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绿色生活方式是指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应尽的环境责任,按照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廖晓义把绿色生活方式概括为5个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绿色生活方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世界范围内都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原因很简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人类的消费需求急剧膨胀,过度的消费加剧了高消耗生产,加速了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毁坏了生态资源环境;与此同时,人们又不顾及生态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对消费所带来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产生了大量的消费垃圾,污染了生态环境。空气污染、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人类要继续发展、更好的生存,必须建立新型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生活模式,绿色生活方式则是针对环境生态恶化的现状而提出的生活模式的价值目标。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义
提升全民生态素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提出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五位一体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社会整体文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央***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勾画出“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好生态蓝***。而实现这一蓝***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即倡导和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在服饰、饮食、日用品、建筑、交通、行为等多方面抵制旧有生活陋习和奢侈消费,从全新角度把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引向正确的方向,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增强人们生态意识,促使人们养成尊重自然的习惯,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积极性,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国民身心健康。中国是一个注重“面子”的国家,讲排场、要面子等铺张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伴随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些特别的消费方式,如“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炫富消费”、“攀比消费”等。这些不良消费方式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增加了碳排放、污染了环境。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社会成员没有注意到在日常消费过程中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带来的隐患。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社会成员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处,避免发生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消费行为和活动。绿色生活方式不是要人们放弃生活的享受,刻意节俭,抑制消费,而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融入一体,消费无污染、质量好的产品,讲究经济实惠购买少用能源、少用包装、加工简单的产品,有限消费不浪费。消费品质的高低不是看是否排场,而是要看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环境优美。注重消费品的简朴、实用,杜绝铺张浪费;废品和垃圾分类回收和循环使用;尽可能食用绿色安全食品、穿着舒适环保服装;居住不要过度装修,出行短距离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如此等等。无疑既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生态修复,是一种人与自然双赢的生活模式。
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进入经济新常态,面对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紧迫形势,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型势在必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有着举足轻重之作用。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社会成员少甚至不使用污染环境、破坏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倒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绿色生活方式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一类产品)、低碳产品(指具备节能,减排作用的产品)和低碳公共服务,如增加公共交通设施、提高无铅汽油等级、提供更多的节水节能生活用品等等,绿色产品能直接促使人们转变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公众以购买绿色产品为时尚,促进企业向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进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向绿色可持续经济转型。
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你会因关心地球,关怀未来而受到尊敬。挥霍,不再是体面与荣耀,而是自私和冷漠,因为你为了自己的享受不惜毁掉后人的生存根基。”绿色生活方式要求大众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费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系统所能为人类提供的消费品和其所承受的消费垃圾的处理能力。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注重生态效益,多使用玻璃、纸、铝等再生原料的产品。保护生态,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丰富的自然资源。
发达国家的绿色生活方式
环保意识融入日常生产和生活。日本东京每百人拥有车辆数远大于内地城市,但普通居民平时上下班都以公共交通为主,既低碳环保又减少拥堵,而中国内地城市由于各种原因,买小汽车专门用于上下班,包括中国民众所使用的‘高碳’生产与生活方式,导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在欧洲,很多人为了减少因驾车带来的空气污染而愿意骑自行车上班,这样的人被视为环保卫士而受到尊敬。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有三分之一的上班族是骑车的,其中不乏高官、富豪、名流等,就连首相也是自行车爱好者。在德国,很多家庭喜欢和近邻用同一辆轿车外出,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美国报纸经常动员人们去超级市场购物时,尽量多买一些必需品,减少去超市的次数,以便节省汽油,同时减少空气污染。颇有影响的美国自行车协会一直呼吁***府在建公路时修自行车道。据有关资料统计,有82%的德国人和62%的荷兰人到超市购物时预先考虑环境保护问题,66%的英国人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绿色产品,80%以上的欧美国家消费者把环保购物放在首位,愿意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由此可见,环保意识已经融入欧美人的生产与生活,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意识,乃至成为一种现代性的风尚习惯。这种人人环保、绿色生活的背后是一种国家意志,是多年的环保活动和环保教育的结果。
***府全力推动环保活动。“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资源、爱护家园。”在法国不论在街头随手接过的宣传册中,或者电视节目中,时常能看到***府发出的珍惜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的各种倡议以及组织的各种大型群众活动。2007年,巴黎市就推出了“自行车自由行”自助租赁服务,租用者可免费使用头30分钟,以吸引和鼓励大家少开私车、多用公交工具,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由于良好的宣传和设计精细的管理方法,“自行车自由行”实施之初就颇受欢迎,目前用户已超过13万,并扩展到其他城市。同年法国***府发起全国“减少垃圾”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展览宣传活动,号召公众选择简易包装的产品;允许使用个人小推车进超市购物,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提倡两面使用打印纸或尽量减少纸文件。***府资助进行了两次全国大城市象征性“熄灯5分钟”活动,从总统府到普通家庭一起向浪费能源的行为宣战。在各项活动中,法国***府不仅是环保***策的决策者、制定者,也是服务者和示范者***府的全力推动帮助和引导公众树立了正确的环保理念、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加拿大***府一直把提高能源效率作为重要***策目标,从2000年***府就设立“节能之星市场改造奖”,“节能之星”活动旨在帮助消费者节省能源、节约开支,同时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府感谢获得节能之星奖的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帮助加拿大人不仅少花了钱,而且提高了生活质量。加拿大的“节能之星”活动已连续举行了十多年,为实现预定目标,加拿大***府已前后投入数十亿加元鼎力支持。鼓励绿色生活方式,***府给予相应补贴。日本家庭使用太阳能发电装置可申请一笔补助金,电力公司还会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家庭多余电力,不仅节约了能源,更给家庭创收。推行太阳能家庭发电计划,参与人数超出预期。
全面开展国民环保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环保教育体系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首先,国民环保教育成为***府的主要责任。如美国联邦***府教育署下设环境教育司,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国家环境教育与培训基金会,英、法、澳等国也有类似的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培训教师、开发教材、提供环境教育情报资料等方式推动环境教育的发展。其次,利用正规国民教育体系中完备的师资体系与课程体系强化下一代的环保教育。日本把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作为理科教育的总目标,其环境教育常常渗透到各科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中。发达国家普遍开设垃圾课,教授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再次,注重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其环境教育的两个突出特点是广泛性和跨学科性,各国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之中,并结合社区发展建设进行全民的环保生活方式教育。
