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堂传承者:门人的光焰
一
大风堂门人是传承大风堂的一个重要团队,与堂主张善子、张大千是一种特殊的师承关系,以拜师的“门生帖”和《大风堂同门录》维系;而绝非那种上课收费的契约关系。其分布面广泛,遍及海内外,诚如叶浅予所诗:“大风门下士,画迹遍国中”。据不完全统计,大风堂门人逾百,随张善子学画的有10余位,其余的皆随张大千(其中亦有师从张氏昆仲的)。这些门人拜门的时间跨度长,从1925年吴子京作为第一个登门入室者算起,迄今仍活动于画坛并可以绵延若干年的最后一位门人止,竟长达一个世纪。2015年,萧允中在宁夏举办了“百岁老人萧允中书画展”;2016年,96岁高龄的伏文彦在美国举办了“伏文彦书画展”。如此的时间长度,其他画派难以比拟,可谓空前。
或许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必然,大风堂门人的结构展示了一道有别于其他画派的景观:有夫妇同门(萧建初、张心瑞,刘力上、俞致贞,李方白、宋继美,何海霞、王学敏,唐鸿、冯璧池,张师郑、王旦旦)、父子同门(唐灏澜、唐鸿,王汉翘、王文卓)、兄弟姊妹同门(张心德、张心智、张心一、张心嘉、张心瑞)、子侄同门(张心德、张心智、张心一、张心铭)、兄弟同门(丁瑞祺、丁翰源)、姊妹同门(郁慕贞、郁慕洁、郁慕娟、郁慕云、郁慕莲)。这个结构,注定了大风堂门人具有极强的理想主义、凝聚力、亲和力、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大风堂画派的稳定性,构成了其他画派无法具备的特点。
张善子、张大千在设帐授徒方式上,并非属于开放性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范畴,而是注重言传身教和“手教”,甚至还参照了其师曾熙的方式,以及“曾(熙)李(梅庵)同门会”的组织表现形式。在教学中,他们注重形成自己的模式,畅通与门人的关系,搭建与门人互动的桥梁,增强大风堂画派的凝聚力和内动力,使门人有“得窥新天地”之感。特别是张大千(因张善子资料匮乏,故不作表述)十分强调师德师表及师生情谊,对门人关爱提携有加,甚至对门人父母及其家属子女亦尽力关照。在普遍联络门人方面,除题诗和普遍馈赠书画,张大千还有若干举措:为萧允中、张耀祖分别赐名“佛存”“虔(号师郑)”,为顾翼、沈洁分别命字“猛子”“挹冰”,为简文舒书题荐语“从学几二十年,独能得予神意”,为孙家勤题识致《中外月刊》“孙生可谓能起八代之衰矣”,为孙云生画展作序“乃嘱云生将其迹作展出,期与海上画苑诸公共赏焉”,为曹大铁铭填词砚,让弟子临摹所藏名迹,题署书画作品集《孙云生画集》《顾翼画集》《沈挹冰国画》《高桥广峰书画篆刻作品集》等,题写展名“大风堂门人:孙家勤、张师郑、沈挹冰、王旦旦画展”及《大风堂同门画展目录》等,为孙云生“站台”即前往参加其获“最优国画金爵奖”授奖仪式活动,为简文舒作品书题《荷花》“塘坳间意思,池面好丰神”等,为门人作品《郁慕洁作青绿山水》《郁慕莲作桫椤小鸟》《门人陈从周画》《逸如画》《宋继美、李方白合绘》《葆萝所绘山水》《孙云生泼墨泼彩山水》《林建同所绘梅屏》《林建同绘太鲁阁揽胜***》《心瑞作岁朝***》《心瑞作出水芙蓉》《心瑞作t梅》《刘伯年藏张旭明山水册页》《胡爽Q画虎》《王学敏作水仙***》《冯璧池作黄山***》《冯璧池作菌菇***》《冯璧池作竹菊***》《冯璧池作鱼***》《冯璧池作白梅***》《丁瑞祺作芭蕉仕女***》《章述亭作猛虎下山》《侯碧漪作红妆照水》《顾福佑画》《孙家勤造南无观世音菩萨》《王旦旦临山水》《张师郑临大涤子山水》点缀或润色等。他还由衷地对张比德、张葆萝、张心瑞、孙云生、孙家勤、简文舒、沈挹冰和王学敏等分别激赏:“吾门之高足”“老夫自有传家笔”“颇窥堂奥”“大风有此,吾门当大”“吾门当大”“吾道有传人矣”“他日正未可量也”。他甚至为张比德操刀治印誉其“比德于玉”,将其英年早逝视为大风堂的“北辰陨坠”。特别是看到门人的成就,其欣慰之情与难以言表之态可谓溢于纸面。他题陈从周画:“此亦黄山境界,峰峦起伏,云烟变化,石涛所谓得其情者,从周有焉”;他题简文舒画作展览:“每有所作,见者惊诧。