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散文篇1
摘 要:铁凝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其对生活的观照。就其散文而言,取材于生活,真实地再现生活,表现出平和亲近的生活态度,用自己真诚的善和美来感染读者。体现了铁凝文学作品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展现了生活和人性中的温暖。
关键词:铁凝 文学创作 生活
作为当代文坛一位颇有影响的小说家,铁凝的作品始终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呈现在读者眼前。其作品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作家无时无刻不在流露出对生活的观照。作家以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真挚细腻的体悟,向读者呈现出不同的优秀作品。铁凝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这一点是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所应具备的。
一、铁凝生活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农村生活,家庭日常生活,以及童年记忆和家族记忆是铁凝文学创作的三个源头。
谈起铁凝的生活经历,不得不提的是她四年的农村插队生活,可以说这四年的时光为铁凝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夏, 铁凝怀揣着自己的作家梦下乡来到了河北博野县张岳村,在这里她度过了自己宝贵的四年时光。铁凝用“真是后怕”[1]215来形容自己的这次下乡经历,当时城乡差别很大,铁凝在农村也没有任何亲戚,自己的名字也从自家城里的户口本中抹掉了,能不能回到城里工作也没有保证。母亲因为担心铁凝到农村吃苦受累坚决反对,而且当时北京的一个部队的文工团决定招铁凝当文艺兵,铁凝也没有必须去下乡的压力,尽管如此,铁凝还是选择了下乡,做出这样的决定对于还是个孩子的铁凝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我之所以放弃了当兵,我想还是因为文学的吸引。我觉得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中国的作家,如果没有对乡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你不屑于去了解,你可能会写出漂亮的小说,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不会真正刻骨铭心地了解中国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1]216
在农村生活的这四年时间里,铁凝真切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与爱。乡下一位叫素英的姑娘看到铁凝手上因劳动而起的血泡怜惜地哭了,素英的哭把铁凝给吓坏了,铁凝本因这血泡而有一种炫耀感,一位非亲非故的姑娘这样对待自己,铁凝着实感动了。“正是乡村女孩子对我的接纳,成全了我在乡村,或者我在生活中,看待人生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1]224
铁凝的家庭氛围也特别民主。爸爸是一名画家,妈妈是一名音乐教师。父亲曾试***开发铁凝的画画天赋,可是铁凝却偏偏对***画下面的文字感兴趣,对此父亲也没有强制铁凝。当年仅16岁的铁凝写出自己的处女作《会飞的镰刀》时,父亲感受到女儿的文学才能后便反复询问女儿的兴趣,得知女儿确实对文学感兴趣后,父亲办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带铁凝去见大作家徐光耀。也正是这一次的经历铁凝才有了文学创作的信心与激情,“你写的已经是小说了”,一句简单的评价却给予铁凝巨大的鼓舞与信心,从此铁凝自信地走上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二、铁凝散文创作对生活的观照
文学源于生活这一点在铁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坚信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铁凝“在散文创作中,爱和美的主题从未停歇,秉承着对人类永远的体贴和爱的宗旨,她的散文透露出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 [2]铁凝文学创作关照生活,不仅体现在她取材的生活视角,还在于她更关注生活的本真。
铁凝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生活中细小的波动便能促成铁凝的文学创作。取材于生活小事却能表达深刻的内涵。《风筝仙女》主要讲的就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放风筝的小事,可是铁凝却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与真切的体悟,融生活与深刻的思考于一体,向读者展示了欢乐的真谛。“我的风筝在风筝里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尽管风筝便宜,作为她的主人“我”还是满怀期待地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正是这活生生的风筝“给地上的我们带来愉悦和吉祥的话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那位“钻戒”青年放风筝的态势,“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还是特意订购的,线拐也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钻戒”青年一脸不屑,当随员替他将风筝放上天后,他才接过线盒拎住。这样前后“我”和“钻戒”青年放风筝不同情形的鲜明对比,以及后来“我”风筝的断线,“仙女的失踪”,“我”的追逐,以及最后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