严格立法保障环境安全。有效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1960年,法国出台了第一部有关建立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法规,首次提出了爱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环境和平相处的发展理念。此后,一系列与工业、经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从水资源保护,垃圾分类处理,污染性气体排放及空气质量监督到环境噪音管理,规范产品包装生产和使用,电子废料回收,以及建筑节能,风力、核能等新能源开发等领域都以立法来保障和激励环保行动。2005年2月28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环境法规的集大成者――《环境》,该将环境利益上升到国家根本利益的高度,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了宪法性解释和说明,明确规定:公民享受健康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神圣不可侵犯。法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宪法保护公民环境权的国家。俄罗斯2002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在立法技巧上更为成熟,强调了该法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基础地位,立法内容范围广,具体而详尽。在环保法律框架下,***府加强职能部门分工与合作,提高对环保工作的统筹管理、引导和监督。
大力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强化环保宣传教育,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理念认同。在不少普通民众意识里,“绿色生活方式”似乎还是一个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概念。某网站发起的“您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多少”的调查显示:1036名接受调查者中,仅有22.9%的人表示知道“低碳”生活方式,有51.1%和26.1%的人分别选择知道一点和不知道。在“您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是否容易坚持执行”选项中,有75%的人表示有点难度,仅有10.3%的人认为容易。尽管这种网络调查的具体数据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绿色生活”在中国居民中普及并成为一种主流生活方式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因此***府要致力于向社会大众传播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培育民众的生态意识、低碳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让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绿色生活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之中,以提高广大人民维护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与责任感,建立起个人生活要对环境负责任的观念。
开展各类环保活动,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府应加强媒体、社区以及环境专家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和专业团体的作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地开展环保活动。通过一些大型公民活动、系列科普活动以及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创建活动等来普及环保知识、介绍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让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学校、家庭、企业、社区,成为大众的主流选择,形成绿色生活新格局。如南京20多万小学生和市民填写了由“绿色之友”发放的环保承诺卡,把绿色生活的理念带进了千家万户。江苏开展的绿色学校、美丽乡村、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等等,从学校到社区、从城市到农村,全方位开展生态环保活动,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关注细节、从我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绿色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绿色生活是一场静悄悄的变革,牵涉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变革。人们都盼望自己能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仅仅依靠国家治理是不够的,我们在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履行社会成员应尽的环境责任。“仅仅是让环保的理念成为一种价值观还不够,必须让环保的方式、方法成为一种常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任何层面和领域的生活方式总是通过个人的具体活动形式、状态和行为特点加以表现的,能否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取决于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面对恶化的环境,大家要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绿色生活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将生态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对每个公民而言,主要在日常生活中应主动选择使用绿色产品,在衣着的选择和穿用上,在一日三餐的制作和食用中,在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在消费环节的习惯上,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都要体现出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和行为。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节约一杯水,使用再生材料产品,支持垃圾分类和可再利用资源回收,绿色出行,餐后打包剩余食物,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拒绝过分包装,等等。13亿同胞每个人节约一滴水、一度电都是巨大的资源节约。只有力戒奢侈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才能树立人人、事事、时时崇尚自然的社会新风尚。
增加绿色产品、低碳产品供给,满足绿色生活方式需求。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是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前提条件之一。目前我国由于管理机制上的不完善,许多产品至今没有统一的绿色检验标准、认证机制,导致市场上绿色产品真假难辨,使一些消费者失去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心。中国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比较低,绿色产品的品种也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消费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策导向,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建设绿色产品基地,运用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努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丰富实惠的绿色产品。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监测、监督和管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消费需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建立绿色产品营销体系,方便消费者购买。
加强环境制度建设,形成崇尚绿色生活方式的氛围。在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采取激励引导与惩戒兼顾的策略。对有利于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行为,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应予以肯定、鼓励和激励;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例如,在尼泊尔,旅游者在进入风景区以前,随身携带的、可丢弃的食品包装必须进行重量核定,如果旅游者背回来的垃圾没有这么多,会遭到罚款;每个游客只允许携带一支瓶装水或一个可以再次装水的瓶子,而在山上,瓶装水是不准许出售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环境保护法》的框架下,各行各业、社区街道等应建立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从细从严,促进全社会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热爱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更多的人更广泛地参与到生活方式绿色化进程中。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全方位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