翠佩红妆,以为江妃踏波而出。居士掀髯微笑曰:吾道有传人也。顷将展出,为书数语,以告此邦人士之爱好艺术者”;他闻讯孙云生荣获台湾画学会颁授金爵奖题:“门人云生复间以荆、关、董、巨,别开境界”,等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大千还在成都昭觉寺、金牛坝、沙河堡开“工作室”,指点门人学业,经营绘画艺术。受其传帮带的门人有何海霞、张比德、刘君礼、萧建初、刘力上、王永年、胡梦痕、俞致贞、王学敏、潘贞则等。这种方式有别于今天美院的教学,密切了传承关系,构成了有别于其他画派的一个特点。颇使大风堂同门情难释怀的是,张大千在台湾绝笔题赠的12本《张大千画册》中,题署门人的竟达9本,分别为:慕凌飞、曹大铁、何海霞、田世光、糜耕云、王智圆、潘贞则、曹逸如、刘力上与俞致贞夫妇(门人对张大千身体的关心亦可谓体贴入微。如1957年张大千目疾时,门人冯璧池每晚子时在佛前念准提咒祈福他双目光明)。正是这种砥砺、奖掖、互动,大风堂门人在薪火承传大风堂精神、襟怀、视野、风格、技艺(传统的、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等方面,在笔墨融入大风堂的诸多感受和体验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居间地位,即上承张善子、张大千,特别是张大千,下启再传弟子。他们的人文情怀与笔墨描绘的大千世界所纷呈的旖旎风景,将给人们提供认识它的一种悠长记忆,从而唤起对其所创造的艺术美的连绵怀想。
在漫漫艺术历程中,大风堂画派无疑是一个具有突出成就的群体,也是一个优秀的整体。大风堂门人系大风堂画派构成的重要部分,其中不乏佼佼者并饮誉中国画坛,成为画派的开派人物之一或中流砥柱,其创作形式和学术思想被艺术界、学术界所关注。如何海霞,既是大风堂艺术的传派人物(对这位传派人物,张大千还曾委托朋友接他出国),又是长安画派的创导者之一,著有《何海霞艺术文集》(何海霞艺术委员会,文物出版社,2008年8月)。他于衰年变法,开掘并完善自我的艺术语言,注重表现客体线的勾勒,强调表现客体的结构,强化表现客体的轮廓,用浓重及写意似的大青绿、金碧山水表现华山的精神气质,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大师”“金碧青绿山水第一人”,走进了《中国山水画史》。又如黄独峰,岭南画派的中坚,曾与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于20世纪40年代在广州共同创办南中美专,著有《黄独峰画语录》《黄独峰艺术生涯》《岭南画派艺术之研究》等,画集等身,在国内外举办画展近50次,曾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协副***等职。再如王康乐,被誉为“海上又卓立起来的一位大师”,走进了《中国山水画史》;梁树年,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梁树年(全集)》,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近现代名画家的重要地位;田世光,出版有《中国现代名家画谱――田世光》,展示了他作为中国现代名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俞致贞,被誉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开拓者”,有相当影响;伏文彦,曹大铁将其与何海霞相提并论:“二君并承师授,而各立新意,别开生面:海霞刚健明秀,建树燕台,北方之强也;文彦浑厚雅逸,载誉申江,南方之强也”;简文舒,画艺不凡,作为被评为美国国家艺术学院院士的唯一的华裔女画家,美国水墨协会为其设立了“简文舒奖”,并有美国议会褒扬的“简文舒成功史”;唐鸿,得院体画精髓,有“宋院传人”之誉;孙云生,步入大风堂堂奥,传大风堂笔墨心法精要,获台湾画学会颁发的1976年度“最优国画家金爵奖”,算得上自张大千去世后大风堂在台湾的一根擎天柱;孙家勤,为博士和终身教授,走入大风堂深处,在台湾画苑颇负盛名,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的《孙家勤――承古创今》确立了他在艺术上“承古创今”的地位;林建同,致力于香港美术的推动,创办大道美术院,历任香港艺术节委员,与赵少昂等创立香港中国美术会,所著奋斗历史《三十年之回顾》有“香港文化里程碑”之嘉评。