《风筝仙女》取材于生活小事,可是铁凝却从这平凡的小事中体悟出生活真正的快乐。“钻戒”青年没有自己亲身实践放风筝快乐的过程,即便他拥有优良的条件但他放风筝却形同虚设,而“我”的风筝虽然简陋,但“我”用自己的真心与实际行动去珍惜她,其中奔跑的酣畅淋漓,失而复得的弥足珍贵,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放风筝的乐趣与最本真的快乐。如今商品经济繁荣,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打拼,却渐忘了生活中最本真的快乐。亲身实践,而不是向那“钻戒”青年形同虚设,用自己的真心去感悟生活,靠自己的“双脚”脚踏实地,如此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铁凝的散文创作崇尚真实,不矫揉造作,真实的再现自己的生活经历及生活感悟。铁凝说:“我写散文完全是非虚构的,这个非虚构,不是指那些思绪,因为思绪本来就是来无影去无踪,我是指散文的事件,还有人物。” [1]222《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真实地记录了母亲奋力挤公共汽车的场景,以及我对她这一行为从开始的不满到后来不想再指责。因为作者渐渐明白母亲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这也许是每一位母亲的天性。《怀念林海音》真实地记录了铁凝对林海音先生作品的赞赏及对先生去世的伤感及怀念之情。《我有过一只小蟹》真实再现了我与小蟹的美好邂逅,以及我对小蟹的真爱。由于特别珍惜这只小蟹以至于铁凝的庐山之旅都没有玩好,“连云雾迷蒙的仙人洞,挺峻绮丽的锦绣谷和那气势巍峨、若隐若现的天桥都没有留心。” [3]50
平和亲近又是铁凝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她没有以一种俯视的态度去观察去感悟生活,而是以一种更加谦虚更加热情的态度去进行文学创作,不断展现生活最本真的原貌。《与陌生人交流》便是最好的佐证,这篇散文主要讲述了铁凝从小到大一如既往地对炸油条姑娘的崇拜,认为她是最好看的人,还曾经学着这位姑娘的样子打扮自己。这其中,铁凝小时候经常去光顾这家店,长大了搬家了,有机会铁凝还是会去那店里看看,去看看心中这位漂亮的姑娘。多年后,铁凝当面对这位女性表达了自己当年对她的崇拜之情,为着用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铁凝身为一个作家,对于一家小店的员工多年以来能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与感激,她没有凌驾于平民之上,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周遭的一切。用自己的真心去感染他人,去表现生活之美,去展示人性之美。于铁凝而言,怀着一颗平和的心真诚地去对待周遭的一切,这或许就是生活的真谛。也正是如此,做为读者的我们才能在她真挚的作品中发现生活之美,不断燃起我们对生活的乐趣。
“铁凝的散文正是仰仗了心灵的写作,她总是将自己充满爱和善的心灵之光投射在她用文字建构的世界里,营造出一片真切、一片温暖,给人以独特的美感。”[4]101真诚的善和美这也是铁凝散文所体现出的一大特点,阅读铁凝的散文,你可以真切地体会出铁凝是在用心感悟生活,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善与美。如果你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那么你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和铁凝心灵的融合,感受到铁凝散文独特的美感,从而不断燃起生活的热情。《告别伊咪》充分体现出铁凝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即便这只猫有时会突然失去控制地随便撒尿,铁凝还是会不顾收货员的白眼,去给伊咪买除臭剂。经历“墙头事件”后,铁凝还是善意的张开双臂原谅了伊咪。后来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还是把伊咪送回了它原来的主人家里,即便这样,铁凝还是伺机寻找机会去看望它。同样在《我有过一只小蟹》这篇散文中也体现出铁凝对这只小蟹的真爱,虽然最后铁凝弄丢了那只小蟹,但最后铁凝还是真诚地祝福小蟹一路顺风。读这两篇散文我们可以体会出铁凝对那只猫以及那只小蟹的喜爱之情,对它们的善良与珍视,这些正是出自于铁凝那颗诚挚的心,她是用自己的心在和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交流,毫无芥蒂与隔膜,如此的真诚,如此的祥和。铁凝在散文集《河之女》的序中曾这样说道:“散文于我,实在是对心灵和精神的终身修炼”。[5]1铁凝用自己真诚和善良的心灵以及高尚的情怀认真细致的经营着自己的散文。
取材于生活小事,真实地再现生活,平和亲近的生活态度,用自己真诚的善和美来感染读者,铁凝散文的这些特点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其散文创作对生活的关照,从而展现出的生活的美好以及人性的善良和美。
参考文献
[1] 贺绍俊.铁凝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秀晓.铁凝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 铁凝.长街短梦[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8.
[4] 赵洋洋.论铁凝散文的人性美[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9-101.
