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是最具有活力的经济板块。通过分析百强县与各自区域内中心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大小,可研究区位优势对百强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2012年全国百强县大致分布:四川双流县继续稳居西部地区第一
一方面,江苏、山东和浙江三省表现最为抢眼,三个省占据了百强的将近半壁江山。另一方面,排名前100个县城分布较广,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河南、广西、四川、***、内蒙古等23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县市入选。江苏省昆山市连续九年稳居中国第一名,湖南省长沙县、四川省双流县、辽宁省海城市继续稳居中部地区第一名、西部地区第一名和东北地区第一名。
区位优势对百强县发展作用重大
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强,对外服务功能较为突出,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组织和带动作用,一般是指在区域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总体上看,百强县与所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随着排名的降低而降低,百强县排名越靠前,与中心城市的相互吸引力越大,说明区位优势在百强县的经济发展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浙江、山东、江苏三省百强县数量占比达到48%。
这些百强县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形多以平原为主,且临江沿海,基础设施完善,公路、铁路、水运发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二是区域经济发达,大城市密集,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例如百强县分布最密集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上海、江苏、南京、杭州、宁波、无锡、南通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通过自身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周边区县经济发展。三是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建厂,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有利条件都是中西部县(市)所无法比拟的。
中西部区域: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
中西部百强县呈现出数量较少,分布零散,空间相互作用力差距大的特点。在GDP总量上,中西部地区占比超过40%,并且从2008年开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过东部。但在百强县数量上,中西部地区共有30个县(市)进入百强县,小于GDP所占比重。西部地区百强县平均空间相互作用力系数为17.68,低于东部百强县的20.99,并且县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差距较大;离散系数(标准差)为25.9,高于东部地区百强县的16.39和东北地区百强县的5.92,其中空间相互作用力最大的长沙县达到111,最小的格尔木市仅为0.45,几乎不受所在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影响。
西部县域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大部分县、镇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大部分县域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产业聚集和辐射能力不强,对较远距离县(市)带动能力有限。
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规模不大,产业层次较低,竞争力不强;企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聚集能度差;发展方式粗放,大多县域企业项目是资源消耗型项目,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城镇规模偏小,承载能力差。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和GDP协调发展
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9.7%,百强县数量为11,从比例上来看,二者初步实现了协调发展。但百强县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最小,仅为9.62。
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工业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城市,县域经济多以农业和林矿业为主,区域中心城市与县(市)经济联系不密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东北地区百强县多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农业和工矿业,这类产业在初期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但随着当地资源、环境约束力的不断增强,后期发展潜力有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全国百强县区位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