而像孙家勤、唐鸿、高桥广峰等,拥有多个教授、博士头衔,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张大千绘画艺术,在海外具有广泛影响。何海霞、梁树年、田世光则出版有“大红袍”(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名家画集”大型画册,因函套系红色,故名,在中国画界颇具影响)。至于出版10种以上画册的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有黄独峰、何海霞、梁树年、王康乐、谢伯子、孙家勤等,尤其是黄独峰出版的画册近50种。
二
在艺术创作中,大风堂门人既倡导“与自然为伍,用我家法”,又主张创新和“笔墨当随时代”。相对而言,传承张善子走兽风貌的主要有:张比德、胡爽Q、慕凌飞、顾福佑、曹大铁、曹逸如、章述亭、袁天祥、丁瑞祺、李宝铎、宋继美等。他们或有“虎王”之称,或有“虎痴”之誉,皆名响一方。传承张大千泼墨泼彩风貌的主要有:张葆萝、孙云生、孙家勤、冯璧池、沈挹冰、高桥广峰等,他们的作品给人一种特殊的体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在艺术进程中,海内外大风堂门人这个可敬可佩的群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构成了大风堂画派的重要方阵,也是大风堂艺术交流、传播的一张光彩夺目的名片。他们钟山川灵秀,养浩然正气,墨彩纷华,登堂大雅,在国内外举办了数百次个人画展(仅黄独峰、唐鸿便有近50次个展)。其中,代表性的群体性画展有:1941年在北平举办的“大风堂弟子八人画展”(即何海霞、吴子京、萧建初、萧允中、谢天民、孙云生、唐灏澜、宋继美画展)、1941年11月1日与26日分别在上海举办的“范志宣、陆元鼎、朱芾甘画展”与“陆元鼎、朱芾甘、范志宣画展”、1948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大风堂同门画展”(该展览是大风堂同门的一次盛会,亦是大风堂画派的一次检阅。参展者达61人,展品计124件,张大千亲自题《大风堂同门画展目录》)、1967年在巴西举办的“大风堂门人孙家勤、张师郑、沈挹冰、王旦旦画展”、1975年在香港举办的“唐鸿师生画展”、1986年在成都举办的“张大千师生画展”(该画展堪称大风堂同门继1948年“大风堂同门画展”之后的又一次盛会,亦是一次感恩的盛会。特别是慕凌飞所画的《蜀山双雄***》丈二立幅作品和所书巨副对联“春雨润门墙长铭铎训,大风吹绛帐永沐恩庥”,与其说表达的是慕凌飞的感恩之心,不如说是全体大风堂门人的感念之情)、1989年在台北举办的“郁家姊妹画展”(该画展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台湾《民生报》《自由时报》《联合晚报》等媒体予以报道,称该展是“内地画家首次来展”)、1991年在都江堰举办的“胡立三代画展”、1991年在香港举办的“唐鸿师生画展”、1992年在香港举办的“三川画会唐鸿师生联展”、1995年在成都举办的“大千弟子胡立及门人书画展”、1995年在_湾举办的“何海霞、何纪争、曹湘秦画展”“孙云生师生画展”、1999年在内江举办的“张大千暨大风堂弟子作品展”、1999年在深圳举办的“大风堂门人书画展”、2004年在青城山举办的“大风堂书画展”、2004年在上海举办的“张大千流派及俞致贞、刘力上画展”、2005年在都江堰举办的“张大千弟子精品画展”、2013年在上海举办的“大风天下画展”、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京津冀艺体化――首届张大千艺术研究会走进福成美术馆名家邀请展”。