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中外考古界关注的“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工程已于4月8日正式开始,这艘神秘的古沉船有望在今年7月浮出水面。从1987年“南海I号”被发现至今,己过去了20年,对它的探索发现从没有停止过:它出自哪里?欲驶向何方?却因何沉没?而今,它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又会有多少值得期待的发现?让我们一同走近“南海I号”。
“南海I号”发现始末
翻开人类的航海史,一宗宗沉船惨案触目惊心。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近2000年内,全世界倾覆海底的难船达100万艘之多,平均十几个小时就有一艘出海船舶惨遭灭顶之灾。许多金银财宝、珍贵文物沉于海底,日积月累,竟成了一种特殊的“海底资源”,引来了无数寻宝者和考古学家去探寻、开发。但是,海底探宝之难不亚于海底捞针,好在靠着海洋机器人、声纳和磁场探测等先进技术,探宝者时常也能“撞上”好运。比如,在水下探宝领域鼎鼎有名的“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十几年间先后发现了美国内战时期的“黄金船”以及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沉船宝藏的“苏塞克斯”号等。与上面传奇般的发现相比,“南海I号”的发现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1987年8月,***下属的广州救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省台山与阳江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时,意外地在一条古沉船中打捞出金银器、锡器和陶瓷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该船就是以后被命名为“南海I号”的古沉船。随后经过多次水下探察和初步发掘,基本上搞清了“南海I号”的基本资料:船长30余米;船宽近10米:型深约3―3.5米;船体材料为木质;船头朝向为西南240度,船体在没有发生侧翻的情况下垂直沉没于海面下20米深处并被厚约l米的淤泥所覆盖;船上满载以瓷器为主的器物。
仅在2002年,水下考古人员清理了“南海I号”船舱内几平方米的范围,就打捞出大量精美文物,仅陶瓷器就有6000多件,其中完好无损的有4000件。根据“南海I号”船体容量保守估计,船上文物应该超过6万件。
从目前已经打捞出水的1万多枚古铜钱看,北宋的居多,小部分为南宋时期,其中最晚期“绍兴元宝”属南宋高宗年间。按照考古学的年代判断标准,可知“南海I号”古船的沉没时间不早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距今约800年左右。
而瓷器主要是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宋代几大著名窑系出品,但造型独特,带有明显的异域特色,有别于当时宋朝所使用的瓷器。这些瓷器在船舱内码放整齐,分门别类,应是一艘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再结合船头朝向,大致可以推断这艘商船当时应该是前往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及中东甚至北非地区,进行“来样加工”的海外贸易。而从船载货物的产地推断,“南海I号”出自于泉州港及以北方向的可能性比较大。
考古专家的兴趣不只在于出水物品的实际价值,而更加注重这艘沉船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的物质证据。不同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实物资料相当罕见,大多只能依据文献资料。而“南海I号”沉船的海域应该在由泉州、广州港经广东西部沿海驶向东南亚乃至印度、西亚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这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南海I号”打捞技术
由于“南海I号”沉船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出水文物较为丰富的一条古代沉船,而且沉船的大部分是埋在海床之下的淤泥中,因此沉船船体没有受到噬木类海洋生物(如船蛆等)的进一步蛀蚀,文物也没有受到如膝壶等海洋贝类生长造成的硬性胶结。为了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原貌,不丢失任何历史细节,考古专业人士希望将沉船整体迁移到一处安全的水域进行细致的发掘研究。
目前通用的水下考古方法,是把船载文物打捞出来,然后对船体进行切割,再将切割之后的小块船体打捞上来进行复原拼装。但是“南海I号”所处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无法对沉船和船载文物进行准确的测绘和记录,这意味着将丢失很多珍贵的考古信息。另外,由于沉船的船体为木质结构,在水下浸泡800多年后,大多已经较为松软、脆弱,只有将沉船整体连同船体周围起固定和保护作用的淤泥一同移动,才有可能使沉船在发掘过程中免遭二次破坏。
有鉴于此,相关部门决定采用沉船整体打捞的方案。所谓整体打捞,就是将沉船、载物与其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殊的钢制沉箱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能人为控制的环境中,随后进行水下考古发掘。整个打捞过程中有几个事关成败的关键步骤。
