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长篇小说篇1
每个人都会有一件让自己着迷的事情,而我,不得不说读书是真是让我着迷!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受周围同学的影响,也爱上了读书。在别人看起来是毫无情趣的方块字,但我却认为那是一个个机灵淘气的小娃娃,排成长队为我们表演一场场好看的话剧。
什么书我都爱,只要手里捧上一本书,我的心情就会好的不得了!书它记载了很多知识、历史,读它,使人见识变广。有一次我去新华书店看到一本《斗罗大陆》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唐家三少。我才看了一个开头,他写的小说就把我整个带进去了。我马上爱上了这套小说。整天泡在新华书店了,看小说,有时看的连饭都忘了吃。我爸妈老是说我:“最近是不是中邪了,饭老是不来吃。”这本书里的奇特经历,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里面的情节总是让我回味无穷。我看书的同时,总是在惊叹,这位作者怎么可以写出这样的传奇,太厉害了!这样的长篇小说,要我写一辈子也写不出吧!他尽然还写了好多好多部,真了不起!
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伙伴,是帮助你变得更博学多识的老师,我们要读书,不管你喜不喜欢读书反正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件着迷的事!
好看的长篇小说篇2
北京日报刊文说,作家王安忆携最新长篇小说《匿名》亮相上海复旦大学,这是王安忆继《天香》发表4年后推出的又一部极具叙事特色和思辨意味的长篇小说,也是王安忆文学创作40周年之际的又一次全新探索。这部长达35万字的作品,分为上下两部,通过绑架、失忆等比较常见的手法,让主人公从现代文明秩序中脱离出来,进入到一个相对蛮荒和原始的环境中去,并在一步步剥离和剔除身份上的附着物之后,重新进入社会。用王安忆的话来说,是“重新进化一次”。读者自始至终不知道主要角色的姓名,他们有的只是外号或诨号。王安忆说,她无意将《匿名》写成一个具有悬疑探案特色的类型小说,也无意让故事的主人公上演一出当代版的鲁滨逊荒岛求生记,而是希望通过他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所处的世界,来探讨人类自我与历史、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
事实上,首次举办新书会,王安忆很忐忑。她怕请不到嘉宾,“这是令我困惑不安的事情,我是一个很怕出丑的人”,关于《匿名》一书,她就更忐忑了,“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写作机会,很陌生。写的过程中常有一种恍惚感,总怀疑这么写下去有没有前途”。但文学评论家陈思和鼓励她说:“王安忆你应该要有勇气写一部不好看的东西。”他甚至认为,根本不用照顾读者的心情,不管他们是否读得懂。可王安忆又觉得,那是大师才能写的,大师才能不顾一切地写,“我觉得我是一个手艺人,我没那个胆魄”。她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我要让《匿名》里的人物到荒山里去,就要花十几万字。我不是聪明的作家”。也正是因为种种忐忑,她从来没有这样急切地想听到回应。而外界的回应让她得到些许安慰,其中更包括身边朋友带给她的。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说:“这部小说可能有些人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会觉得特别过瘾。”有的读者则认为《匿名》是一部“烧脑”的小说,需要反复读。“在阅读上,可能不会像《天香》《长恨歌》这么唤起人们的共识和喜爱。”王安忆也谈及,在写完《匿名》之后的大半年以来,再没有写过小说,她觉得再进行小说创作,“稍微有一点点挑剔了。如果还像以前一样,完全写一种日常状态,不能再满足自己了”。
好看的长篇小说篇3