[5] 铁凝.铁凝文集之五[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铁凝散文篇2
2016年12月3日上午,在中国文联十大闭幕式上,铁凝与***――中国文联新老***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会场响起持久热烈的掌声。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作协九大闭幕式上,铁凝当选中国作协第九届***。
至此,铁凝成为第一位同时担任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人。
首次担任中共文联***,铁凝感慨:“中国文联有一笔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一大批才华出众的优秀艺术家。从前我总是心怀欢悦地近距离欣赏你们的艺术,现在我能有机会,近距离地为创造这艺术的艺术家们服务,这就是我的荣幸所在。”
第三次当选中国作协***,铁凝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在第九次作代会闭幕式上,她用“创造”一词与大家共勉:“当重新回到书桌前的时候,我们领受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充满了前行的力量,这责任和力量来自中国文学的光辉传统,来自时代给予我们的丰盛机遇和深刻挑战,来自***和人民的殷切期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创造,以真挚的热爱、聚精会神的探索和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触摸人民生活最深处的心跳和脉搏,让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在卓越的艺术创造中焕发璀璨的光芒。”
对于铁凝同时出任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北京日报下属微信公号“长安街知事”以《罕见,作家铁凝一人执掌两大部级机构》为题进行了报道。文中写道:“自从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以来,铁凝一直游走于作协***、作家双重身份之间,既全力做好中国作协的工作,组织各项文艺创作和服务人民的活动,努力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又从不停下创作的笔触。”
人民网刊文《再读铁凝:为何她能兼任新一届中国文联、作协***》,文中写道:“今天,让我们走近铁凝,重温她的经典作品,你会从中找到她肩挑新一届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这两大重任的答案。”
铁凝是著名画家铁扬的女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高中毕业,因酷爱文学,放弃留城、参***,自愿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该小说是铁凝高中时的一篇作文,后来被认为是其小说处女作。
25岁,铁凝凭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哦,香雪》等一系列作品,加入中国作协;27岁成为河北省文联副***;39岁成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协副***,直到49岁成为中国作协***,铁凝一直是作协系统领导层中最年轻的成员。
铁凝说,写作是她的立命之本,而当官是她的责任。一位长者曾送她三句话:一、永远不要做官,意思是不要把它当成官来做;二、永远不要放弃河北大地;三、永远坚持写作。
从1996年10月当选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以来,铁凝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写作事业。1997年短篇小说《安德烈的晚上》发表,获《小说选刊》年度奖,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0年初长篇小说《大浴女》引起轰动, 2001年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同时获得“鲁迅文学奖”与“老舍文学奖”。
10年前,谈到当选中国作协***的感受时,铁凝曾说过“五个不敢忘记”:第一不敢忘记这个位置这份荣誉;第二不敢忘记前辈作家用灵魂和智慧积累的文学财富;第三不敢忘记学习;第四不敢忘记责任;第五不敢忘本。
“我从2007年以来写就的一些散文、随笔、演讲和文学对话中选出31篇编成此书,旨在检点自己一个阶段的文学生活,集结一个同始终关心我的读者交流的场域。在这里,我讲述,我亦倾听。”铁凝在为新作《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这本书是铁凝担任中国作协***以来重要作品的集结,自2006年当选中国作协***后,铁凝就被外界称为中国“最高级别的作家”,但她牢记自己的使命责任,笔耕不辍。
此外,铁凝的作品更多的关注了“小人物”,通过大时代之下小人物命运的沉浮,带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力。
铁凝高中毕业后就下乡插队,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铁凝说,她十几岁就下乡到农村,当时遭到母亲的反对。铁凝是有机会回到城市的,但她放弃了。“我觉得一个中国的作家,如果对乡村不屑于去了解,你可能会写出漂亮的小说,但是你不会真正刻骨铭心地了解中国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
铁凝说:“文学的终极目的不在个人的小悲欢,而是通过人物的悲欢反映现实。”她认为文学应该承担一种功能。她曾说她喜欢巴金先生的话: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
中国作协会员刘希涛曾撰文讲述:走上河北省作协***岗位不久,铁凝就倡导建一座文学馆,在一无立项二无资金的情况下,她带领同事不断修改方案,跑细了腿,最终在省***府支持下建成了这座文学殿堂;每到作协评职称时,为给没评上的老作家争取一个名额,铁凝比谁跑得都勤。
“我在文学院呆了十年,两年一签,我五张聘书全是铁凝签的。”河北作家关仁山很感激铁凝积极鼓励作家的举措,“她的创作要求非常宽容,只要作家能够创作,就一律给予鼓励,提供创作假等各种条件。”
从几百万的文字中,人们读到了一个铁凝。厚重的,锐利的,绵密的,甚至是沧桑的。“她关注人性细微处的变化,不是很尖锐,但温润且坚强。”评论家说。