关键一:沉井安装。沉井也叫沉箱,是一种用金属或混凝土制成的,形状像箱子,下面没有底,可以罩住整个沉船的设备。根据沉船量身定做的沉井,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重达530吨,分上下两部分。在设定好的桩位上,沉井被水泥锚块缓缓压入淤泥,在沉井上的深度传感器指示下,令其整体罩住沉船及其周围淤泥。然后从上沉井底部两侧穿引36根钢梁,底梁下有液压板,穿引完毕后就会把底梁往上顶,这样沉井就封闭了。最后把上下沉井焊割,上沉井装着“南海I号”出水,下沉井则留在海底。 关键二:起吊。装着古沉船和淤泥的上沉井将被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华天龙”号吊起。夹带着淤泥和海水的“南海一号”大约有3000多吨,而“华天龙”能成功吊起4000多吨的重物,完全可以胜任起吊任务。全回转吊机是“华天龙”的核心部分,它保证了“华天龙”能稳稳当当地吊起4000多吨的重物进行360度回转,能够保证装载“南海I号”的沉箱在起吊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摇晃,最大限度地避免里面文物出现损失。
关键三:半潜船拖运。在沉箱运移过程中,半潜驳船要发挥重要作用。半潜船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潜艇,所不同的是,潜艇要全部没入水下,而半潜船只要下潜一半,这就是半潜船名字的来历。半潜船的外形与潜艇或一般的海洋船舶完全不同,更像一个装货的大平台。在装卸时,它通过本身压载水的调整,把装货甲板潜入水中低于货物的位置,使货物得以利用自身动力或者拖拽,直接浮到半潜驳船的装货甲板上方。这时半潜船再通过排出压载水,船体上浮,使货物可以直接落在装货甲板上,并绑扎固定,就可以将货物运到指定位置。沉箱四周预先均匀安放了未充气的气囊,在“南海I号”沉箱准备起吊时,气囊再被充足气,产生巨大的浮力,伴随着华天龙的起吊一起将沉箱移到下潜入水的半潜驳船上。同时,气囊还起到保护沉箱平稳和减少
摩擦的作用。
“南海I号”保存难题
为解决“南海I号”出水后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览的场地需要,防止沉船出水后腐烂,文物部门建造了一座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其地下专门为“南海I号”建设了一座“水晶宫”,内装有海水。“南海I号”运抵后,采用气囊作轨道,使用牵引技术将沉箱慢慢拉进宫中。沉船即便顺利入宫,仍有许多难题摆在人们面前,因为这样的整体打捞后的保存,没有先例可以参照,让人不禁担心“南海I号”是否经得起“折腾”。
压力:“南海I号”以前在近30米水深的海底淤泥里,现在放到12米水深的海水中,压力和环境全变了。沉箱打捞出水的时候,古船体会不会因为失去海底压力,如同失重一样造成船体开涨?失去压力后,又在水晶宫内要重新承受12米水深的压力,一来一去,古沉船经受得住吗?拆掉保护它的沉箱后,会不会发生散架的情况?专家认为,“南海I号”在海底虽然被淤泥覆盖,但是船舱里肯定灌满了海水,不可能是真空的。所以,古船船体一直是与海水直接接触的,应当说环境的变化不算太大,况且水和泥的比重差不多,肯定比直接在空气或者放置在真空中更利于沉船的保护。但是,专家必须要对木质船体的承受力作精确测量,沉箱尚不能轻易拆去,人们也不能很快一睹沉船的真容。“床体”:古船以前“睡”在海底淤泥的“软床”上,到了水晶宫后可能直接放置于水泥硬物之上,会否导致船体裂变?这与上面问题一样,还是要对出水沉船做出实际测试之后,才能采取进一步措施:是否打开沉箱、如何打开沉箱、何时打开沉箱等等。微环境:古船在海底800年不朽,有其独特的微环境一份功劳。以“水晶宫”的容积,如果储水以及清淤后的换水都从沉船位置取水,成本很高。如何在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微环境,尽量减少微环境的改变使古船发生霉变、腐烂等情况,是摆在文物考古专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对于海底盐分、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微生物等数据都要得出一个最为稳妥的平均值,然后施用在水晶宫里,这涉及海洋学、生命化学、物理学,防腐蚀等多学科、多技术的课题攻关,难度非常大。 光照:古船在海底30米水深内,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现在打捞上来放在水晶宫内,光线、日照会不会直接对船体造成损害?对此专家考虑用一些冷光源,来防止光线对沉船的破坏。
按计划,“南海I号”7月间就将重见天日了,围绕着它的种种推测也将水落石出,让我们翘首以盼。
世界著名沉船
引发夺宝大战的“苏塞克斯” 1694年2月19日,英国皇家海***舰艇“苏塞克斯”号在地中海航行时,遭遇猛烈风暴而沉没。船上载有10吨黄金(金币)和100吨银块,价值超过40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沉藏。
1998年,美国“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开始找寻“苏塞克斯”号。4年之后,公司宣布在直布罗陀海峡水面下1千米处找到了沉船,公司随即与英国***府签署协议,打捞沉船,所得宝藏双方平分,并向公众展示船上的工具、机关炮、航海设备等人工制品。沉船打捞计划2005年12月12日正式启动。然而,西班牙***府以沉船水域在其领海为由,要求分得部分宝藏。
迷雾重重的“阿波丸”
“阿波丸”是日本的一艘远洋油轮,1945年3月28日,被日***征用的“阿波丸”,在新加坡装载了从东南亚一带撤退的大批日本要人和物资驶向日本。4月1日午夜时分,该船行至福建平潭以东海域时被美***潜水艇袭击,3分钟后迅速沉没。
1977年5月,中国开始对其进行打捞,捞起3000吨锡锭,但有资料提到的黄金40吨、白金12吨和包括“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内的40箱珠宝工艺品却没有找到,打捞工作随后终止。不过有一个线索是,发现了洲国***要郑禹的家藏御印与圆砚,由此推断,“阿波丸”可能经停东北,携带宝物上船。“阿波丸”是不是早已被海底大盗光顾过,是否还有未被发现的秘密舱室或夹层,更重要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究竟在不在其中,这一个又一个谜团只能等彻底打捞清理沉船之后才能见分晓。
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