“是什么深深地感动着我/攥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是什么深深地感动着我》)直接将读者引向艾青的著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国***区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著名诗人蔡诗华这样评价这首诗:“借用艾青大诗人的句式,在新世纪反复吟咏中有所新的阐释”。这样的评点切合诗人的身份及诗中所流露出诗人的真挚情怀,可谓一语中的。崔荣德出生于重庆酉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其大部分人生时间都与这块土地密切相联。因此,他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即便仔细端详着一把泥土,也会为之深深感动着。不惟如此,他还自然而然地想到:“旋转的齿轮高耸的麦穗/奔腾的长江黄河/被迫着发出最后吼声的/红五星祖国”、“春天的故事里/港澳回归嫦娥奔月/科学发展观正谱写新的篇章”。这样厚重的心胸,正是一个时代所传递的正能量。恰如艾青所言:“诗人的我,很少场合是指他自己的,在大多数场合,诗人应该借我来传达一个时代感情和愿望。”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济腾飞,物质昌盛;这亦是一个最不好的时代:物欲横流,信仰缺失。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很难想象有人会放弃广州一份工资1200元的工作而选择到工资只有120元的西部乡村执教,1993年的崔荣德就是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人,为此,妻子弃他及当时只有2岁的女儿而去,但他依然无怨无悔。他用诗写道:“孤寂的日子我只能用/沾满粉笔灰并苦菜的手/轻轻地抹过脸面/让快乐和忧伤/长成一片青色的草原/草原里我领着孩子/艰难地寻找诗歌和粮食”(《孩子在我们之间飞翔》)。荣格曾言:“艺术家的生活不可能不充满了矛盾冲突,他身上有两种力量在互相斗争:一方是普通人对于幸福、满足和安定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是毫无同情心的,并且可能发展到践踏一切个人欲望的创作激情。”崔荣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选择对自己无情而背负起生活困苦的重负,然而,他的激情却让乡村的孩子们和他的诗篇展翅飞翔――“芸你也想念孩子吗/长大后我会让她/成为一只飞鸟/在花和大树间/来回飞翔。”
对于土地,他深深地感动着,殊不知他也深深地感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孩子们,他从不在诗中歌颂自己,乡亲们却铭记着:崔老师很好,每天早上九点钟去乌江边接学生来上课,下午三点又送学生去乌江边,等家长一个个接回家。对于信仰,他深情地呼唤、热切地向往并执着地追寻着,所要求的回报只是“我向往那个地方/那个地方还有一间瓦房/瓦房不远处/有一朵花儿/在为我默默开放”。(《我向往那个地方》)对于背叛,他轻轻地遗忘,却始终满怀柔情地将对方的美丽
惦记着:“芸此刻的你/该是怎样好看的一束花/我呢依然是那一棵/悬崖边的大树/任风霜雷电/沧桑我漫长的岁月。”(《草原里我领着孩子寻找诗歌和粮食》)对于苦难,铮铮铁汉也流泪:“泪光中/伸手帮它向前推移/哪知它扔下饭粒/仓惶逃离/我大声疾呼/兄弟别跑/其实我也是/来异乡觅食的另一只/会说话的蚂蚁。”(《风雨中的蚂蚁》)但性格却始终拥有剑的质地,“挂在墙上,抑或匍匐地面/都不后悔/剑从来都敬重体温。”(《剑》)
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在饱经人生难言的苦难中,崔荣德把诗歌当成了生命的延续方式,诗中每个音符如一颗感恩之心在跃动着。那首《父亲母亲》正是这一颗感恩之心在跃动着。诗人以真挚之情和感恩之心,通过“嫩绿的稻田”、“父亲佝偻的身体”、“金色的秋天”、“收获进仓廪”等意象塑造一位厚重而朴实的农民父亲,又通过“三月”、“梨花”、“柴禾”、“火焰”、“灰烬”等一系列意象勾勒出一位农村乡下母亲平凡的一生。如果一个不懂得感恩之情的诗人,是难以创作这样感人肺腑的优秀诗篇,更不用说拥有这种悲天悯人的厚重情怀。这首诗在荣获2011年“感恩人生”全国纪实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时,被中国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大赛的评委张同吾先生在《读获奖作品的结语》一文中这样高度评价:“把怀亲的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邃。”这不仅是对崔荣德诗歌所取得的艺术价值真切肯定,更是对这位带着感恩之情和对生命充满热情的诗人有力的褒奖。
一个人的心有多重?称,不足以掂量,惟有换算为他对世界的深爱,以及他所带给世界的感动。而爱与感动有多重?数字,不足以表示,试问:一个农民子弟对土地的挚爱,有多重?一名乡村教师对孩子无私的付出,有多重?一位铮铮铁汉对信仰的执着,有多重?这些重量,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阅读而不断累加,直到无法承受这般重量,读者的目光逃往地板的某个角落,慨叹――崔荣德拥有商品经济浊浪冲刷下,一颗清澈、“重量级”的诗心!
