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里桃花仙
古时,桃花坞大街是苏州才子的聚集地,而桃花坞年画,则是将文人画的风雅用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来表述:传递祈福迎祥的《一团和气》、《花开富贵》;用来驱凶避邪的《神荼郁垒》、《钟馗捉鬼》;说时事风俗的《洋灯美人》、《苏州火车开往吴淞》;讲戏曲故事的《三笑姻缘》、《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一幅年画,就是社会的一扇窗,透过它能看清当年的世间百态。
清乾隆时期,桃花坞年画发展至巅峰:年产量高达百万张,与天津“杨柳青”并列,成为我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中心。桃花坞年画不仅行销全国,还远赴南洋、日本,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浮世绘的形成。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年画仍可算得上是姑苏人生活的必需品,是每家每户“打年货”时的必备物件。每到腊月,年画艺人就会挑着货担走村穿巷。报童卖报时高呼“号外”,而卖画郎则哼着“年画歌”,把年画的内容用歌词唱出来以吸引顾客。
推自行车的老者名叫王祖德,是曾经成千上万的桃花坞年画画师中的一员。对他来说,桃花坞年画不仅仅是世间百态,更是家族情怀。
1958年,18岁的王祖德考入苏州工艺美专,看到有师兄在进行版画创作后感到非常好奇:“这不是儿时父亲在家制作的桃花坞年画么?怎么现在成为大学开设的课程?”询问后才得知,曾经盛极一时的桃花坞年画已经成了明日黄花。民间鲜有艺人再从事制作,如果再不在大学开课抢救,流传几百年的桃花坞年画艺术就有失传的危险。这对王祖德来说,是极大的触动,因为桃花坞年画带给了他太多美好的记忆:父亲曾经边画《三笑姻缘》的画稿,边给他讲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晚上做噩梦醒来时胆颤心惊,想到门上贴有《钟馗捉鬼》的年画后就宛如拿到了护身符;反映婚丧嫁娶的年画让他懂得了传统礼仪,说民间嬉戏游艺的年画培养了他的情操和趣味——年画之于王祖德就如四格漫画之于现在的青少年,是了解社会最重要的窗口,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童年记忆。年画失传对其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王祖德不清楚,但是对他来说,这意味着失去童年最好的伙伴,是他无法接受的。
从那时起,王祖德就开始拾起连父亲也不再做的年画,成为一个专业的年画画师,一画就是50多年。唐伯虎画桃花,是用吴门画意“摘桃花换酒钱”,而王祖德画桃花坞年画,则是用吴门画意手绘姑苏记忆。在他看来,这儿就是唐伯虎诗中的“桃花坞里桃花庵”,有桃花庵主在,只要时机成熟,桃花坞年画就会发出芽来。
桃花仙人种桃树
几张木桌一字排开,每张木桌都坐着一位年轻人。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枝画笔,一把拳刀,一块刻板,这就是年画师们的生活。
桃花坞年画工艺主要分为画稿、刻板、套印三步。旧时,桃花坞年画为保证“术业有专攻”,每一道工序都严格分工,刀工只负责刀工,把磨刀作为传内不传外的商业机密,一个学徒只有练了十年才被允许在大型版画上动刀。如今桃花坞年画青黄不接,年画博物馆要求新人都必须成为“全能战士”,学会全套的年画技艺。
王祖德从这个木桌巡视到那个木桌,就如同私塾先生在教国学。最终停留在一位年轻人面前,露出了笑脸。年轻人名叫孙一波,是新一代桃花坞年画刻板师中的代表人物,也是王祖德最满意的弟子。
孙一波第一次接触年画是在上大学时。1998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专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开始招收传承人。“当时看到年画感觉非常震惊,苏州有这么好的民间手工艺,我居然闻所未闻”,于是孙一波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报名参加年画社。“就当是参加一个大学社团吧!”普通的大学社团,大门敞开都没人,但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笔试面试好几轮,只招三个学员报名的却有几百人,这极大地激发了孙一波的斗志:“当时真没有多喜欢年画,只是奔那种百里挑一的感觉而去的。”
桃花坞年画是一门用拳刀为笔,在梨木上做画的功夫。梨木质地坚硬,木纹细密,要想在上面画工笔,得要有几把刷子。但是要想练出几把刷子,就得首先刷坏千万把。
一同进年画社的同学,最终都没有迈过这道坎。有的同学听说一张A4纸大小的年画,即使熟练的刀工都需要刻至少三个月,就当场“知难而退”了;有的同学在刻板要完工时,刻错了一刀让整个雕版报废时,崩溃了;有的同学在得知要最少练习三年才能***刻板时,不干了。最终只剩下孙一波一个人仍坚持“战斗”。
