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日记篇1
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着。
哪怕世界末日来到,大地一片孤寂,窗外一片杂乱,而屋里一片宁静。仿佛那扇窗子将一切隔开。
屋子里一定会有一个人,孤寂的坐在屋子里。一盏节能灯,将黑暗隔绝,守护着唯一的领地,和屋子里那个小人儿,拿着笔,依旧永不停息,写着那篇最后的日记。
初三:钢弹儿
末日日记篇2
世界末日日记(一)3006年5月10日 星期五 天气晴
“哇!完成了,耶!”研究室里传来我的欢呼声,研究了百年之久的神州99号飞船,今天终于完成了!
神州99号,是继神州98号之后的又一个奇迹。最高时速是光的4倍,容纳量也是98号的10倍。只要通过试验,就可以大量制造 ,我们也就能离开这个被称之为地球的黑色星球。
哦,忘了介绍自己,我是中国科学院博士。至今1015岁。惊讶吧,注意,早于22世纪初,人类破解了基因密码,人人都能或活到2000岁呢!(但这项发明并没有造福人类,每年人口都有加无减,人口大犯滥!)我一直从事着中国航天业的发展,肩负着带领5000万中国人冲出地球的使命。
神州99号研发成功的消息,传遍了神州大地,全国人民欢呼雀跃。地球环境恶劣,大多数人都住在地球附近的星球基地(地球的环境种不成农作物,还要靠这些星球基地供给呢!)。但星球基地也不是长久之计,真正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星球是遥远的巴拉夫星,也是目前不用高科技,不用建造基地就能直接生活的第二个星球。(第一个当然是地球拉。)而神州99号,对大迁移开辟了新途径。虽然98号也运过一些人到巴拉夫星,但容量太少,速度太慢,对大迁移不适用。
不久,国家领导,外国教授,挚友Q博士都前来祝贺。一下子我从平常人成为了即将载入史册的伟人,今天真是该纪念的日子.
末日日记篇3
把50个学生按“同组异质”的方式分成10组,每组5人,每周每组每人轮1次,那么,每天教师需要批改的日记是10本。实践中,我们发现,循环日记对学生的帮助确实大于单篇日记。但循环日记的交流仅限于一组之内,教师的批改与评价也仅是一组之内知晓。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教师用心批改,并写上评语,但不一定每位学生都会认真地看。怎么办?学生日日写,教师必须日日评。
每天的自习时间,我会抽出10到15分钟,对循环日记进行当众逐一点评。写得好的,自是给予最大的鼓励;写得一般的,努力去寻找日记中的佳句美词,哪怕只是标点的妙用,也要挑出来细细点评;写得较差的,更得带上“放大镜”,找出一处值得与大家说道的地方,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方法点拨。这种循环日记“日日评”有很多好处。
一、培养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在分享循环日记时,学生每每都被自己的同伴从心底流出的语言逗笑。“跟妈妈较量,我防了这,防了那,却忘掉了最重要的一点――姜还是老的辣啊!”“这样的老爸,在世界上可是难找的,你们别来抢哦!”像这样的妙言趣句,如此的稚童心声,在循环日记中常不断涌现。
宽松的习作氛围,学生能在循环日记中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快乐地分享同伴的日记。“日日评”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习作的兴趣。学生每次都期待着循环日记本能早些轮到自己手中,有的甚至提前好几天就开始思考要表达的内容。
二、拓展习作空间
当学生的习作兴趣被同伴影响之后,继续进行“日日评”,可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观察、发
现、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义、有趣的事物。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诗歌散文、童话故事……都走进了学生的循环日记中。
“日日评”的坚持,打开了学生选择题材的视野,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学生的习作空间得到了较大的拓展。特别可贵的是,学生对热点问题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如《这些食品安全吗?》,就是对一些垃圾食品提出质疑,并呼吁大家“管好自己的嘴”。还有一些如《“世界末日”真的会来吗?》《“九・一八”感想》《*** 中国心》《世界艾滋病日》等,学生感知的触角已逐渐伸向了社会。在循环日记里,不断闪现出智慧之光,他们变得是非分明,更有理想,更有上进心。“日日评”的坚持,在班级层面打造了一个公用素材库,循环日记成为了学生原生态作文成长的记录册。
三、习得表达技巧
习作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但这种技巧在个体的意识中是“内隐认知”,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如果能结合同伴日记的“日日评”,就可以把个人的“内隐认知”变成全班的共有财富。
比如,学生从别人的日记中学会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学会了细致观察,便有了《“毛胡子”》这样富有童趣的文章出现;晨扫这样的活儿,也成了有趣味的素材,便有了《“传输机”》这样的趣文。
在不间断的一篇篇日记的点评中,学生渐渐地懂得了选材要新、立意要深、语言要美、首尾点题、详略得当、过渡自然、层次清晰等习作技巧。学生将在“日日评”中习得的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循环日记中,做到了课内打基础,课外下功夫。
四、学会表达情感
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在“日日评”中学会了向身边的同伴学习,表达自己细腻的情感。比如,“雪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可是却留给了我们难忘的快乐”,就出自一个平常做事比较马虎的男孩笔下。
学生在日记里,向同伴发出挑战,展开日记竞赛;向老师吐露心声,与老师交流情感;向父母倾诉往事,与父母进行沟通。学生的情感世界因勤于动笔而变得越来越丰富。
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收获的是50篇日记的想法与得失。大量的信息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和鲜活素材,最终提高了习作能力。一学期实践下来,学生写的多篇习作在当地晚报发表。更为可贵的是,班级的学困生被“日日评”浸染着,被集体拉动着,从无处落笔到逐渐有了素材可写,慢慢地,写起来也洋洋洒洒,开始有灵动的句子在文中出现。
思考
循环日记因其“易于动笔”,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日日评”这一方式,更可以引导学生走向“乐于表达”。但我们觉得,仅靠教师进行“日日评”,在循环日记起步阶段还比较合适,如果深入研究下去,“日日评”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了些。
新课标要求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所以,在“日日评”的新实践中,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可以请学生的家长也积极参与。另外,评价的方式也可以拓展,如运用黑板报、报刊展示等多种方式。这样,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实践性,让“日日评”实实在在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