好看的长篇小说篇4
1969年创办,每年颁发一次的“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向来以善于发掘文坛黑马著称。《发光体》是作家卡顿的第二部小说,在开始创作这部作品时,卡顿只有25岁,但评委会***罗伯特·麦克法兰认为这并不妨碍《发光体》是一部成熟的小说,“这是一部有着惊人掌控力的小说。”
“布克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于它“只认故事不认名家”,这或与它的提名规则有关。在提名阶段,出版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所有评委都必须将列入提名名单的作品全部阅读一遍,以2013年为例,共有151部小说,其中不乏《发光体》这样长达832页的巨著。相当多的评委对这种马拉松式的阅读深恶痛绝,却也无可奈何。
游戏规则保证了“布克奖”没有成为少数学院派把持的私家花园,而出版商在选择作品时,已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好看”是他们当然的首选。正因为规则不同,所以绝大多数“布克奖”入选作品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很少炫技。可以说,只要故事精彩,通俗小说作者同样有机会。
就阅读价值来说,“布克奖”的作品也更适合推荐给读者。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英国病人》《辛德勒的名单》等,这些都是“布克奖”首先发现,然后被电影导演搬上银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布克奖”是一份含金量十足的荐书单。
媒体评点:虽不及诺奖耀眼,“布克奖”却一次次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为世界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正是“布克奖”的本意:呈现更为纯粹、清新的文本和故事。更现实的意义是——给那些正在为顶尖文学奖努力的年轻作者以莫大的鼓舞。(《深圳晚报》)
话题拓展:最好看的文学奖;纯粹的故事;与名声无关……
好看的长篇小说篇5
我的童年是在吉林白城地区一个叫西学堂地的村子里度过的。上小学时,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坐在简陋的教室里读书。因为青壮年男人都常年在外面参加各种建设。农田里的活儿,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配合留守家中的妇女们完成的。
我的班主任吕洪权老师喜爱喝酒。每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吃午饭时他都要在队长陪同下小酌一番,然后午睡至下午。带领学生按时下地干活儿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这个班长的身上。为了鼓励我带好学生,吕老师借给我一本长篇小说《大刀记》,而且是第二本。《大刀记》分为“上中下”三本。这是一部描写抗战时期,八路***大刀队抗击日本鬼子的故事。第二本的故事非常热闹,我看完第二本就想看第一本。因为我想知道故事是怎样开始的。可是,吕老师偏偏给我拿来第三本,直到第三本看完才得到第一本。第一本的故事,绝对没有第二本和第三本好看,尤其开头环境和背景的描写有些枯燥,而且占了很长的篇幅。但此时,我已经“上瘾”了,觉得第一本书也蛮好看的。
从此,我对读故事书有了难以言表的迷恋,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小书迷”了。那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不用说买一部长篇小说,就是买七八分钱一册的“小人书”(连环画)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好在吕老师珍藏了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在那个年代,在那种地方,一个人能够收藏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应该是一个奇迹。而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吕老师的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全部读了一遍。
小伙伴们见我读了很多书,不管在学校上学,还是在田地里劳动,总是围着我,让我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那段时间我的人缘特别好,小伙伴想听故事就要对我好,听我的话,否则就要远远地走开。
可是,读完吕老师家的书以后,再也没有书可读了。这对一个书迷来说,简直是最悲惨的事情。我想到过重新读吕老师家的书,可惜,吕老9币调往别的学校了,连家也搬走了,根本无法找到他。那段时间,我的生活没有了生气,就像春天失去了雨露,花草失去了颜色,鸟儿失去了声音一样。我渴望读,我需要书籍,却无法得到。有时候,路上捡到一张纸片,只要上面有文字,我就要捡起来看看。哪怕是半张报纸上的一些枯燥的新闻,我也读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一本书,应该说是半本书。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没有了,后面有一部分也没有了。我捡到的只是一本书的中间部分,而且只有不到六十页,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的故事书。虽然是捡来的,没有头也没有尾,不知道书名,却是我自己的书,是我这一辈子拥有的第一本故事书。我用旧语文书皮做了这本书的封面,不知道读过多少遍了,我仍然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直到十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是《烈火金刚》。
没有书读的那些日子,我也没有故事给小伙伴们讲了。可是,当小伙伴们围着我,央求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又无法拒绝,于是“满嘴跑火车”,“胡编乱造”起故事来。现在已经记不起当时都“胡编乱造”了哪些故事。不过,小伙伴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偶尔回忆起这些往事,我会想:我的文学创作应该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胡编乱造”的故事,肯定存在着许多逻辑混乱、不合章法的问题。但是,小伙伴们能够听进去,而且愿意听,说明还是很有趣儿的。这不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吗?
