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许鞍华导演的《桃姐》无疑是2012年炙手可热的话题电影,影片中呈现的老年人生存现状引起了广大关注,娴熟灵活的拍摄手法让《桃姐》轻松地游走在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之间,获得了票房和口碑双赢的好成绩。本文通过电影的剧情设置和拍摄技巧两个方面分析该片的艺术成就,概述许鞍华的创作意***。
【关键词】《桃姐》;许鞍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桃姐》是香港导演许鞍华继《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又一部关注老百姓生活现状的佳作。到目前为止,《桃姐》已获得包括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在内的20多个奖项。该片上映一周在各地取得了近七千万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创下了许鞍华个人作品最佳票房纪录。
分析影片成功的原因,大致有两点,首先从剧情创作上看,能够敏锐捕捉社会热门话题,准确地找出冲突点和典型案例。《桃姐》主要通过老人院中老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子女和老年父母之间的亲情隔阂来表现当今老年人的生存问题。其次,从电影拍摄技巧上看,许鞍华电影一贯的杀手锏便是哀而不伤、真情流露的人文主义关怀,她能够准确地利用电影叙述功能恰到好处的呈现剧情、表达情绪,能够通过娴熟的剪切手法和巧妙的剧情设置来淡化因剧情需要而积累的沉重氛围,使得观众不至于过于痛苦,在伤心之余会有一丝慰藉。正是这种现实主义境遇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的电影作品打动了观众,说服了影评人,铸造了香港电影史上的又一佳话。
1 现实主义境遇
老龄化现象是香港乃至整个中国近几年来日益严峻的问题,这一现象衍生出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子女对年老父母的赡养、老人生活状况及心理转变。虽然这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已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却并有哪部电影作品真正直接反映这些,《桃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佩服许鞍华的勇气以及她观察社会问题的敏锐度。
1.1冷漠的社会
在电影中,许鞍华将现实社会对待老年人生存问题的整体冲突浓缩在桃姐所居住的老人院中。从整个电影人物设置上看,剧中老人院的友人们均无具体名字,都是用类似于金姨、坚叔、梅姑、蔡姑娘等以姓开头的普遍称呼,就如《阿Q正传》中阿Q的名字所赋予的语言含义一样,老人院中友人们的名字设置既用于统指现实社会中的老年人,也表达出这样的老年人正处于被社会所忽视的境况。
电影主要通过镜头语言、场景设置以及人物动作三个方面真实还原了现实社会中老人院的管理问题以及老人院中的真实案例。老人院的各个友人所住的房间都是由一个个塑料隔板拼凑成的,没有门锁,空间狭窄,从蔡姑娘口中得知桃姐所住的看似简陋的小房间算是老人院中最好的单人间。桃姐第一次在老人院用餐时,电影镜头通过桃姐的视角将画面定格在了老人院的餐点上:一碗白米饭、一些清淡的蔬菜、几根肉丝和一小堆肉末,这对于老人来说是不够营养的,而且让人提不起品尝的兴趣。桃姐在老人院的第一天晚上去上厕所,在连开了几个厕所门后又折回自己的房间,找到纸巾堵住自己的鼻孔后再去厕所,这一细节可见厕所卫生条件很差,以此类推到整个老人院的环境卫生恐怕也难让人满意。这样简陋的老人院无疑表明了对老年人生活上的忽视。剧中黄秋生所扮演的角色提到香港的老人院越开越多,开老人院是件稳赚不赔的买卖,隐射出当今社会开办老人院的真正原因,在利益驱动下,很少有人是真正关心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电影后半段,社会公益组织的慰问及社会爱心人士的中秋祝福的剧情设置旨在表现一个真实的社会不正常现象,抨击社会上动机不纯的爱心活动。
1.2失衡的亲情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的晚年是否幸福,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外,他最珍惜的还是与子女的相处时间。电影中体现的亲情隔阂突显出当下现实生活中子女和父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Roger和桃姐以主仆身份登场亮相后,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可以发现roger与桃姐的相处更像是一对相互守护的母子,他们的情感应该以比主仆情谊更深刻的亲情来诠释。电影中,roger与桃姐的情感脉络发展是从失衡状态走向平衡。故事刚开始,身为电影监制的roger忙于工作,时常不在家,他对待桃姐的态度是由于过于熟悉而导致经常性地忽视。习惯了桃姐的照顾所以在吃饭的时候态度冷漠地接过桃姐递来的米饭,和桃姐太过熟悉所以觉得不用说过多的话语,对待桃姐的询问也是惜字如金,能精简到几个字就几个字。长期以来这种相处关系的失衡导致roger在桃姐中风后不知道如何去照顾、关心桃姐。