特别是2016年,由四川诚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美画院联袂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大风堂九十年纪念作品展”,首次集张善子、张大千、大风堂门人、再传弟子、再再传弟子的作品于一体,展示了大风堂一门四代的艺术风貌,在大风堂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该展览被中美媒体广为报道,还将巡展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三亚、成都、重庆等城市。至于内江张大千纪念馆长期陈展的大风堂门人作品,则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大风堂艺术风采与“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的艺术主张,塑造了大风堂画派的群体形象,见证了大风堂画派的历程,传达了其承传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系新中国成立后国画的一次盛展。其中,内地的大风堂门人参展者竟达24人,计39幅作品(占整个展览数量的百分之四,比例颇为惊人,而且尚未包括时客居海外的张大千及其海外的大风堂门人),展示了大风堂画派的阵容与风貌。他们及其弟子还在海内外出版画册数百种,生动地展示了大风堂艺术的神韵、风姿和精神风貌,为大风堂增添了若干的荣誉。
大风堂门人遍及国内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国内(内地)大风堂门人多在1949年前拜师张氏昆仲,历经了旧中国和新中国两个社会形态。由于众所周知的***治和历史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文化生态被破坏,我们的文化土壤被板结,我们的文化信息被屏蔽,“”几乎夺取了他们的艺术生命,使之成为一个缺少阳光朗照的群体。他们顶着“里通外国”的莫须有罪名,曾饱受煎熬,如曹大铁命途多舛、几度沉浮,所受苦难“仅免死亡”;如伏文彦“亡命四方,得免死难”。故我们不能苛求这群“生不逢时”的大风堂门人,要求其艺术成就登峰造极,人人皆出类拔萃,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笔者以为,这个群体的崛起和励精***治可钦可敬,非常值得关注和大书特书。因为他们有红梅傲雪的品格、有千锤百炼的意志、有蓝天般的襟怀、有纷呈的心象风景、有痴心苦意的追求,创作了一批感动中国美术和我们时代的作品,体现了作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画家的价值。他们遵从“故于从师之外,尤重同学之间相与切磋,共同钻研,所谓良师益友并重”的师训,尊门风,讲艺道,重友情,倡相互砥砺提携之风,如何海霞于1993年为林建同画册所作序言《泱泱大风》,可谓一曲高亢的大风歌;如曹大铁于1994年为《伏文彦画集》所作序言(中有“知画者唯君,知我者亦唯君”句),堪称友谊颂的华章。在其他领域中,有的门人亦卓有建树,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如曹大铁,有“江南词人”之誉,被公推为与臧克家、赵朴初等齐名的“当代旧体诗词十大作家”之一,并被称为“当代奇人”;如陈从周,其著述等身,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烈的人文情怀,把中国园林建筑升华到民族文化建设的高度,具有世界性影响;如顾福佑,翘楚于中国会计学界,被誉为“中国杰出会计学家”;如刘君礼,跻身“燕赵名人”之列;如简文舒名列《世界一百位著名人士》,多次以国际著名画家身份应邀参加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在推进中华文明的建设中,他们薪传的不仅仅是大风堂艺术,亦不仅仅体现的是画脉相连,更是对大风堂理想的诠释、对大风堂精神的重塑!
