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称为“现象”的,都有其特性。这特性,相对于自己来说,是种持续性的变化;相对于同类来说,是种鲜明的个性。人民日报的评论,是可以称为“现象”的。
人民日报的评论很丰富,常态出现的包括人民日报评论部系列评论、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今日谈、来论、谈治论理、议言广场等。人民日报评论现象,以今年以来为例,大致有三:
一是快说。对很多热点问题,及时发声,不缺席。
如针对深圳市围绕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出“严禁农民工通过群体性上访等非正常方式和手段讨薪”等一系列维稳部署,推出评论《开放包容不应只在大运会赛场》,指出“无论管理初衷多么合情合理,也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更不能有悖依法行***的程序正义”。
如针对故宫发生的失窃等事件,推出评论《有憾于故宫的接连“失守”》,指出故宫一是失守、二是失“语”、三是失“明”,着实让国人不踏实、不放心。
再如,针对审计署对17户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发现的乱花钱、乱发钱问题,推出评论《审计之后尚须打造“阳光企业”》,指出“仅有审计与监督还不够,只有追责了问责了担责了,让乱花钱的人自己‘埋单’,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乱花钱现象卷土重来。如果违规者不能因此付出必须的代价,类似问题恐怕不会绝迹”。
二是敢说。不回避敏感问题,一针见血。
如针对矿难瞒报现象,推出评论《官商合谋不治,矿难瞒报难止》,指出“‘猫鼠一窝’的后果极其严重……只有决不姑息瞒报,严惩官商合谋,才能有效杜绝矿难的不断‘复制’”。
如针对一些地方推行食品安全“一把手”负责制,推出评论《食品安全“一把手”如何负责》,指出“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其实并非制度缺失,而是因为制度被架空、被消解。这也意味着,让领导干部的‘帽子’与百姓餐桌挂钩,通过***绩考核保障食品安全能否实现初衷,同样面临不小的考验”。
再如针对一些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旧习,推出评论《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权”》,指出在有些领导干部眼里,“法律只不过是治理百姓的工具,而自己权力在手、‘真理’在握,依长官意志执***天经地义”;“依法治国当自依法治‘权’始”……只有对领导干部的违法滥权行为真惩处、真治理,让他们权衡得失,放弃侥幸心理,才能杜绝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权扰法。”
三是会说。会说,当然包括快说、敢说的意思,但更在于讲道理、不八股,说人话、不官僚。
比较而言,很多评论尤其是***报评论,尽管也是楷体字,但从谋篇布局到字里行间,文件味太浓,有些几乎是领导讲话或文件的压缩版,无评无论――找不出评论员自己的话。今年1月6日到5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部推出4个系列评论――《为什么必须强调“群众工作”》、《如何提振***府公信力》、《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关注社会心态》,18篇,基本每周1篇。这些评论,篇篇精彩,可谓“会说”的典型――有棱角有锋芒,又辩证理性,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严肃又活泼,刚柔相济,“品”而不厌。评论写到可以“品”,是上品。列些篇名吧:
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
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心态培育”,执***者的一道考题;
让“利益杠杆”撬解社会矛盾;
维护群众利益才有公信;
扫除面对群众诉求的“对手思维”;
警惕个人利益“野蛮生长”;
别让干群关系出现“民意赤字”。
……
人民网观点频道有篇《人民日报评论部致读者》,说要“始终保持人民日报评论的锐气、朝气”;对《人民论坛》栏目的介绍,有句“为人民而论才有生命力”。由此而言,人民日报评论现象的本质,就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说话,为人民而论。评论的矛头该指向哪里?人民也有缺点,也会犯错误,但掌握公权力的部门和官员的缺点、错误,危害更大。倘若遇事就居高临下要求人民“必须”怎样,就是避重就轻,就犯了立场错误――你说一句,人民有十句反驳你,人民不买账。
立场对了,才立得住。笔锋再不济,也是有力的。只可惜,目前的很多评论尤其是***报评论,还没有解决立场问题,甚至不觉其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