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晓馨(1985-),女,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营口市人,文艺学硕士,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摘 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穿越时空
一、源起和发展
(一)意识流文学主要表现在意识流小说中,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直觉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意识流小说是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流行也英、美、法、等国的一种小说。它没有史诗般广阔的背景和场面,也没有戏剧性的情节,作者的意***是在小说中显示人物的全部意识活动。以英国为中心。这一文学流派视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前驱,而以亨利詹姆斯作为奠基人。
(二)理论基础
1、意识流是心理学术语,最初见于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期刊于1884年1月号上的论文《论内省意识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认为“意识,在它自己看,并不像切成碎片的。想“锁链”,或是“贯串”这些名词,在意识才现的当儿,并不能够形容的适当。因为意识并不是衔接的东西。它是流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的第九章中加以详尽的阐发。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关于詹姆斯的意识流概念,有四点对我们来说需要特别指出。第一,意识流中的“流”所表示的是思维的不间断性,而不是指朦胧、没有逻辑、无自觉控制等仅属于某类意识活动的特征。第二,意识流中的“意识”指的不是一种思维形式或一个意识层次,而是每个人的全部意识活动。第三,意识流中的“意识”不包括所谓无意识。在詹姆斯看来,无意识本身就是一个不能成立的概念。第四,意识流中的“意识”不一定是依赖语言的,而完全可以是***于语言而借助于形象的。
2、柏格森的“心理时间”概念,对意识流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心理时间是柏格森的直觉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直觉针对空间时间提的。所谓空间时间,简单一点说就是人们常识中、依各时刻依次延伸的客观时间。柏格森认为,越是进入人的意识的深处,空间时间的概念就越不经用,只有用心理时间才能说明心理现象。柏格森还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根本打破了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顺序,而实现了时间的重新组合,此时此地的经验和彼时彼地的经验,总是融合在一起的。所谓“心理时间”就是用直觉去体验或以内省的方式感悟到的自我内在生命的流动。它与物理时间或“测量时间”不同的是,“测量时间”是线性流动的,是无法返回到过去的,它只能流向将来;而“心理时间”既能预示未来,它更能包容过去,是绵延不绝的;更为不同的是,在“心理时间”中,各种状态是不断渗透和不断展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渗透,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物理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心理时间”是不断变化的,它只能存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只能用非理性的直觉才能体会到它的存在。
3、对意识流小说产生更深远影响的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非常强调下意识,即潜意识。他认为,人这种理性动物,在向人类文明进化的漫长过程中,总是压抑着和社会道德规范相冲突的本能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并未因此消失,而是潜入了下意识,常常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重新控制人的行为。他揭开了人的灵魂的“地狱”,否定了传统心理学关于人、人的本质、人的意识活动的相当简单化的观点,从而完全改变了西方文化对人自身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认识。
二、意识流小说的发展:
19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出生的英国作家,威廉・詹姆斯之弟亨利・詹姆斯已经对传统小说提出了指责。指出:人们把小说变成了一种不自然的、人为的形式,把小说的任务归结为改变和重新安排人们周围的事物,把活的生活转化为因袭的、传统的模式,这种情况在英国小说别明显。因为在英国小说中“在人们所知道的与他们肯承认他们知道的东西之间,在他们看到的和他们谈论的东西之间,在他们感觉到是生活的一部分于他们允许进入文学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一种传统的差别。”他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在小说提供我们的东西中越看到没有重新安排的生活,我们就越感到我们接触着真实:我们越看到其中有重新安排,我们就越感到在受骗上当,因为看到到的是一种代用品、一种折衷物和程式。”“一部小说按它最广泛的定义是一个人的、直接的对生活的印象”他还提倡“角度论”,认为小说技巧的关键是要从人物的角度去展开对特定环境中人和事的心理描写。
在当时的英国,由上世纪延续下来的现实主义潮流,仍有较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阿诺德・班奈特和约翰・高尔斯华绥。他们并非墨守成规的作家,威尔斯就提到过狄更斯小说在艺术上的、他认为的局限,认为在自己的时代“进一步发展长篇小说的灵活与自由的形式的一切前提条件已具备”。
在创作实践中,一些作家早就在探索更贴近人的内心真实的方法。给现代西方小说奠定了基础的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已经运用了后来被称之为写意识流的手法。爱伦・坡、赫尔曼・麦尔维尔、亨利・詹姆斯,乃至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劳伦斯・斯泰恩都使用过类似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