至于在海外的大风堂门人,他们仍然以弘扬和传播大风堂艺术、精神为己任,其行可圈可点。
门人中,还有若干是从事艺术教育的,如黄独峰、梁树年、萧建初、刘君礼、伏文、田世光、张正雍、俞致贞、刘力上、胡梦痕、林建同、唐鸿、冯璧池、孙家勤、孙云生、高桥广峰等。他们结艺友,立社团,兴教育,出画册,办展览,广植桃李,在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赢得了殊荣,为大风堂画派的不断夯实书写了精彩一笔。
大风堂除注重严格拜师体现门规之外,还注意肃清门风,“拉黑”、除名有违堂规者,如对胡若思、匡仲英。就创作而言,应该说这两位“门人”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分别传承了张大千早期和晚期的艺术风貌。从大风堂的门规可见,其既强调门风的纯洁性,又强调门规的底线。
大风堂传承者:再传弟子的光焰
一
大风堂门人为弘扬大风堂艺术和传播中国文化尽展风华功不可没。他们在艺术创造的园地中努力耕耘,不断拓展这片人文环境,承上启下,延续大风堂艺脉,使大风堂再传弟子及其延伸如同愚公所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他们中有的甚至叱咤画坛而影响突出,包括创作能力和学术思想及理论建树方面。如周韶华(大风堂门人徐松安弟子),视追寻民族文化灵魂为己任,特立独行,以“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等文化板块为绘画表现题材,对水墨画形式进行重新诠释,体现了大风堂求新求异求大气磅礴的精神,被誉为中国画坛“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如黄格胜(大风堂门人黄独峰、何海霞弟子),坚持“立足写生,中西贯通”的艺术创作理念,执着地以漓江山水为主要创作题材,领***漓江画派,通过《漓江百里***》《漓江百景》等艺术实践,诠释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质,包括张大千关于山水画“可以观,可以游,且可以居,乃臻上乘”的理念。其艺术成就卓著,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和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协副***、中国致公***中央副***等职,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约40次,出版画集和学术著作《画旅文存》(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等约30种,而且还有研究他的若干著述《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黄格胜》(陈幼民编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黄格胜研究文集》(阮荣春、李普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格物致知――黄格胜中国画研究生教学》(黄志豪、郑***里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其艺术现象――“黄格胜现象”被广为关注和研究;如白雪石(大风堂门人梁树年弟子),享受***特殊津贴,集传统功力、时代气息、个性特征于一体,推出一系列影响中国山水画坛的作品,出版有《白雪石全集》等10余种画册,北京有“白雪石研究会”研究其艺术现象;如李代远(大风堂门人胡梦痕、赵蕴玉、龙国屏、王永年弟子),以文化学者、诗书画三绝艺术家的身份继承弘扬大风堂学术,创意倡导中国青城画派、中国昆仑诗派和开创生宣生绢泼墨泼彩技艺为时代节点,提出了中国现代文人画、中国现代格律诗、中西结合的现代东方美学、心物辩证论哲学体系及中华大文化论等一系列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并以8000首诗词和250万字的理论著作及数万张书画作品为此理论的支撑点(包括对大风堂研究点赞所写的300余首诗词及20万字以上的文章),传递其所解读的张大千关于学养和中西文化的密集信息,被评论家关注而出版有讨论其文化现象的著作《感悟禅者――李代远学术思想研究》(汪毅编,华艺出版社,2014年);如台湾的游三辉(大风堂门人孙云生、孙家勤弟子),在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以弘扬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风格为宗旨,强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个性化追求,展示了大风堂艺术的万千气象和震撼人心灵的大视野、大格局、大包容、大美。此外,颇具代表性和影响的还有鲁慕迅、陈玉圃、赵凯、程振国、李世南、贾又福、田镛、汪家芳等一批再传弟子,恕不一一点评。
