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邙山东汉帝陵归属,历年来的各位前辈都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大汉冢说、刘家井大冢说、“刘秀坟”说、盘龙冢说等。参考前人的成果和研究方法,本文倾向于邙山大汉冢为原陵的说法。文献的记载和当代考古实践也都否定了“刘秀坟”为原陵这一较为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而较为支持邙山大汉冢为原陵。最后,对于进一步探索光武帝原陵位置需要做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东汉;光武帝;原陵;邙山墓葬群;刘秀坟
刘秀,即东汉***皇帝光武帝,公元25年称帝,并建都洛阳。公元57年光武帝逝世,谥世祖,葬原陵,位于当时都城洛阳的西北方。史书关于其埋葬的具置所言较为模糊,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原陵的准确位置更加难以辨认,加之后代保护不力,近现代考古工作的滞后,使得原陵的位置一直难以确定下来。随着东汉帝陵考古工作的开展,关于原陵位置的探讨悄然升温。
一、有关光武帝原陵位置的几种观点
(一)大汉冢说
位于孟津送庄乡三十里铺村西南。该冢靠近连霍高速,筑路时为取土方便,使用了墓冢封土,使得墓冢直径明显缩减,但其规模在邙山的东汉墓冢中,仍屈指可数。1981年,宫大中先生在《邙山北魏墓志初探》一文,依据北魏宋灵妃墓志铭文的记载,以大汉冢为光武帝之原陵①。
(二)刘家井大冢说
位于孟津送庄乡刘家井村。1982年,陈长安先生在对邙山作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东汉北兆域五陵均位于邙山上,并结合《东观汉记》《三国志・魏书》《水经注》等历史地理文献,认定刘家井大冢即为光武帝原陵。同时指出护庄村西南大冢为灵帝文陵,三十里铺大汉冢为安帝恭陵,平乐村二汉冢为顺帝宪陵,三汉冢为冲帝怀陵②。
(三)刘秀坟说
位于孟津白合镇铁谢村,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以来就被认为是刘秀所葬之陵园,宋太祖赵匡胤还还曾下诏于陵前建光武帝庙并立《大宋新修后汉光武皇帝祠碑》,至今犹存,这也是现在人们较普遍的认为刘秀坟就是光武帝原陵的主要证据。
1982年复旦大学杨宽教授组织教学实习,与刘根良及两位日本留学生太田有子、高木智见先后到西安、洛阳、巩义调查历代帝王陵墓,他们认为《帝王世纪》中关于光武原陵东南距洛阳故城十五里的记载,应为二十五里之误,仍以孟津铁谢村“刘秀坟”为光武原陵③。1983年,太田有子在发表文章《东汉光武帝原陵位置探讨》,驳斥陈长安先生关于原陵位置的观点,坚持认定“刘秀坟”即为原陵④。
陈长安先生考证“刘秀坟”实际上为北魏时期所筑之方泽坛,韩国河教授在近年的考察和研究中,对这种说法也表示赞同。
(四)盘龙冢说
1982年,黄明兰先生发表《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原陵浅谈》和《洛阳历代皇陵》两篇文章,据《太平广记》和北魏宋灵妃墓志、隋王成墓志,认为洛阳老城北部的盘龙冢为光武原陵。但是,太平广记的著成年代与东汉时期年代相隔久远,谬误的可能性较大,而两方墓志也被指为伪志,所以这认同这一说法的人很少。
二、邙山大汉冢为原陵位置考
(一)文献中关于光武帝原陵位置的记载
中国古代帝陵通常位于都城附近,即所谓“陵随都转”。以洛阳为都城的历代帝王,多以邙山作为其埋骨之所。东汉也不例外,大多皇帝均葬于此。
《后汉书》中记载:“原陵方三百二十丈,高六丈,在临平亭东南去洛阳十五里。”《帝王世纪》中说:原陵“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东观汉记》(吴树平校注版)与《后汉书》中的记载大致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文献较为明确的指出了陵址的位置应在“临平亭”附近,且能看到“河水洋洋,舟船泛泛”的景象。
可见,临平亭的位置是解决原陵位置的一个关键所在。据《水经注》《汉书・地理志》《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二州志》等文献记载,临平亭不仅可以看到“河水洋洋,舟船泛泛”的景象,还能向西望见平阴城,其所处位置海拔应该较高,而当地海拔最高的位置就在邙山。故临平亭当在邙山之上,那么原陵自然也应该在距临平亭不远的邙山原。
还有一个佐证,在时代相距当时很近的西晋文人张载所作的诗赋中有“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恭文遥相望,原陵郁”的诗句,明确指出邙山五陵中有恭陵、文陵以及原陵。这是当时文人张载登上邙山,触景生情之作,其所见之景应真实可信。因此,原陵位于邙山原上应该可以得到确定。
(二)近年考古勘探表明原陵位置在邙山