小学时代的我,能够即兴“胡编乱造”一些故事,肯定与我读的那些长篇小说有关。如果没有那些读的基础,肯定不会有当时的即兴“创作”。
我接触《水浒传》是在初中一年级。有一次,父亲去人民公社参加会议,带回一套《水浒传》,不久便归我所有。这是我拥有的第一套完整的书,至今仍然保存着。已经记不清读了多少遍,但在我的学生时代,书中一些优秀的篇章,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我几乎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后来,我转学到辽宁省昌***县,再后来转学到江苏省徐州市,“书瘾”都没有丝毫减弱,甚至还在加强。参加工作后,直到现在,我仍然坚持读。屈指算来已经半辈子了,一共读了多少书,已经无法统计。现在书房里收藏的四千余本书中,应该有四分之一完整读过,应该有四分之一浏览过,应该有四分之一因写作需要而翻过……
青少年时代的读,只因为书中有趣的故事,没有想过读的作用。但是,在读的过程中,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已经深深植入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深处了。
少年时代,经常听到老师和一些成年人说我“这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我知道“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我比同龄人懂事得早,有主见,能够***思考问题。我比同龄的孩子更能明白是非,能够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未来。比如初中二年级时,我到辽宁省昌***县求学;高.中的时候,又到江苏省徐州求学。这些都是我自己决定的,根本没有同父母商量过。我想,这种胆量与魄力,应该来自于我所读的那些长篇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的影响。否则,同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别人为什么做不到,而我为什么能做到!如果说,我有一个与小伙伴们不同的成长环境,又是这个环境培养了我、影响了我,那么这一切都得益于那些描写英雄人物的长篇小说。
人生的路没有一帆风顺的。
在走上职业写作道路之前,我的人生经历过多次失败。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是别人,早已一蹶不振,而你却能连续几次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创造出美丽的生活,你的这份自信和坚强从哪里来的?”我想,这样的勇气、信念和坚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来自于一种熏陶和影响。
或许可以这样说:我们在读书中的故事时,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在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培养着我们。
如今,我能够在短短的十二年间,有一千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各种报刊,近百篇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能够出版十余本书,且笔耕不辍,创作劲头正足,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读。
每每想到这些,总会想到小学时代的吕老师。
前几年,我专程回吉林故乡找到吕老师,询问当年为什么先让我读《大刀记》第二本,最后读第一本。老师对当年的事情仍有记忆,笑了笑说:“第一本环境描写太多。对你来说很枯燥很无味。你肯定看不下去。那就不会再看了。第二本热闹有意思,你肯定能看下去。等看完第三本你一定上瘾了,第一本也就能看下去了……”
原来,老师为了能放心喝酒,让我带着同学们好好劳动,特意为我设计了一个读“陷阱”,而这个“陷阱”却让我受益一生!