至于这里介绍的大风堂再传弟子作品,其风格特征均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传承意义,而且面貌不乏丰富性、多样性、探索性,不过囿于版面无法“全景式”地彰显。相对而言,在传承(包括一定意义上的“走自己的路”)张善子或张大千早中期绘画作品风貌方面取得成绩的有(排名不分先后,下同):何纪争、谢临风、范汝愚、漆永成、刘相训、王义文、赵同相、顾晓东、韩云朗、倪磊、胡有民、刘成益、张近生;在强调意境邃远并传承大风堂泼墨泼彩及青绿山水风貌方面取得成绩的有:聂振文、施云翔、马燮文、萧岱文、萧自明;传承并异***突起的则有:赵凯、程振国、曹湘秦、庄景辉等。
二
大风堂再传弟子是大风堂传承的一个重要而庞大的团队,是大风堂画派承上启下的桥梁――上承大风堂门人,下启其弟子――这亦是研究大风堂画派传承的一个重要客体――恕未做讨论。
大风堂再传弟子笔耕艺苑,通过举办画展(个展或联展),出版画集(个人集或综合性集),编辑报刊,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出版著述,开展联谊、教学等形式传播大风堂艺术,体现大风堂艺脉,传达大风堂情愫。有的再传弟子作品还有一个异于其师辈作品的特点,就是注重传统文化和现念的结合,将东方意蕴与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和西方美学交融而成为新的视点,呈现一种新画风,探索一条新路子。
再传弟子的个人画展频频,数不胜数,或国内国外,或海峡两岸,将大风堂艺术和理念广为传播。其中尤以黄格胜、周韶华、白雪石、游三辉、李代远、王明科、程振国等具有代表性。至于颇具代表性的联展(包括相关的)有: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松石友八人山水画展”与在青城山举办的“大风堂书画展”、2005年在都江堰举办的“张大千弟子精品画展”、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风云墨缘――伏文彦师生作品展”、2013年在内江举办的“大风天下・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2014年在上海举办的“大风天下・大风堂弟子陆元鼎、曹逸如师生同人书画展”、2014年在天津举办的“大风时代展”,2015年在天津举办的“天津大风堂画院成立展”,等等。特别是梁树年弟子“松石友”团队,虽同宗一师,但风貌各异,从2002年起展览不断,展示了“松石友”精神,体现了“松石友”的美学观,影响了北京画坛。
再传弟子出版的个人画册车装斗载,其中出版“大红袍”的有李代远、刘相训,出版个人作品集_10种以上的有黄格胜、周韶华、白雪石、游三辉、李代远、施云翔、安云霁、王明科、程振国、陈沫吾等。据不完全统计,出版综合性的画册(包括相关的)有:《松石友八人山水作品集》(荣宝斋,2004年)、《纪念张大千诞辰110周年大风堂书画集》(屠际春编,文汇出版社,2009年)、《大风堂门人书画作品集》(高峰编,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0年)、《大风流韵――龙国屏师生书画艺术作品集》(蔡俊惠编,2011年)、《大风堂天津门人书画集》(书画家杂志社,2012年)、《大风堂门人书画作品集》(张大千纪念馆、美术馆,2012年)、《大风再起》(四川张大千画院、张大千大风堂书画艺术创作中心编,2013年)、《大风天下》(胡红雨、曹公度编,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年)、《大风时代――纪念张大千诞辰115周年天津书画名家作品集》(邢捷、杜钧、杨勇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等等。
至于从教学角度传播大风堂艺术,有代表性的当数清华大学。该校系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以理科著称于中国乃至世界。该校美术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成立的“大风堂研究会”,把对大风堂的研究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配合教学,清华美院大风堂研究会创办有精美的《大风堂中国画学研究会刊》,研究大风堂画学,展示大风堂范本,介绍大风堂绘画表现技法、指导思想、精神风貌。
