惑,启发读者思考人类的精神出路,通过作品深刻洞察人类生活和命运。
【关 键 词】詹姆斯・乔伊斯 阿拉比 平凡 人类生活与命运 刻画手法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最“国际”的英文作家,其文学成就和莎士比亚一样享誉全球;但相比莎士比亚,他在创作中、视野上、写作方式中跨越了国家的界限,在《芬尼根的觉醒》中甚至涵盖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语言和文化[1]。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作品中融合和体现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思潮,并展现了其高超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他的登峰之作《尤利西斯》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时空界限,用“意识流”的写作技巧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折射出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沦丧、文明解体的主题。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描写了形形的都柏林人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都柏林作为乔伊斯的故乡和创作中心,在其笔下有独特的意义。乔伊斯在1905年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兹的信中这样谈论《都柏林人》:“我企***为自己的祖国写一篇精神史。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作为背景是因为对我来说,这座城市是瘫痪的中心。我试***从四个方面展现给冷漠的公众:童年、青年、壮年和公众生活。”[2]《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作者塑造了一个追求真爱而最终陷入精神瘫痪的少年形象,通过描绘爱尔兰人民最为平凡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现爱尔兰国民的麻木痼疾,促使他们寻求摆脱困境的出路。
一、瘫痪的城市精神
在《都柏林人》中,詹姆斯・乔伊斯意在描绘一个“进取心瘫痪”的都柏林社会:“在家的只有老弱病残穷;死者的榻上躺着的是奄奄一息的、毫无生气的穷人,周围是统治者在下达命令,牧师主持仪式。”[3]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乔伊斯描绘了一个接一个生动的场景,展现他在这座城市的所见所闻,揭示爱尔兰宗教的瘫痪状态和国民的麻木痼疾,并借此唤醒民众,促进爱尔兰民族的复兴和文明进程。
《阿拉比》的故事背景是以都柏林北里奇蒙大街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如阿拉比集市所在地)扩展。乔伊斯通过象征性描绘,展现在这样的背景中弥漫着的一种令人压抑的精神荒漠之感。
乔伊斯给小说奠定了幽暗、灰蒙蒙的色彩基调,开头便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死气沉沉、感情冷漠的都柏林:
“北里奇蒙大街是一条死胡同。因此,在每天基督徒兄弟学校放学以前,总是静悄悄的。死胡同的尽头有所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楼房,坐落在一块四方形的场地上,与其他房屋之间有着一定的间距。街上的其他房屋都呈棕褐色,都以冷若冰霜的目光相互凝视着。”[4]
阴暗压抑的色彩基调实则暗示着爱尔兰的衰败。在英语中“死胡同”(blind)一词同时具有“盲”和“瞎”的含义,因此住在此处的所谓“体面人物”实际上被影射为“精神上的盲人”。文中多处烘托背景氛围,来展示都柏林的混沌与黑暗,如屋后是“黑暗泥泞的小巷”[5]“散发着阵阵臭气”[6]的废墟坑和马厩;去世的教士住所中“弥漫着臭霉的空气;厨房后的杂物间里丢满了杂乱的废纸。”[7]这些景象都表明过去圣职人员对活动的热衷已褪去,显现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落寞。
男孩来到阿拉比集市,发现本是自己心中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地方,却也是一派衰败的景象。“厅内大部分地方一片漆黑。我感受到一种在教堂里昨晚礼拜时的安静。”[8]更具讽刺意义的是:附近的一块幕布上“挂着五颜六色的挂灯,组成‘歌声咖啡馆’的字样”,“两个男人正在一个金属盘里数钱”[9]。这些描写都营造了一种精神衰败的氛围,增添了小说主题的分量,表现爱尔兰人民耽于麻木、不思进取的精神面貌。
詹姆斯・乔伊斯之所以注重“瘫痪”这个字眼,恰是因为他的灵魂之泉和审美准则都是基于“活力”之上的――他离开爱尔兰之后参加体验了很多心智的、情感的、心理的运动思潮[10]。乔伊斯基于他在故乡的观察和思索,通过日常琐事的描绘来渲染一种独特的氛围,使读者从平凡简捷的故事背后体会到深层次的意味。《阿拉比》中的环境烘托和人物行为的描绘生动地展现出都柏林人麻木疲软、死气沉沉、无所所为的状态,这正体现都柏林瘫痪的精神面貌。
二、幻灭的爱情梦想
《阿拉比》描绘了一个少年从心怀初恋的情愫,到追求爱情,至爱情梦想被无情的现实摧毁,到最后认清现实、精神顿悟的心路历程。在这简捷而平凡的平常人故事中,詹姆斯・乔伊斯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环境与心情的强烈对比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生动展现一个初恋少年对爱情的朦胧向往,日思夜梦、魂不守舍,积极计划爱情礼物以及最后认清现状、思想成熟的心理状态。