从作家们的叙述中,人们听到了一个铁凝。热心的,明朗的,善良的,坚韧的。“她一直生机勃勃,具有一个生动的青年女作家的魅力。”她的同行f。
当铁凝出现于公众视野时,人们看到了又一个铁凝。她的女性身份、她的年轻活力、她的明朗形象、她的良好口碑,让人眼前一亮,亦成为一时之话题。
“四十年前,我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我的生命在阅读和写作中度过,在用脚丈量生活、用心阅读生活、用笔表现生活的实践中得以充实。常常有人问我成为一个作家的秘诀是什么,我回答说,相信生活是打不倒的,相信人民是不朽的,坚持不知疲倦地写下去,永远坚信你最好的作品即将被书写出来,永远坚信你的创造对于此时和未来、对于民族和历史、对于世界和人类的意义。”铁凝在《坚定文化自信 攀登文艺高峰》一文中如是说。
铁凝散文篇3
我以前认为西班牙语文学是最优秀的,但是现在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国的作家如铁凝、莫言等用中文写作的作家已经在海外引起关注。毫无疑问,在未来三十年之内,中国文学将会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一个中心位置。
――大江健三郎
铁凝是继茅盾、巴金之后,中国作协的第三任掌门人,她的身上有多重角色,但她说:“我本质上还是一个作家,也最重视作家身份。”她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为下一部长篇做些深厚积累。而今,我读到了铁凝的新书《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从中读到了她对文学与心灵的坚守。
这本书是铁凝近十年来的散文自选集,共31篇文章,都是她自2007年担任作协***以来的作品。书中,既刻画了杨绛、马识途、汪曾祺、贾大山、张洁、井上靖、大江健三郎、诗琳通公主等文学家,也精选了铁凝在国际文学论坛上睿智、激情的演说,更可见深度对话中的真诚、犀利。她能从中寻出人性的某些光辉来,让正直、信任、友谊、善良带给读者以美的感动。她以诗意之笔,将多年来铭刻于心的人和事,生活态度的真诚,与作家的畅谈,一一呈现给读者。读之,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坦诚以及悲悯,同时又能给人猝不及防的精彩与撞击。
文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盏路灯,它照亮心灵,并使人对时光和生命心存眷恋。书中写到,铁凝访问日本时特别去了仙台医学院,她和经济系的几位教授聊天,发现他们非常热衷于谈论鲁迅,并为他感到自豪。他们谈到他并不特别优秀的成绩,他和藤野先生之间的别扭,画解剖***时只求美观、把一条血管画到脖子外边去了,还和老师争辩的可爱的固执……他们没有把他看作圣人,但是他们爱他。他们和仙台市民自发地编演了一出《鲁迅在仙台》的话剧。“这一切使我感到亲切,我看到了一位经典作家和他的文学经典是怎样长久地活在普通人心中,并给他们的身心带来充实的欢乐。”
铁凝特殊的身份,接触了更多的文化老人。她笔下的杨绛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年过百岁的老人;杨绛虽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边上”,但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现实。汪曾祺是一个饱含真性情的老人,一个对日常生活有着不倦兴趣的老人;他从不敷衍生活的“常态”,并从这常态里为我们发掘出悲悯人性、赞美生命的金子。大江健三郎身着典雅、内敛的黑色正装,安静地坐在那里,倾听中国同行对他作品的评价,神情专注而谦逊,还有些许拘谨;大江先生婉拒研讨会设午宴,他建议与会者以盒饭为午餐,说这样既简朴又节约时间。读后,有种默默的感动。
这个时代需要积攒什么?铁凝说,我们处在一个缺乏细节的时代,文学尤其需要作家在这个时刻积攒起爱与意志。对于多数作家来说,写作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因为没有人强迫你写作。成功的艺术家成功的路径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他们必备的,那就是爱与意志。不论东西方的外表有多大差异,我们仍然有可能互相理解,并互相欣赏彼此间文化的差异。就像许多中国人在今天仍然对堂・吉诃德记忆犹新,为他那为幻想中的理想而战的疯狂与执着,悲凉与欢悦;就像毕加索虽然深远地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但他却坦承非洲黑人雕刻和中国木版年画对他的强烈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铁凝浓厚的文化情怀。
有人问铁凝,青少年时期,对她影响最大的中国***书是哪一本?铁凝回答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中国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铁凝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的有趣味的、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种阅读的感受,沉入铁凝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铁凝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呢?她在自序中说:“文化应该是一所教导谦逊的学校,它终生教导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并且有能力欣赏他者。谦逊并不是自卑,它内含着开放、自省与自信,当我们有能力与不同的文化相互凝视和倾听的时候,这凝视和倾听会唤起我们对自身新的发现,对世界不断的追问,对生活永远的敏感,对人类深沉的同情心和爱,唤起我们在斑驳的现实中积蓄明澄而乐观的能量。”当一个写作者准备把它们献给读者时,至少先应有一颗不掺假的心。此刻,跟随真诚的铁凝,走进散文园林,享受阅读快乐,采集人生营养,种好真善美的心田。
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资源是泥土里的东西,影响是空气里的东西。”铁凝的路还长,路上的桥也多,让我们跟着阅读下去,在自己的心灵上,也生出这桥的翅膀来。不过,仅有“看见”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能力倾听才有可能抵达一座森林隐秘的深部。这是铁凝带给我的思考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