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黄河,对于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了,可是想写黄河,还真的有点难。问了一百多个学生,没有一个去过黄河的,所有对黄河的感受源自书本和媒体。那么,黄河充其量只能算心中的黄河。写黄河,对学生而言,大,大到无处下笔;空,空至捶胸顿足,而且很多人写过,难有新意。不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是以练笔为主,因此,我们不妨先看看别人怎么写,然后寻找到一个切入点。
跟光未然的《黄河颂》学一招,歌颂黄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有和黄河一色的黄皮肤,我们身上流着黄河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是民族魂。黄河可歌可泣的精神有很多,外敌入侵时,光未然在黄河身上汲取了坚强伟大的力量,谱写了《黄河颂》。而现代的学生,又会从中获得哪些精神启迪,如果用心发现,定可成文。在许多歌词里,都写到了黄河,《我的中国心》中的“黄山黄河,长江长城”,《龙的传人》中的“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大中国》中的“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从歌词中梳理研究一下,若有发现,也是不错的一种途径。
跟余秋雨《三峡》学一招,发现黄河。余秋雨说自郦道元之后,后人再难调动词章描述《三峡》。然而他的《三峡》却在众多写长江的文章中脱颖而出。原因在于他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从少年误读诗歌《早发白帝城》和船上听到的京戏《白帝托孤》入手,分别写了李白和刘备的事情,表达了三峡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如果借助他的思路,从黄河中,选择一两个切入点,由景物及人物,再到精神,表现出自己对黄河的独特理解也是很不错的。
跟王开岭的《古典之殇》学一招,思考黄河。王开岭在文中写道,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脆音琅琅;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他说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意味着自然风物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那么我们就借助他的思路,在古人诗文中雄伟的黄河,是否还存在,“黄河之水天上来”,还在吗?“长河落日圆”还在吗?等等。我曾经提过一种写作方式,书写美好的消逝。如今社会,多少曾经有过的美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巨轮中渐渐远去。那我们就一起去追寻黄河及其精神,看看她是否安好,然后表达出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跟伊沙的《车过黄河》学一招,重识黄河。伊沙的《车过黄河》是首独特的诗歌。他所写的黄河,和我们以前接触到的黄河完全不同。他写道:“我等了一天一夜/只一泡尿工夫/黄河已经流远。”他选用了厕所、小便这种意象,瓦解了黄河原本的神圣,诗人想通过这首诗给我们的传统审美一个颠覆,给我们漠然的文化体验一个惊醒,给我们的真实生存一个还原。读了之后,你如果有启发,也可把附在黄河的魂赶开,重新认识黄河,这条黄黄的河。
迢遥处的那半抹夕阳,慵懒而俏皮的微笑,一溜烟就没了影儿。夜傍的天际披上了水月华的嫁衣,薄暮中的星辰,恍若脱俗的仙子,疲倦地窃听着狐仙姑的谰言。那依伴着天幕的小村庄,传来缥缈的笛音,亦真亦幻,恍若来自天籁。只是不知黄河可有这样的美丽。
我匍匐在车窗前,火车匍匐在铁轨上,我们以同样的状态、同样的心情去同一个目的地。路在着急地向后退,车窗前的风景一点点模糊不清了,就像小时候涂鸦的画板一样,活力渐渐被睡意所取代,不一会便小睡起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高亢的男高音把我从睡梦中扯了出来,旁边一位和蔼的老爷爷正乐呵呵地播放歌曲给他的小孙子听,还给他讲起了黄河史。小孙子翻了翻白眼:“这都什么年代啦!”周围马上投来赞许的目光,一个姐姐还捏了下他的小鼻翼。“真受不了!”我随手掏出了MP3,用耳机堵住了耳朵,是杨幂和刘恺威的《错怪》。周公又来钓鱼了……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来到了黄河岸边,滔滔黄河水拍击着两岸。天啊!我几乎认不出它了,清澈见底,水底还有少许鱼虾,两岸种满了植被,简直像个热带雨林,比车窗前的风景还要美。我看到了两只黄鹂,蹲在柳树枝头说着情话;我看到一群白鹭,直冲云霄,消失在天际。几个洗衣女子唱起了山歌,只有纯净的灵魂,才会有如此纯净的声音。欣然赞叹这片美丽的世外桃源。忽然树林和女子都不见了,土地褪去了外衣,露出了皮肤和筋骨,黄河痛苦地挣扎着。我急忙去喊人,村庄似乎并不遥远,依稀看到了几处灯火阑珊。跑近了才听到几声鞭炮,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诉说,一律的西装革履,系着喷过古龙香水的领带,偶尔漠然地瞅瞅远处呼啸的黄河。我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仿佛被掏空了一般。突然黑洞般的天幕中一个惊雷,我一下子坐到了地上……
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猛地坐起身来,才发现是一个噩梦!“哇!”那个小孙子突然叫了起来,只见他站起身来,趴在窗口往外张望,双眸睁得大大的。我们都顺着那边看去,远处的黄河恍若奔腾的黄龙。我左手叉腰,右手做眉檐,既不像伟人,也不像诗人,反倒有些不伦不类了,但我知道一个景仰的心是不需要任何优美的姿态去装点的。如果我是朝圣者,我会五体投地朝拜这片神圣的土地和河流,我将会洒下所有的泪和吻,我会将她每一次的悲悯和恸哭永远牢记。可惜,我什么也不是,我只能用我的方式来朝拜她,将她永远地封印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看到了她翻滚着的浪涛,看到了她浪花飞溅的磅礴,看到了她衣衫褴褛地冲我回眸一笑。都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可我只看到了惨淡和悲恸。一回首,她早已远去。也许只是一瞬间的邂逅,却在我的心中种下了悲悯的种子,我抹着泪发誓要保护她。
黄河早已远去,但我炽热的心依旧在跳动着。窗外再美丽的风景也不过如此,手中的MP3不知被扔到了哪个角落,那熟悉的浪滔声依旧弥留在耳际。老爷爷的破录音机不再那么讨厌了,小拇指轻轻打着节奏,口中小声地喃喃:“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何以攻玉]
本文写了现代人对古老黄河的态度。文中那个老爷爷可视为黄河精神的传播者,他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让小孙子感受黄河,却遭到“我”以及一些年轻人的嗤之以鼻。黄河的精神似乎在新时代落伍了。然而当“我”真正看到了黄河,却被其深深地震撼了,让“我”重拾起对黄河的认可、对中国古老文化的认可。这种思考很有意义。写法上,作者借助了一些细节,而且使之具有象征义。比如老爷爷代表古老,MP3代表现代,《黄河颂》的词句代表精神,等等,让文章不会空洞说教。文章语言很不错,其中还不着痕迹地化用了伊沙的《车过黄河》、杜甫的诗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