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四大佛教道场中,唯有观音的道场位于海洋之中。看起来这好像是惠锷的一个偶然所致,但细究起来,其中却可能蕴含着潜在的必然因素。
由于位于繁忙的海上航线上,船民和渔民们对安全的希望值高,对观音的信仰也随之加深。观音与海洋和航行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
当年,观音是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稍后他沿着西北一线主要在中国大陆的北方发展。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使观音与东南沿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代咸通年间,日本的高僧惠锷来华修行,他在山西的五台山上迎奉到一尊观音像,想请回日本国内供奉。在乘船归国的途中,经过舟山群岛中的莲花洋附近时,误触新罗礁而受阻,船只无法行驶。惠锷领悟到这是观音不肯离开故土,便在就近的小岛上岸,遇到一家张姓岛民,舍家为寺,将观音供奉起来。第二天果然风止日晴,惠锷得以顺利回国。从此,这个小岛便成了专奉观音的道场,得名为普陀山。它东面的一个小岛也得名为洛迦山。
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这座面积仅有12.5平方公里的小岛,已经从一个小小渔村变成了满山寺院、遍地僧尼的海天佛国,普陀山也成了举世知名的观音道场。
普陀山全山有三大寺,可以分为前寺和后寺两大部分。被称为前寺的普济寺,就是当年惠锷登岛安放观音像的地方,当年张家施舍的两间茅屋,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处森森寺院:元代的多宝塔、巨大的莲花池、清代的御碑亭、威严的石碑坊、高大的千年香樟树,书写着观音名号的菩萨墙,表明这里是一处规模巨大的道场。普济寺雄伟的圆通宝殿里可以容纳数百人。惠锷当年所携带的那尊观音像也变成了一尊高6米多的巨像,两旁则是观音的三十二应身,尽管他们的形象各不相同,但都是观音菩萨。在这里被供奉的主尊是观音菩萨,而佛祖释迦牟尼则退到了后一进的殿堂中,因为普陀山是专奉观音的道场。
信徒们将这视为通往来生的修行之路,他们背着香袋,一步一叩首,三步一跪拜地走完了一千多级台阶到达最高处的慧济寺。她们虔诚得连对这些石头都要烧香,普陀山已经因观音的存在而变成了一座圣山。
在中国的四大佛教道场中,唯有观音的道场位于海洋之中。看起来这好像是惠锷的一个偶然所致,但细究起来,其中却可能蕴含着潜在的必然因素。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印度人认为他们所居住的宇宙周围都是茫茫的咸海,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布着四大部洲。宇宙由四头大象驮着,大象又站在一条巨大的鳌鱼背上,鳌鱼浮游在成海当中。宇宙的最高处是白雪皑皑的须弥山,山顶和洞窟中居住着天神、佛和菩萨,如果鳌鱼翻身了,那么宇宙就会倾斜,就会发生地震。这样的一种宇宙观是和印度所特有的地理环境有关,因为印度的国土三面环海,一面是高耸的雪山。这种观念影响到日后印度所有的宗教,佛教的诞生与这种海洋观有必然的关联。
佛教有“苦海无边”的观念,有“慈航普渡”的说法,有“往生彼岸”的向往,有“弱水三千”的譬喻,有“四大部洲”的分类,无一不是与这海洋观有关。而观音既是担当着普渡众生的重责,也必然要选择一处海天孤绝处来修行,来作为他的特定道场。佛经中说观音就居住在印度南部海天茫茫的普陀落迦山上,这个山就是一个海岛,山上开满了香气四溢的小白花。两相对照,中国的信徒们为观音选择的这一道场是非常适合的。