[作家登台]
冰夫,原名郭宏宇,1963年生。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副***。
先后发表中篇、短篇作品一千余万字,近百篇作品被收入各种文学精品集.在二十多家报刊上开设过专栏。出版“气球猫作文馆”系列四本,历险故事集《小学生越读越喜欢的历险故事》,科幻故事集《小学生越读越喜欢的科幻故事》,侦探推理故事集《小学生越读越喜欢的侦探故事》,童话故事集《豌豆弯斗鼠记》等;主编儿童侦探故事集“小侦探大智能”系列四本;一百集儿童电视情景剧《大手牵小手》2003年由辽宁电视台拍摄播出。
好看的长篇小说篇6
方慧笔下的“小魔女”陈镯,充满了焦虑。小说一开始就写陈镯为即将到来的大学同学聚会而忙碌着,以至世界上的任何喧闹都与女主人公无关。仅仅那件月色的长裙,就花了她半个月的工资。为了这次聚会,她还推拒了同事李月的约会,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护理头发,进行各种聚会前的准备,只为了证明给五年前甩了自己的前男友杜康看。后来,当陈镯得知给她推销保险的网友“业精于勤”就是杜康时,突然就放弃了参加聚会的打算。方慧又写道:“深褐色的天空和橙色的灯光依旧,只是被她瞬间散落下来的刘海切割成很多片不规则的几何形状。镜子里的仙女好看的头发、面容和衣服突然间没有了颜色。空气里有了一些细小的破碎声,留神听就能听得到,好像小时候玩电子游戏失败后的鸣奏曲。”方慧的抒写,不仅仅具有鲜活的动感,还有色彩感以及某种精确的刻度。由此,这个欧•亨利小说式的结尾,既富有戏剧性,又耐人寻味。
方慧的小说《魔女游戏》,不仅仅在讲这样一个欧•亨利式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还把她自己的生活视阈放进了小说文本之中。我能读到方慧在透过陈镯这个女主人公的感觉来触摸身边的生活和心灵,并试***梳理这个五光十色的物质时代。陈镯的前男友在网上的问话依然还和五年前那么势利:“你有没有买车?”然后,接下来就是推销他的保险。这一细节,让杜康五年前想做企业家或者某个知名品牌创始人的理想也在这里变得是那么庸俗不堪。小说共分四个小节,通过第一节和第四节的对比,以及中间两个小节的铺展和人物性格的碰撞,让女主人公陈镯的心理变化在这一戏剧性的情节中得以真实、生动地展现。
方慧还仅仅属于90后,年纪虽轻,但在对生活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具有某种正在穿越流金岁月的前瞻性和深刻性。我只是感觉到方慧在抒写这两个男女主人公命运异变过程中具有某种穿透现实人生的心灵震颤性和文字力度。尤其是,方慧以其青春女性的细微和敏感,以及力求跳出现在的时域来进行超越自我的回望与打量,都能在她的小说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例证。方慧与颜歌、蒋方舟们有了区别,甚至与同样是后来者的王立衡、李沅哲、沈玺、汪文伊们,有了区别。方慧的出现得益于今天的这个时代,但她的小说还有待于对生活和内心进行更多立体化的解读和梳理,避免平面化、单一化。她的发展,她的超越,更需要今后的更加努力。我相信方慧能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不断穿越和突破一切障碍的自己。
李迎兵简介
好看的长篇小说篇7
陈彦瑾的上述看法,无论是认定雪漠的《野狐岭》创造了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形式,抑或还是认定《野狐岭》从根本上实现了一种思想艺术上的自我超越,皆属于切中肯綮之言,我自然完全认同。我所不能认同者,主要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是所谓的“西部写生”。小说中存在着明显的西部因素,这一点诚然毫无疑问,但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部西部小说呢?尽管我知道,其他一些人也会如同陈彦瑾一样坚持认为《野狐岭》是一部成功的西部小说,但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如果仅仅把《野狐岭》视为西部小说,实际上就看轻了这部小说的高端思想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所谓的“西部写生”也只不过是小说的外壳而已。