经过三年的修炼后,孙一波终于有小成,复原了《一团和气》(雍正版)、《寿》、《月光美人》、《孟蜀宫姬***》、《黄金万两》、《宋江》、《天官赐福》、《灯画》等失传的版画作品,其中《一团和气》(雍正版)荣获山东省潍坊全国年画展金奖。
套色工艺是桃花坞年画有别于其它年画的独特工艺。从刻板上印刷出来的年画是单一的黑色,“就好比素颜的美女,而填套就好比给素颜美女上妆的过程”,给我们展示套印工艺的,是80后年画工艺师乔兰蓉。乔兰蓉2004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年画的创作、是为数不多自愿从事桃花坞年画创作的年轻工艺师之一。
2003年,年画社到学校招学徒,学美术专业的乔兰蓉也赶来凑热闹:“我看到的第一张年画是《钟馗镇宅》,那缤纷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让我心头一震。看过这么多艺术作品,没想到最打动人心的却是传统年画,于是对年画就有了‘吃了鸡蛋好,想见见下蛋的鸡’的冲动。”桃花坞年画更多的是靠细腻的线条、淡雅的色彩和丰富的寓意取胜,而这些让从小就生长在江南、温文尔雅的乔兰蓉产生共鸣。上大学时进年画社,同学们笑话她是被钟馗施法蒙蔽了双眼,最终一定会迷途知返。但是,2004年大学毕业后,乔兰蓉却把制作年画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让同学们大跌眼镜。有同学把画年画比做饮酒,年画虽好,不要贪杯,更不能长醉不醒。
“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醉酒’的话,那我愿长醉不醒。”毕业后,乔兰蓉成为一名新画工。每个月拿364元的工资,交500元的房租,这是骨感的现实,但是只要拿起画笔,手握拳刀,她就开始“画壁”,开始构建自己的世界。
采访时,乔兰蓉正在为一副名为《麻姑献寿》的版画套色:仕女的脸和嘴唇是朱红,乔兰蓉就专门用一块套板刻出脸和唇,然后把套色板固定在桌子上,用刷子在套色板上刷上朱红色的水墨。然后用配套的塑料薄膜盖在套板之上,让涂过朱红的脸和唇露出来,再把上好底色的画稿贴上去,当朱红色的水墨浸透宣纸后,美女的脸上就抹上了“胭脂”,唇上就打上了“唇膏”。仕女的衣裳是黄色,那就刻出一块衣裳形状的套板;美女背后的鲜花娇艳欲滴,那就替鲜花刻一个套板,然后在这套板上涂上红色……
“桃花坞年画制作过程的确很繁琐,但是如果把做年画看成在给自己化妆就很简单了,江南仕女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贴花黄时间太长,这桃花坞年画之所以精致、典雅,只因为历史上每一个画匠、刻工都把它当成自己的新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新娘比别人的漂亮不是吗?”乔兰蓉边说边给年画套色,那专注的眼神就如同在给自己缝嫁衣。
何日桃花换酒钱
如今,就算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集全国之力,也未收集到几块老版。一次,王祖德坐船陪一位日本历史学家游苏州,船到万年桥时,历史学家指着桥手舞足蹈:“万年桥,这就是万年桥,我终于见到了万年桥!’原来桃花坞年画中有一张名为《姑苏万年桥》的作品,被当成日本的国宝收藏在如今日本的博物馆中!自己做了一辈子年画,但桃花坞最有价值的年画作品却藏身国外,这极大地刺激了王祖德,于是王祖德开始了桃花坞年画老版的复制工作。
王祖德去日本拍下老版的画面,据此复原。《姑苏阊门***》、《三百六十行》、《麻姑献寿》、《一团和气》等一大批作品,经孙一波、乔兰蓉、杜洋等80后之手被复制出来。
虽然老画版不在中国,但有了这些新画版,后人研究桃花坞年画就有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在复制的过程中熟练桃花坞年画的技艺,这样桃花坞年画才能不断传承下去。
王祖德50年如一日沉醉在桃花坞年画中,是最老牌的“桃花仙人”,而他用复制老版年画培养新人的经历,是“桃花仙人种桃树”的过程。桃花坞年画,从王祖德年轻时刻版画被批斗,到乔兰蓉毕业时一个月拿364元工资交500元房租,再到如今被贴上苏州的文化标签面向社会招收兴趣班,报名者络绎不绝——桃花坞年画已经开始了艰难的复兴。
在画稿的间歇,王祖德不断奔赴苏州各大院校开讲座,在大学生中开辟根据地,期望能招到像孙一波、乔兰蓉一样的新人;放下拳刀时,孙一波会留守在朴园,这儿有面向社会招收的桃花坞年画兴趣班,每个周末,他会带多则一二十,少则两三个徒弟;在套印结束后,乔兰蓉会带着自己的年画作品走进小学、甚至幼儿园,给他们看《钟馗镇宅》、《姑苏阊门***》,《渔家乐》之类的年画作品,期望能用年画或夸张、或细腻的线条;或鲜艳、或淡雅的色彩;或恢弘、或温柔的场景在他们的心灵中种下桃花坞年画之种。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虽然“摘桃花换酒钱”只是唐伯虎的自嘲,但是对于桃花坞版画人,用“摘桃花换酒钱”不是目的,但只有“桃花”能换来“酒钱”,桃花仙人种桃树才有底气,桃花坞里桃花庵才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门上的风景——桃花坞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