小说的开头对少年的性格有一些暗示:他善于观察,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大街上房屋冰弱冷霜、令人郁闷的笑容,已故教士留下的几本书和一只生了锈的自行车气泵,屋后黑暗泥泞的小巷以及散发着臭气的废墟坑等等无不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寒风刺骨,我们玩啊玩,一直玩到身上感到热烘烘的,我们的叫喊声在寂静的街道上回响。”[11]乔伊斯没有给读者直接定义出主人公的性情,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少年的性情:对生活怀有浪漫的理想和自信的希望。
少年遇到曼根的姐姐后,开始在心灵深处编织起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梦,既把她当作世俗的爱情去窥测、去追求,又把她当作中的“救世主”去祈祷,去崇拜。
“每天早晨,我躺在前客厅的地板上,眼睛注视着她家的大门。我把窗帘放下,让它离开窗框还不到一英寸。这样,我就可以偷偷的看她了。”
“我的全部感官似乎都愿与外界隔绝。我把手掌合在一起,直到双手微微颤动起来,嘴里喃喃念着:‘啊,爱情!啊,爱情!’”[12]
然而,当男孩带着梦给人的愉悦和希望踏上精神探索之路,来到阿拉比时,梦终于清醒,“我抬头向黑暗中凝视,感到自己真是一个被虚荣心所驱使、所嘲弄的可怜虫,眼睛里燃起了痛苦和气恼的火焰。”[13]
少年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是一种虚幻的爱。实际上他没有也不可能买来礼物继续这种虚无漂渺“无花果”式的“恋爱”,无情的现实生活使少年的心理和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三、理想出路的思索
在《阿拉比》这部短小但又复杂的作品中,作者把叙述者和主人公合二为一,通过叙述者的“回忆叙述”,既让读者感受少年“愚蠢的浪漫欲望”[14],又站在叙述者历史的高度,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困惑。小说的尾声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体验了过多的压抑、浮躁和失望后,哪里才有灵魂的甘泉以解精神的饥渴?既然理想在苍白的现实面前最终显得是那样的软弱无力,人们是否应当抛弃它?抛弃它以后的精神出路又在哪里?小说主人公最后的自嘲和幻灭是否暗藏着对西方精神没落腐朽的强烈讽刺?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读者也领略到乔伊斯的现代主义思想――关注内心世界、表现对人的精神出路的忧思。有学者评论说:“作为英国现代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乔伊斯并不是靠继承现代主义先辈的传统来体现其创作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现代主义思潮”。[15]特别在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其创新的写作风格使乔伊斯成为现代主义实验运动的鼻祖,其影响是之前任何文学思潮实验不可预见的。”[16]
乔伊斯的作品具有永恒的意义,不管他是继承还是开创了现代主义思潮,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我们总能领悟到他的幽默之语和仁爱之心。
《阿拉比》以其平凡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让读者了解到初恋少年的从单纯愚蠢到成熟的心路历程,同时也领略到爱尔兰的社会风貌和爱尔兰人的普遍心态。詹姆斯・乔伊斯通过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在《都柏林人》中描绘出人间百态,以此来寄托对爱尔兰国民的忧思,促使爱尔兰民族的复兴。在文学史上,乔伊斯并非唯一以都柏林社会为背景创作的作家,但他对“都柏林”的表现方式是其他作家远不能及的。正是他的敏锐观察、仁慈的忧思以及高超的艺术造诣使得《都柏林人》这部短篇小说集在文学史上永久流芳。[17]
参考文献:
[1][15][16]Derek Attridge(edit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mes Joy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10][14]Micheal Seidel,Blackwell Introductions to Literature:A Short Introduction to James Joyce[M].Blackwell Publishing Press,2003.
[4][5][6][7][8][9][11][13]James Joyce,Dubliners[M].NTC/Contemporary Publishing Company,1999.
[2][10]Robert and A.Walton Litz,eds,The Viking Critical Library:James Joyce[M].Dubliners.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9.
[17]黄勇民译.初恋(英美短篇小说荟萃)[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阿拉比》的美学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