总之,在中国画坛上,大风堂这个群体已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并有若干评介和评论。由此笔者预言并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的评论家锁定、青睐大风堂再传弟子这个群体。因为这个群体是大风堂画派发展至一个阶段的主体,具有若干特点:品质高(从传承关系而言,师高弟子强)、数量多(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人)、分布广(海内外均有)、活动频、影响大(据不完全统计,系教授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约100人,且在有的领域中卓有建树)、探索性强(如安云霁的虎注重修辞学意义和哲学意义,不仅将虎拟人化,而且拟神化和拟佛化,甚至上升为哲学的对立统一范畴;如庄景辉自创大金碧山水画风,探索中国画的国际语言等)。这个群体的整合与发展,将使大风堂艺术薪火传承、生生不息,将使大风堂精神发扬光大,将使大风堂的未来更加辉煌!笔者为此由衷感慨:如果说,90年前张善子、张大千昆仲创立的大风堂是一条小溪;那么,今天其门人、再传弟子所汇聚成的却是一条大江,其势浩浩荡荡、波澜壮阔。至于热爱大风堂艺术的社会群体(包括海内外),亦令人注目。他们从喜爱、学习、鉴定、收藏等途径,滚雪球似地传播大风堂艺术,构成了一道风景,逐步形成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三
对于大风堂及大风堂画派的研究,多年来两岸共襄盛举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出版的研究性专著有:《张大千先生纪念专集》(台北《中国时报》,1983年)、《张大千纪念文集》(巴东编,台湾历史博物馆,1988年)、《张大千学术论文集》(罗桂英编,台湾历史博物馆,1988年)、《张大千、溥心诗书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1994年)、《张大千研究》(巴东著,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张大千的世界》(傅申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大陆出版的研究性专著有:《走近张大千文论集》(汪毅编,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张大千的世界研究》(汪毅编,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大千艺苑――张大千研究论丛(第一辑)》(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年)、《大千艺苑――2012内江・海峡两岸张大千研讨会特辑》(中国文化出版社,2014年)、《张善子的世界》(汪毅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黄独峰艺术生涯》(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何海霞纪念文集》(何海霞艺术委员会、中国国家画院编,文物出版社,2008年)、《何海霞艺术年谱》(何海霞艺术委员会,文物出版社,2008年)、《大风异彩》(申和龙编,素茂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九秩初度・谢伯子先生谈艺录》(杨晓明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谢伯子研究》(马建强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曹大铁年谱》《曹大铁传》(曹公度、蓝弧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谢伯子艺术年谱》(谢建红著,待出版)、《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黄格胜》《黄格胜研究文集》《黄格胜的艺术之路》《格物致知――黄格胜中国画研究生教学》《赏画识道――黄格胜绘画语言之形式赏析》《感悟禅者――李代远研究文集》等。张大千纪念馆在1994―1995年还编辑有《大风堂报》(汪毅主编,对开四版,铜版纸彩印),发送至海内外,被《中国文化报》《文摘报》《中国画记事》《雄狮美术》(台湾)、《大成》(香港)等30余家媒体报道和介绍,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成果(个别专著为部分研究)分别对研究的客体――大风堂堂主、门人、再传弟子做了个案分析,涉及面广泛,包括表现模式、艺术特色、艺术分期、师承关系、审美价值取向、文化现象、文化定位、讨论意义等,对于宣传和研究大风堂及大风堂画派起到助推作用,体现了学术界和社会群体对大风堂及大风堂画派的理性观照,印证了大风堂及大风堂画派的客观影响。
四