普陀山地处杭州湾口,位于古时从中国到日本和朝鲜的航线上。这一带古属甬东,人迹稀少,但自从南朝以来陆续加以开发。盛唐之后北方战乱不断,朝廷对东南一带的倚重日益加强,江南担负着全国十分之九的漕运,经济日益繁荣,特设有江南东道来加强管理。普陀山所在的舟山就位于江南东道的辖区之内,无论是从日本来还是从朝鲜来的客商都是经过舟山到宁波再登陆的,惠锷也是循着这条航线回国的。北宋时神宗曾遣使去韩国,在舟山附近遇大鱼而获救,因而赐普陀山以“宝陀观音寺”的匾额,说明当时的山中已经颇具规模。
到了南宋,中国的***治中心南移到了杭州,舟山一带的开发加快,宋宁宗颁诏以普陀山为观音道场,普陀山的地位正式奠定。宋时因中原北方失陷,举国的经济十分之九都要去偿还赔款,需要加大对外的贸易来补偿缺失,而对外的贸易大多依赖海上,宁波和舟山就是主要航线之一。元代时天下一统,原来传统的通过运河向北的通道被废弃,改由海上漕运,对宁波和舟山更加倚重,普陀山的地位更显重要。由于位于繁忙的海上航线上,船民和渔民们对安全的希望值高,所以对观音的信仰也随之加深,观音与海洋和航行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不如现在准确,只是根据四个正方位来命名了北、南、东、西四海:北海是贝加尔湖,西海是青海湖,东海是对渤海和黄海的统称,而南海则是指舟山以南的海洋。观音所居的虽是东海,但在古代却是南海,所以她也被称为是“南海观音”。
最能形象地表明观音与海洋之间关系的,是几乎存在于每座寺院里的那堵“南海观音”墙。这是一种集合了雕塑、高浮雕和彩绘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它位于大雄宝殿佛祖位置的背后,这是观音所特有的地盘,占了整整一堵墙壁。观音以鱼篮观音的形象出现,手托净瓶,手提鱼篮,足蹬巨大的鳌鱼头,在她的周围是汹涌翻腾的海水,鱼、虾、龟、蚌,各种各样的水族生物变成的怪物纷纷活动,在陆地上,则有各种各样传说中的神明和鬼怪也来参拜,有的还加上了民间的神明或道家的八仙,十分庞杂而热闹。被踏在观音脚下的那条鱼往往被人称为是鳌鱼,它经常出现在印度的佛教艺术中,是一种神圣护法的动物,观音使它成为海上的坐骑,来显示自己镇伏海怪的无边法力,在民间又蕴含了“独占鳌头”的意思。这堵“南海观音”其实是观音所统领的―个***世界,也是从民间和民俗的角度来对观音法力所作的一种想象,这是观音所具有的海洋文化背景的一种具象体现。
“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全岛的风景绝佳处,它高踞在突出的海岬断崖上,俯瞰着茫茫无际的东海。它的脚下,惊涛裂岸,乱石崩云。这里就是当年惠锷留下观音像供奉的地方,千百年来,虔诚的木鱼声在云起云飞、潮涨潮落中寂寞地敲响着,将无数对生者的祝愿和对未来的祈祷都化成了霭霭的香烟……观音深深地恋着她的第二故乡而不肯离去。
千百年来,无数的人们跪拜在观音的面前,仰望着她那慈祥和霭的面容,祈祷能得到她的庇佑和保护,他们乐于把自己的心愿向她诉说,观音总是以她默默的微笑给人以一种心灵的满足。普陀山上有一个大大的“心”字,它被深深地刻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据说只要循着字的笔画摸一遍,就能够得到观音的赐福,这虽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朝拜方法,但无异于是一种心迹之路。游客们在这里五体投地地摸索,希望能够得到观音之心的眷顾。
真正的观音菩萨不是高踞于佛堂的莲座之上,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底。
这是一位心中的观世音。
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们聚集在这东方的观音道场前,手擎千灯盏莲花,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传灯法会,默默地为世界的和平而祈祷。
海印池前华灯璀璨,流光溢彩。莲灯千千,如同观音在中国点燃的荧荧佛火,它闪闪烁烁地融入了中国人的心中,也融入了世界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