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自”,指的是自言自语、自作多情、自我解嘲、自得其乐、自我暗示。“五自”是人们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医术,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也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自言自语
人们常把那些自言自语的人视为精神病患者。其实,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后得出结论,有意识的自言自语,不仅不是病,反而有益身心健康。这是因为,有意识的自言自语,有稳定情绪,改善睡眠,消除积虑和减轻疲劳的作用。
研究发现,自己的声音有一种自我震惊的功能,它可以调整、改善和抑制大脑中紊乱的思维。冥思苦想属于一种混乱的内心对话,如果把这种对话变为独白讲出来,心情便会稳定。
有意识的自言自语,还能释疑解难。如在问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有话就说,在反复的独白中,会产生灵感,找到契机,各种错误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会一“语”了然。
自作多情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在言语或行动上流露或表现出超过自身形象的行为,定会被认为是自作多情而受到歧视。然而,多一些自作多情,不仅会营造欢乐温馨的生活环境,还会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学专家通过测定表明,人到50岁以后,在生理上日渐趋向沉默寡言的性格,于是多愁善感的心理意识加重。这种生理退化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会逐渐酿成心理压抑综合症,与人交往表现出急躁、易怒、健忘和所问非所答的现象。
改善这种心理压抑综合症的有效方法,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多一点“自作多情”的行为。如闲暇无事或散步时养成自哼自唱的习惯,与人交往中,巧借别人的话题幽默一二。主动热情地参与社会活动,跳跳舞,唱唱歌,扭扭秧歌等,都可以焕发青春,解除胸中积淀,达到身心愉快的目的。
自我解嘲
自我解嘲,就是当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不良情绪时,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意丑化得不到的东西,编造一些“理由”,以此进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以防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与其固执己见,钻牛角尖,不如放松一下绷得过紧的神经,来点自我解嘲。
一个人要做到自我解嘲,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当然,自我解嘲也并非逆来顺受,不思进取,而是随遇而安,放弃可望不可及的目标,重新设计自我,追求新的目标。
自得其乐
自得其乐也是保持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持良好情绪的妙方。人的情绪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如焦急、害怕、气恼、悲伤等;一种是积极的,如高兴、快乐、和悦、安慰等。前者对人的健康起破坏作用,后者对人的健康起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情绪的变化会引起神经肌肉、血管、内脏及内分泌等的生理变化。例如患中风、肠胃功能紊乱、心脏病等都与情绪有很大关系。因此,往往只几分钟的情绪变化,造成的后患都需要很长时间医治。可见,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才能长寿。
而要使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其妙方就是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苦中求乐。欧阳修在《秋声赋》中云:“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超过客观许可的条件而硬要求满足,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苦恼。奢求太高就会失望。多为他人着想,多帮助别人,自己才会感到内心充实,生命有意义。一个人要善于处逆境,要有安贫宁俭精神,不怕吃苦,苦中求乐,这样才能不怕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要自得其乐,就是要自己寻找乐趣,乐而忘忧,既能养性怡情,又能活跃思想。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即把某种意念暗示给自己,并使它在意识和无意识中发生动作行为。目的是调节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过程及工作能力。暗示有消极和积极两种作用,消极的暗示能扰乱人的心理、行为以及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并引起疾病;而积极的暗示则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机体的机能,成为***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暗示的作用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比如,一个人早晨起床后照镜子,看到自己的脸色很好,心里觉得十分舒畅,于是愉快地去上班,信心十足地去完成工作任务;相反,如果看到自己脸色苍白,眼睛下面有黑圈,立刻就会怀疑自己有什么病症。
积极的暗示,对人的意志品质有很大影响,它能使人的心理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如增强信心,调节情绪等。在困境里,你若这样想,“我能坚持下去,我一定要挺住,我不比别人差”,那么,自信心和勇气就会倍增,行动起来也会增加力量。有的病人每天都凝神微诵:“从各方面看,我都会一天比一天好。”经过一段时间后,身体果然有所改善。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通过教育,自我教育,当然也包括不断学习和掌握暗示规律,才能减少和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以利于增强战胜疾病和恢复健康的信心,早日解除病痛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