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一扇窗子被关上,一定有另一扇窗子为你打开。只要坚持仰望,世界仍然充满阳光。这是李如的人生感悟,平实、简单却足以让人动容。3岁就被无情病魔夺去健康双腿的她,从不怨天尤人,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本科自学课程――她一步步走了过来,每一步都要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但她却对艰辛轻描淡写,仿佛自己的人生真是被常人无法看到的另一扇窗子的阳光笼罩着。
三岁那年的红舞鞋
出生于1958年的李如,3岁时就已经是个能歌善舞的小精灵了,更是父母疼不够的小宝贝。六一儿童节是小李如最期待也最担心的日子――期待在那天她可以上台跳舞;担心的是,清贫的家境无法为自己提供一双小朋友都有的红舞鞋。不过,细心的妈妈费尽周折居然借到了一双红舞鞋,玲珑可爱的红色使李如小小的心灵溢满喜悦。然而,那双红舞鞋居然成了李如对舞蹈最后的记忆。
令她没想到的是,3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她最后一次登台。7月的一场大病,高烧不退,医生诊断为病毒性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她甚至都不能坐起来。父母抱着她跑遍了沈城各大医院,但最终没能治愈。从此,她只能靠拄拐一点点往前挪步。
如被雷电击中一般,震惊的父母完全不相信这个事实。“特别是妈妈”,李如说,“妈妈只要一听到有能治这种病的方法,就会不顾一切地带我去。中医的偏方西医的药,几乎是有病乱投医了。“李如回忆道,一次,妈妈背着她一大清早就跑到一个按摩师那里,按摩师却故意慢腾腾地吃饭洗脸,完全不顾及背着孩子已经站了一个多小时的母女俩。
面对严酷的现实,李如淡淡一笑。一辈子都要面对一双残腿――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这是怎样的苦难,但是,李如却没有屈服。
“主要是我的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希望。”李如又提到一直坚持送自己上学的大姐。她说,大姐曾立下自己的择偶标准――“只要他能像我一样照顾妹妹,我就嫁给他”。
这是一种坚韧到几乎有些偏执的亲情,像有时微弱却始终陪伴的一点光明支撑着李如,她艰难迈开残疾的双腿,勇敢踏上了人生的征程。
雪夜中的车站牌
李如从小就喜欢读书,成绩优异和自身残疾的反差使得同龄的孩子对她又是嫉妒又是取笑。但李如说,“从来没有太放在心上,时间久了更觉得无所谓。”这是一种源自纯净心灵的豁达,不记恨谁,其实也从不看轻自己。
李如中学毕业后选择高考,而出色的成绩仍无法敲开大学校门。原因只有一个――残疾。于是,1977年李如就参加了工作,在无线电原件厂做宣传工作。李如和丈夫是经人介绍于1979年喜结良缘的。1980年,可爱的女儿出生了。
李如的生活刚露出几许光明,1983年工厂却倒闭了,李如的关系落到了新厂。而新厂领导认为李如这样的身体状况是不可能胜任任何工作的。不管李如怎样恳求甚至哀求,领导的决定都没有改变。
那时女儿刚3岁,丈夫也是残疾人,工资微薄,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李如的生命仿佛走进严冬。但她却在这时选择了攻读辽宁大学中文系。她笑着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想去学习一直心爱的文学,找到精神寄托。”于是,李如成了辽大中文系泰斗王向峰的弟子。
学习是艰辛的,但对行动不便的李如来说,最难的是上学放学那段路。晚上大约九点上完课,同学们几乎在5分钟内就从教室走到学校外面。但李如摸索着至少半个小时才能走出去。“摔倒是家常便饭,难的是爬起来”。双腿残疾的她,一旦摔倒,在没有依附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起来的。一次下大雪,路面又黑又滑,李如摔倒时觉得天昏地暗,她甚至想放弃爬起来的想法,但她突然看到不远处的站牌,路灯下,仿佛终会有列车开进站来。李如这样激励着自己,一步一步,摇摇晃晃,却又坚定不移。
雪夜车站牌见证了李如波澜不惊的坚持。仅用了四年半时间,李如就完成了中文系本科的全部课程,取得了本科文凭。当她兴奋地将毕业文凭拿给厂长看时,一盆冷水迎面泼来:别说胳膊腿不健全,就是健全的博士生也没用。这让李如倍受打击,她当时只想证明自己身残志坚,没想到会遭来讥讽。她一气之下辞去工作,开了一家复印社。在此期间,只要是残疾人打印,她分文不收。“虽然我自己也困难,但我总想尽量帮帮那些比我还困难的残疾朋友。”
随着电脑进入家庭,打印社的生意每况愈下。李如开始不停地投寄简历。她收到很多面试通知,但每一次的期待都在对方看到她的那一刻化为泡影,不同的面孔都在说着同一句话:残疾人,没有可能在我们这里工作。
人生的冬天有时漫长得仿佛不会再春回大地,不过,李如却微笑着,进取着,一次又一次站在人生的车站牌下,终于等来了那一列开往春天的火车。
她在“蓝星湖”里徜徉
李如喜爱写作,她的作品就像深埋地下的种子,有一天定会绽放于天地人间。
最初,在朋友介绍下,李如给一些报纸寄剪报,收入微薄,但总算可以缓解家里的困窘。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一家晚报人手不够,李如经朋友介绍为其撰稿。李如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在以后的5年时间里不断在该报发表文章。有时才思枯竭,她会在灯下坐到深夜,丈夫和女儿看着她憔悴的脸庞心疼不已,一再劝她早些休息,她却笑着说作家都喜欢在夜里思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如用自己不凡的写作能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取得了一个健康人都难以取得的各种奖项。
李如的才华也在文学界被广泛认可,2006年,她成为沈阳市残疾人阅读写作协会会长后,创办了全国首份残疾人纯文学报纸《蓝星湖》。“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寓意我们有志的残疾朋友的胸怀和理想像天空一样博大高远,像海洋一样深邃宽广。”报纸创办4年了,从组稿、改稿到设计、排版,都是她一人完成。“它就像我的孩子。”李如微笑着说。
压抑如种子在寒冷坚硬的泥土下终于破土而出,享受春光,开出硕大鲜艳的希望之花,而李如给残疾人文学爱好者创造的交流平台《蓝星湖》,就是其中最美丽的一朵。
李如对刘白羽的《日出》情有独钟。她说,自己甚至只为看日出,从沈阳乘车到大连又转船到威海。全程住15块钱一晚的廉价旅馆,每天只吃一顿面包,整个旅途只用了600元。如此的艰苦付出,李如认为值得。她说,《日出》带给生命的震撼是难以描绘的。
在她的获奖作品《坐在家里看日出》中,生动描绘出日出的壮阔,也正是这篇作品在2007年1月给李如带来了现在的工作。当记者走进沈阳市残联大厅,第一眼就看到醒目的“96113服务热线”字样。李如说:“我希望尽量去帮助和我一样有困难的残疾人。因为我曾经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现在能有这份工作,有时觉得真很幸运,所以我要更珍惜它。”如她所说,李如对每一个打进热线的残疾朋友都倾注了满腔热情,开导、解释、谈心,化解对方的迷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及时转给有关部门。总之,李如以一片真心、真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人生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