较之其他画家和画派的研究,大风堂算得上传承有序,可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海内外成立的大风堂研究机构(社团)达30多个,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内江、成都、都江堰)、上海、北京、天津、台北以及美国,由纪念馆、高校、学者、大风堂门人和再传弟子发起。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多由大风堂再传弟子发起并担纲。他们或办展,或办报,或办刊,或出版著述,或开讲座,或设立分会,或做市场研发,扩展交流范围,研究大风堂艺术,提高学术品质,传承和推广大风堂艺术,体现了传承大风堂的理想和责任担当,功不可没。当然,亦无须讳言,有的机构在操作上缺乏规范(或日渐式微,或名存实亡,或名不符实,或重经营而轻研究),有的机构缺乏合法性,有的机构名称(概念)值得斟酌,甚至各自为***、微效重复。由于这些机构(社团)大都在体制之外,缺少***府的专项经费支持,活动开展往往是捉襟见肘、步履维艰或流于一般化。笔者一直期望能设立大风堂艺术研究基金,推动大风堂高品质的活动,出一批高端成果,出一批学科带头人,事半功倍地提升其学术水准并体现大风堂画派的典范意义,实现真正的价值引领。而当今艺术界实在是太需要这种真正意义的价值引领,以规范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研究、我们的价值体系。
五
中华文脉的传承代代赓续。其形态既包括有形的,又包括无形的。大风堂艺术及画派属于中华文脉的范畴,其传承当然不例外。所谓有形,是指大风堂画派这个群体及其作品风貌;所谓无形,主要是指大风堂画派旗帜性人物的精神。铁肩担道义,妙手绘丹青。他们的艺术思想、艺术主张、艺术创新、艺术表现、作品价值等犹如“不废江河万古流”。他们的名字和精神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符号,属于一个时代艺术的象征。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创造力与精神价值,决不会因自然生命的K结而消逝;他们特有的艺术震撼力,决不会因自然生命的结束而销声匿迹。相反,随着时间推移与艺术价值体现的回归,作为非物质的长存与不朽,他们将更具大雅风采和殊胜魅力,就像人们不会忘却永恒的屈原、李白、坡等一样。这,便是我们重塑大风堂精神的责任之所在;这,便是我们共襄盛举推动大风堂画派建设的意义之所在!
结 语
大风堂于1925年在上海诞生至今已有92年。曹雪芹在为他所著的《红楼梦》画句号时曾感慨“十年辛苦不寻常,读来字字都是血”。那么,大风堂的92年呢?自然也是极不寻常的。它虽然筚路蓝缕,但却走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天地,熬炼出了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优质品牌。本文旨在通过大风堂艺术、大风堂画派的论述,努力整合大风堂三代的力量(第四代的资料目前尚无能力整理),展示大风堂三代的光鲜形象,再高歌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让大风堂这一张优质品牌再度成为人们的新视点,以伸展笔者心底深处的那份情愫和敬意,并由此而具体传达一直努力倡导的文化名人战略的理念,进一步清晰画派构建的思路,对相关画派的理论研讨和推动提供新的视角。笔者坚信,这个整合是大风堂空前的“特展”――一个超越时空的“特展”,其风采可观可赏,其神韵可感可叹。笔者还坚信,这个整合是大风堂史上颇值得骄傲和声情并茂的大合唱,其声势可扬钱塘江潮,其气魄可撼三山五岳。这个整合是理念的整合、艺术美的整合、品格与力量的整合、精神与意志的整合、放大社会功效的整合,将使张善子、张大千及大风堂门人和再传弟子在整合中更丰满、更生动、更精彩、更撩人心绪,更具有文化品质。这个整合是大风堂画派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将提升大风堂画派的整体形象,获得它应具有的文化与社会高值,使中国美术界的蓝天上永远飘有一片美丽的“大风”云,让人们因它的五彩斑斓而无法忘却并深深感慨。这也许便是走进大风堂经典、点赞大风堂经典、传播大风堂经典的特殊意义。
韩愈《调张籍》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历史长河而言,大风堂一路走来的92年不算长,但其技艺、风貌、艺术主张、创意、思想、理念、精神等特质却有如“李杜文章在”,并让人们感慨它的“光焰万丈长”!
呕心上述,遂有感吟:(一)杜鹃啼血三万言,写得大风九十年。万丈光焰终见得,画坛世纪二张贤。(二)行笔苦旅字字艰,还原大风史无前。痴情双髯丹青美,我心我意可慰天。(全文完)
作者:一级文学创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风九十年 光焰万丈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