借助于西部大漠这一外壳,跃入存在的意义层面,在这一意义层面上传达表现作家对于生命一种真切的思考与体验,方才应该被看作是雪漠最为根本的思想艺术追求之所在。与其说《野狐岭》是一部西部小说,反倒不如说是一部对于人类的生命存在进行着深度艺术思考的小说更恰当一些。在一篇关于史铁生遗作的文章中,我曾经写道:“在具体分析史铁生的作品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来有所讨论。这就是,文学的根本功能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我特别注重于文学对于现实的呈现与批判功能。而且,据我所知,一直到现在,也仍然有许多人在坚持这样的一种基本理解。但是,面对着史铁生的文学创作,我才渐渐地醒悟到,其实,从本质上说,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关乎于人的生命存在的,应该是一种对于生命存在的真切体悟与艺术呈示。史铁生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一向具有着这种艺术品质。难能可贵的是,这一点,在作家的这一组遗作,尤其是《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某种意义上,这部未完成的长篇作品应该被看作是史铁生面对生命时的一种玄思冥想。”[2]客观公允地说,文学也应该有对于社会现实的呈现与批判功能,尤其是当我们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存在形态还存在极严重问题的时候。但与此同时,一种具有突出超越性的对于生命存在的体悟与呈示,却同样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必须具备的根本功能。对于雪漠的这部《野狐岭》,我们很显然更应该在这样一个意义层面上来加以理解分析。其二,则是关于雪漠讲故事的判断,认为一向被认为不会讲故事的雪漠终于可以把故事讲得“勾魂摄魄”了。作为一种典型不过的叙事文体,小说要讲故事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已有丰富小说写作实践的雪漠来说,他讲故事的艺术能力绝不是到了《野狐岭》才表现得非常突出。但更重要的,恐怕却是由陈彦瑾的这一判断而引发出的小说观问题。陈彦谨着力强调雪漠终于写出了“好看的故事,好看的小说”而言,能否写出“好看的故事”,显然是其小说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性构成因素。但在我看来,判断小说优秀与否的标准,绝不仅仅是能否讲述“好看的故事”的问题。能够把故事讲得风生水起居然可以达到“勾魂摄魄”的程度,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一种艺术能力,但真正优秀的小说却绝不仅止于只是讲述“好看的故事”。某种意义上说,能够把故事讲得“勾魂摄魄”只是优秀小说所应具备的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作家所欲传达出的思想内涵是否足够深厚,作家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究竟抵达了何种程度,恐怕才是衡量评价一部小说作品的重要标准之所在。而雪漠的这部《野狐岭》,则毫无疑问正是这样一部在“好看的故事”之外有着足称丰厚的思想精神内涵的长篇小说。
从题材上说,《野狐岭》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历史长篇小说,作家把自己的艺术聚焦点对准了百年前发生在大西北凉州地面上一场反抗满清***府的历史事件上。但在具体展开对文本的分析之前,我们却也不能不指出小说存在着的艺术败笔。具体来说,这败笔也就是指关于那场发生在岭南的土客械斗的艺术设置。小说的主体故事本来发生在大西北凉州的沙漠之中,但雪漠的笔触却不能不从遥远的岭南写起。之所以会如此,与当下时代文坛所普遍流行的项目签约制度密切相关。我们注意到,在作为“代后记”的《杂说〈野狐岭〉》一文中,雪漠开宗明义地写道:“《野狐岭》虽然是东莞文学院签约项目,但其中的主要内容,如凉州英豪齐飞卿的故事等,我酝酿了很多年。”既然是东莞文学院的签约项目,那就无论如何都得与东莞发生一点关系。关键在于,一个主体部分发生在大西北的小说故事,怎么样才能够与遥远的岭南东莞发生关系呢?为了达至这样的一种艺术目标,雪漠不惜煞费苦心地设定了那场土客械斗。