反观桃姐,她尽量将roger的生活打造地精致,虽然口中说着牛舌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还是会因为roger想吃而为他做。在中风后,为了不给roger添麻烦主动请辞去老人院生活,并且也不愿意说出自己在生活上的各种不便。这种子女与父母亲情关系的失衡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家庭中,现在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忙于奔波,和父母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的社会趋势导致了亲情间的失衡,《桃姐》关于这一问题的剧情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反思,以防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而电影后半部分roger与桃姐逐渐平衡、和谐的关系旨在告诫观众要珍惜与老人的相处时光,不要到已经无法挽回时才后悔,真正的孝道需要及时履行。
2 浪漫主义情怀
情感的节制与真诚的叙述造就了《桃姐》独特的形式风格。该片秉承了许鞍华一贯平实、恬淡的电影叙事手法,延续了弱化戏剧冲突和视听冲击的原则。 (下转第187页)
(上接第185页) 虽然讲叙的是沉重的社会现象,剧中人物大多具有悲剧性,含有关于生离死别的剧情设置,但是电影并没有反复煽情,不刻意渲染情绪,甚至采用大量的跳接方法来淡化故事冲突。
在叙述金姨去世时,影片并未正面描述过程,而是先借晚上桃姐去厕所,制造厕所内类似人晕倒的巨大声响作为暗示,然后电影立刻跳接至第二天早上,画面呈现的是金姨的女儿在柜台边上痛苦,以此表明了金姨的去世。由于并未直面过程,这种过世的沉重氛围得以减弱,虽然仍有哀伤情绪但不至于过于悲痛。此外,对桃姐去世的处理,影片同样并未正面刻画,没有设置煽情场景,只是借用老人院中校长之口,以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道出桃姐过世的事实,背景是一面覆盖着常青藤的城墙,在一首哀愁的诀别诗中带入一丝生命活力,减少桃姐去世给观众带来的情感冲击。
许鞍华的电影始终围绕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注意刻画具有悲彩的人物或事件,但不同于制造煽情场面、渲染哀苦气氛的悲剧电影,许鞍华有意识地在悲剧情节中穿插一些起到淡化主感情基调作用的幽默片段。例如,在《桃姐》中,会有roger生气自己被误以为是修空调的然后发现自己的衣服和修空调的师傅的衣服一样的搞笑场景,而后在被茶餐厅店员误以为是开出租时反说自己是修空调的幽默对话,出现这些具有喜剧色彩的桥段是为了淡化桃姐因中风住进医院而后又在老人院孤独生活的主剧情引起的哀愁情绪。如果说一般悲剧电影采用的是类似降龙十八掌这种阳刚气十足的拍摄方法,旨在一气呵成以达到瞬间波涛汹涌的情绪效果,那么《桃姐》使用的则是类似黯然销魂掌般阴柔的拍摄方法,表现连绵不断的哀愁、感伤情绪,这种拍摄方法所制作出来的电影,其情绪氛围不会在影片结束后戛然而止,电影渗透出的哀而不伤的惆怅情绪会在观众的不断回味中逐渐刻骨,仿佛余音绕梁,久久无法忘怀。桃姐最后的一段日子无疑是幸福的,她有roger的照顾,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像桃姐那么幸运,桃姐的故事是结束了,可是老人们的生存问题并没有改变,老人院里的老人们的故事仍然在继续,坚叔以后会怎样,梅姑到底找到合适她洗肾需要的老人院没,那个在老人院住得最久的老人到最后是否能够见她的家人最后一面。这些问题许鞍华并没有在电影中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答复,她也没办法设置一个圆满的答复,这是许鞍华刻意让观众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社会大众的努力,单靠许鞍华一个的能力是没有办法的,她能做的就是尽量准确的还原问题,以此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许鞍华.桃姐[Y].香港:博纳影视娱乐公司/映艺娱乐有限公司/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2012年3月8日.
[2]卓伯棠.香港新浪潮电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4]姜贞.《桃姐》:动人而不刻意煽情[J].中国艺术报,2012(04).
[5]郑睿.《桃姐》:“平衡”建构与老人群体关注[J].中国电影报,2012(11).
[6]胡不鬼.《桃姐》:“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J].中国电影报,2012(11).
[7]赵卫防.不刻意煽情的《桃姐》[N].文艺报,2012-3-14(04).
[8]梅峰.理想的诗情与现实处境――许鞍华九十年代电影创作轨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1).
[9]张颖.忠于叙事的“反类型化”影像――许鞍华“后九七”电影影像造型语言研究[J].当代电影,2007(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现实主义境遇与浪漫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