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仅13年,但瓷艺超绝。康熙瓷豪迈大气但失于粗砺,乾隆瓷华丽锦簇但失于繁缛,雍正瓷精雅轻盈,是有清一代瓷业的顶峰。
雍正瓷的成功,除了明清陶瓷业工艺的积累外,和年希尧、唐英等景德镇官窑督陶官们的努力分不开,尤其是唐英“杜门谢交游,萃精会神,苦心戮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烧造的器物超越前朝是必然的。
明清皇帝对烧造都非常热心,清代尤甚。据清代养心殿造办处的资料记录,雍正帝多次将各种器具式样、釉色、花纹提出要求,年号款的字体和写法也应在钦定之例。
始自明初的年号款题写形式至宣德已臻完备,除器物底部这一基本形式外,在口沿、圈足内则、盖内等处随处可见。明中后期和清初基本沿袭了宣德传统,大部分器物将年号书写于器底,特殊器采用其它形式。
清顺治、康熙时,年号款的形式有一个形成过程,且康熙历时61年,早中晚多见区别。雍正年号款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且随着新创品种的出现,题款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雍正年号款的题写方法有釉彩和刻制两类。
釉彩类――有青花、珐琅彩、金彩等数种,“大清雍正年制”和“雍正年制”一般为青花题写,也用金彩等釉上彩。“雍正御制”大多为珐琅彩题写,有些以青花题写。雍正时尚未流行用釉上红彩题写的年号款。
刻制类――用于单色釉器物,一般用篆款,四字或六字,在胎体上刻制后烧制,外覆本色釉或紫金釉,也有些露胎。
年号款款字的书法特征是研究和鉴定中须重视的重要问题。在封建体制下,官窑器烧制的严格规定,使年号款的字体具有不可随意性,且因分工日细而造成的年号款书写的专人化,为我们理清年号款的书写特征提供了可能。
年号款自明初以来,使用楷、篆两种字体。明代年号款篆体仅永乐、宣德、弘治等朝使用,一直以楷体为主。从明代楷体年号看,书写字体从书法角度讲优劣不等,总体上有美术字化的趋势。清初顺治和康熙早期年号款款字书写稚嫩,至康熙后期开始渐精,雍正则更为精美。
雍正楷书年号款――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和“雍正御制”三种,其中“雍正御制”的一般为珐琅彩款。
“大清雍正年制”的一般题于碗、盘、瓶、罐等底部,书写形式有两种:早期的为六字三行,每行两字,外有双圈;中后期的为六字两行,每行两字,外有双圈或双方框。一些特殊造型的题款于器物的其他部位,如高足碗题于高圈的内侧,和明代高足碗的形式相似。
楷款笔画挺拔峻峭,结体方正均匀。早期的横细竖粗如宋体字,后期的横竖粗细大体一致,成为雍正楷书年号的独有风格。
青花楷书年号的笔画特征是:
清――三点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两轻点后挑笔,另一种为两斜点后挑笔。前者类似康熙写法,属早期风格。“青”上部“”的竖笔向***斜,有些几乎和月字的撇成一直线。月有“”和“”两种写法,后者在雍正前期较多。
雍――首点为短竖,向***斜,有的带弯势。
年――首笔撇弯曲,衣略去首点。
珐琅彩楷款为“雍正御u”或“雍正年u”四字。制下的衣字首画点和第三画撇一笔写成。衣的左勾和短撇分两笔写成但收笔处相接连成一线。
雍正篆书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和“雍正年制”两种。“大清雍正年制”的款有六字两行三字和六字三行每行两字两种,一般的无圈线边框。篆书款大多题于器物底部,也有特殊形式。如天蓝釉和青花釉里红茶托,六字篆款题于器足里圈;天蓝釉及仿汝釉小花盆,底部四字篆款除四字两行的通常形式外,还见在圆孔周围的上下右左的钱文式排列。雍正窑的天蓝釉和青花的四连筒瓶,四个篆字分写于四个瓶底。
篆体年号从书写字体看并无继承传统,康熙朝的篆体年号只见数例,且书写字体粗放。雍正篆体年号非常规模、均称,为清乾隆乃至中期的篆体年号树立了样本。
篆款笔画平直结体方整、带有缪篆(汉印文字)风格。偶见方圆并济的篆款。“雍正年u”四字和“大清雍正年u”六字的都有。六字组成方形或长方形,方形的字体较为成熟。雍右半“”和“”中间竖笔不连,仿款则大多一笔写成,“u”下衣字概为“”状,乾隆早期篆款也见这种写法。
雍正年号的民窑仿款为雍正本朝和清末民初初两个阶段所制。
雍正民窑仿款以青花书写居多,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两种。楷篆均有,以楷为主。雍正民窑楷款书写随意,和明末清初的民窑款一脉相承,笔划跳宕起伏,无官窑款的拘泥之感,但明显草率。雍正民窑篆款则篆法不规范,线条略见粗细变化,无官窑篆款的严整之感。
清末民初仿清三代作品颇多。仿雍正瓷上的年号款形式多样,“大清雍正年制”和“雍正年制”都有楷篆并存。这时的楷体仿款书写带有清末年号款的书写风格,用笔凝重,以六字三行居多。“雍正年制”除青花外出现外粗内细双放框的楷体珐琅彩(料彩)款,应视为二十世纪初仿品的标志性特征。仿雍正篆体年号大多笔划粗细不匀,篆法有异。
清三代时,官民窑中有不少题画明宣德、成化等年号款,题写仿明年号款的器物有些是刻意模仿造型、工艺、纹饰,有些则随意题写,慕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