近代考古学关于东汉帝陵的探索工作与其他时代的帝陵的研究相比显得非常薄弱。因此,东汉帝陵有关研究缺乏新的材料支撑。近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以及洛阳市文物工作二队关于东汉帝陵考古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工作,以踏查为主要方式,结合重点区域的钻探和试掘,获得了一些新的材料,对东汉陵冢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02年7月对洛阳地区东汉陵区内的28座可能与帝陵有关的墓冢进行了田野调查。这次考察主要对各墓冢的高度和大小进行了实测,并把数据与文献中记载的尺寸做了比照,还对墓冢的地势地望进行了考察。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各陵的归属,但依据考察和实测的数据,结合历史地理学,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对于二汉冢和三汉冢的归属较为肯定,分别为顺帝献陵和冲帝怀陵。大汉冢推测为安帝恭陵,但陵冢的规模则与记载相差较多,现存封土要远大于文献记载的尺寸。刘家井大冢在尺寸上与文献中记载的原陵的比较接近,被推测为光武帝之原陵。同时提出了刘秀坟不是光武帝原陵的五个理由,除却与历史文献不相符的原因,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铁谢村的海拔较低,其自然环境条件与帝王择陵的条件不符。“刘秀坟”很有可能是北魏时期所筑之“方泽坛”⑤。
洛阳市文物工作二队2003年10月正式启动的“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这次对邙山墓冢的调查更为系统全面,对各个时期的大小墓冢都作了进行了踏查和测量。从而获得了邙山古墓群的基础资料,初步掌握了各时期陵墓群的分布规律,同时,对邙山古墓群的保护状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⑥这次普查工作中,在大汉冢的封土附近采集到了刻有“汉室中兴”字样的汉代碑文,这应该是后人对光武帝刘秀或者其所处时代的评论,而且能够于陵前刻碑者,其身份等级应该也是相当显赫,那么应该是比较真实可信的,由此也可以推论大汉冢即为光武帝之原陵。
当然,以上所作的推测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更为真实可靠,能够令所有人信服的材料出现来证明。相信随着工作的深入和广泛开展,关于原陵的位置问题以及其他东汉考古的相关问题,都将得到一个证据充分,令人信服的结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邙山陵墓群的文物普查,文物,2007年第10期
[2]韩国河:东汉陵墓踏查记,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3期。
[3]严辉:邙山东汉帝陵地望的探索之路,中国文物报,2006年11月3日第007版。
[4]韩国河:东汉帝陵有关问题的探讨,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
[5]严辉,慕鹏:“陂池”――东汉帝陵封土的新形制,中国文物报,2006年10月20日第007版。
[6]蔡运章:东汉帝陵封土考辨,中国文物报,2007年10月19日第007版。
[7]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刘炜:东汉帝王陵寝制度,文博,1986年第9期。
[9]赵振华,王竹林:“张禹”碑与洛阳东汉皇陵,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4月。
注解:
①宫大中:邙山北魏墓志初探,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河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
②陈长安:洛阳邙山东汉陵初探,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
③杨宽,刘根良,太田有子,高木智见:秦汉陵墓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6期。
④太田有子:东汉光武帝原陵位置探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⑤韩国河:东汉陵墓踏查记,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3期。
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邙山陵墓群的文物普查,文物,2007年第10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东汉光武帝原陵位置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