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人拥有一颗团结的心。从古到今就有这种传统,他们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以集体利益为重,尽量避免摩擦。于是,不知不觉间,这种集团意识渐渐成为日本人一种显著的国民性。为了很好的理解日本的这种国民性,本论文将分析日本集团主义意识的形成、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深刻影响。究其集团意识的形成,自然要素、历史背景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从集团第一的思想、内外区别的原则和排外的倾向这三个方面来说明集团意识的特征。
集团意识属于一种思想理念,结合集团行为会产生很强的力量。所以这种集团意识很有参考价值。一方面,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应该有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团结心和努力奋斗的精神,并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这种集团意识对后代的排斥主义倾向有很大的煽动作用。对此,大部分日本人认识还很不充分。
关键词:集团意识;团结;排斥;集体行为
导言
日本人从古至今就有一种以集体利益为重,尽量避免摩擦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渐渐地演变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即集团意识。日本人有着很强烈的集团归属感。日本谚语中的「出るは打たれる(***打出头鸟)等谚语就能够表明日本人的处世之道。可以说日本人就像蜜蜂一样,或许每个个体并不十分优秀,但是一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就会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避免摩擦的产生,以形成巨大的力量。经过这样长此以往的影响,集团意识就渐渐地被日本人所接受,成为日本显著的国民性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国民性,本文将简单的对日本集团意识的形成、特征、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加以分析。
1.集团意识的形成
集团意识的形成是多种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
1.1自然因素
从自然条件来看,日本在数万年前曾经是与亚欧大陆相连接的东部地带,与大陆紧紧相连。但在约一万两千年前,由于地壳的变动,这块土地与大陆分离,渐渐地形成了如今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以及数百小岛组成的日本列岛。日本列岛被太平洋和日本海所环绕,面积狭窄,岛内多山地,除较大的关东平原外,就只有一些沿海的狭小平原及被山地分割的盆地和山谷。另外,日本列岛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岛内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
正是由于日本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狭小岛国上,除了适应大自然给予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外,无论如何都要与周围共同生活的人们相处好关系。与此同时,从人文角度来看,在生产力较低的时代,人们只有齐心合力、同甘共苦,才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维持自身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才使得日本人在千百年的实际生活体验中渐渐地形成了最初的集团意识。
1.2农耕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农耕文化开始于弥生时代。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日本至今仍然保留着在农忙时节大家相互帮助劳作的习俗。它与狩猎文化有少许相似,这种集团作业模式拥有共同的秩序,并且成员间的关系紧密、互相依存。农耕文化采取「家父制,除生产、生活外,还包含了祭祀等活动。正因如此,集团意识的雏形就在农耕时代,以村落为单位的共同体中产生了。
1.3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文化对日本影响甚深。其中儒家文化中的“人和”思想对日本集团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539年,圣德太子结束了贵族间的权力纷争、统一国家、并制定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律法―《17条宪法》。之后,历代君王都对其加以贯彻、执行。它在古代的日本不仅仅是一种***治制度,更是日本各种文化的基准。渐渐地集团意识变成了日本的一种核心文化。
2.集团意识的特征
2.1集团本位思想
日本人常常将自己的工作单位称之为“我家”,将对方的工作单位称为“您家”等。在向对方介绍自己时,不是说“我是XX”,而是称“我是XX公司的XX”。正是由于受根深蒂固的集团意识的潜在影响,日本人极为重视在集团中的排序。
在日本,一般公司在对员工提出要求的同时,会对他们的生活方面给予帮助,这样使员工能够一心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这是源于日本传统的“家”的概念。但这个“家”并非指单纯的血缘关系,而是一种以组织经营为基础建立的社会集团。这种集团中的人际关系就是血缘关系的延伸。这种“家”的观念,在近现代的企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 终身雇佣制:职工如果一直尽忠于公司,那么公司就会为职工提供住宅等福利,并按照学历、工作年份及贡献来支付薪酬;② 集团的本位制度:即公司是大家的公司。雇主与职工并非雇佣关系,而是统一的整体。每个员工的前途和幸福都是依托于公司,这样员工工作就有了动力。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最重要的是实现公司的繁荣,每位员工都不是为了个人工作,而是为了公司共同努力。
2.2内外有别的原则
日本人对“内”与“外”有着很清晰的划分。在日语中“内”泛指“家”,也可指代包括自身在内的同一集团内部的每一个人,包括上、下级。在集团内部,大家很注重“和”的精神,并且拥有很强烈的依赖心理,这也使得在集团内部大家的行动与认识高度一致。
另一方面,“外”也就是指集团以外的人。在日本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会疏远“外部”的人。因此,人们的处事准则通常是保持距离、相互让步、避免摩擦,谋求与他人长久的和睦共处。
2.3排外的倾向
强烈的内与外的观念使得集团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与排他性。日本人在对集团内部忠诚的同时,也对外部充满了排斥。通常日本人会把自身的利益融入到所在的集体中。那么当与外部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必然会联手内部,共同抵御外部。也就是说,日本人通常都以团体行为作为自身行为的基准,这虽然可以团结集团内部,但另一种极端行为就会做出危害他人与社会的极端行为,近代日本向外扩张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3.集团意识的影响
3.1有利影响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集团本位思想,日本人在集团中能够凝聚力量、协调一致的努力,并成为日本民族的活力之源。在国家危难之时,全体国民会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二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够通过民主改革,很快的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也正是由于集团意识下产生的凝聚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集团意识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不利影响
相反的,集团意识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使中国、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人民都陷入灾难之中。毫无疑问,这场侵略战争的元凶是日本天皇和少数***国主义者。但是为什么***国主义扩张的思想能够得以迅速膨胀呢?这正是由于集团意识的另一个侧面――由强烈排外意识而形成的扭曲、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
综上,我们可以从两个侧面了解了日本民族的集团意识。一方面是以“和”的思想为基础的集团意识观念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爆发力,它对民族的奋起、振兴国家经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这种集团意识所产生的强烈排外主义倾向,它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参考文献:
[1] 田子(1996) 『日本の地理と社会 凡人社
[2] 野 宏(1973) 『日本的-集主の功罪 日本新社
[3] 椎名重明(1985)『体主 京出版社
[4] 姜春枝 (2001) 『日本国概况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邱玲 范闽仙(2001) 『日本史回 东方出版中心
[6] 桂(2002) 『浅日本人的集意 内蒙古大学学社会科学版
[7] 松(2005) 『方人性格地 山东画出版社
[8] 李中林(2000) 『代日本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9] 周平 季林根 黄典文 文秀(1995)『日本情 东方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