由于土客械斗的起因,乃是小说女主人公木鱼妹一家与岭南富户驴二爷一家的矛盾冲突,所以,借助于那场土客械斗的设定,雪漠也就连带着把木鱼妹与驴二爷这两位主要人物引入了小说文本之中。那场土客械斗的直接起因,乃是因为木鱼妹家的祖屋某一天被一场人为的纵火给烧掉了。由于此前驴二爷曾经反复再三地试***把木鱼妹家的祖屋买到手,也由于驴二爷曾经占有过在他们家做厨娘的木鱼妹母亲,所以,木鱼妹自然也就把这笔账记到了驴二爷的身上。因为父亲母亲都在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中变成了“焦棍”,为家族复仇的使命自然落到了木鱼妹的肩头。怎奈由于缺乏必要的证据,木鱼妹坚持不懈的告状一直无果:“虽然我明白凭借我个人的力量,要跟驴二爷较量,等于凡人和老天较量,但我还是义无反顾。我四处奔波,见衙门就进,见官员就拜,我感动了很多人。他们都愿意帮我,但他们的帮也改变不了事实。没有足够的人证和物证来证明驴二爷是杀人凶手。”唯其求告无门,万般沮丧的木鱼妹才常常会忍不住大哭出声:“我觉得那是我的心在哭。我想到阿爸很苦的一生,就忍不住会痛哭。我总是会想到一个文人在命运的无奈中遭受的污辱。我的哭声感动了好多人。有人甚至认为,后来新一轮的土客械斗,就跟我的哭有关。”但究其实质,木鱼妹的家仇,也只不过是那场土客械斗的导火索而已:“本来,家乡的土人就一直对驴二爷不欢喜。因为他一个外来人竟然拥有了那么大的家业,成了人上人,好些当地人心里很不平衡。他们一方面也会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巴结驴二爷,另一方面心里的不平衡也慢慢变成了仇恨。他们更眼红驴二爷的财富,一直想找个理由和契机。我家的故事,就成了一个理由。”就这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来只是木鱼妹个人的家仇,但由于家乡土人一种普遍的不平衡仇富心理作祟的缘故,终至最后燃起了土客械斗的熊熊大火。尽管因为有官家的强势介入,那场血腥的土客械斗最后被弹压下去,但驴二爷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还是离开岭南返归凉州了:“那次血腥事件之后,驴二爷回老家了。他是随着驼队来的,又是随着驼队走的。他安排了一个账房先生管岭南的商务,他自己,却不敢待那里了。无论他后来如何施粥,土人还是忘不了他的那些欠下的血债。好些人,都想要他的命。这样,碉楼虽然安全,但他要是待在里面不出,也就等于坐牢了。权衡再三,他还是回老家了。”驴二爷一走,木鱼妹的仇人也就消失了,她还怎么能够实现报仇的愿望呢?正是由于内心里有着刻骨仇恨的强力驱动,所以,木鱼妹才一不做二不休,义无反顾地追随着驴二爷的脚印也踏上了前往大西北凉州的迢遥路途。这样,小说故事的发生地也就由岭南而牵移到了大西北的凉州沙漠地带。“野狐岭”也才因此而得以浮出水面。
非常明显,作为一部旨在透视表现百年前哥老会在凉州地面反抗满清***权那个历史事件的长篇小说,《野狐岭》的叙写重心绝对应该落脚在拥有齐飞卿同时也拥有野狐岭的凉州地面。从这个角度来看,雪漠关于岭南故事的叙写其实并无必要。大约也正因为如此,作家的岭南叙事读来总是难免会有一些牵强生硬的感觉产生。这一点,在陈彦瑾的感觉中其实也能够得到相应的证实:“相形之下,雪漠也想记录的另一民间文化载体―――岭南木鱼歌则逊色很多。毕竟没有真正融入岭南,雪漠对岭南人的生存和岭南文化的描写,和《西夏的苍狼》类似,还只停留于表面,远不如他写故乡西部那般出神入化、鬼斧神工。”[3]这样的一种事实就再一次证明,作家只有在描写表现自己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时候,方才能够获致一种如同神灵附体般的艺术灵感。一旦远离了这种真切生命体验,他的笔触就可能变得特别迟钝。然而,正所谓瑕不掩瑜,尽管岭南土客械斗故事的插入的确显得有些牵强生硬,但这却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到《野狐岭》的总体思想艺术成功。
《野狐岭》的思想艺术成功,首先体现在对于一种叙述形式别出心裁的营造上。虽然小说所要表现的核心事件是齐飞卿的哥老会反清的故事,但雪漠所可以选择的叙事切入点,却是对于百年前两支驼队神秘失踪原因的深入探究:“这两支驼队,是当时西部最有名的驼队,一支是蒙驼,一支是汉驼,各有二百多峰驼……他们遭过天灾,遇过人祸,都挺过来了。他们有着最强壮的驼,他们带着一帮神保镖,拿着当时最好的武器。他们更有一种想改天换日的壮志―――他们驮着金银茶叶,想去俄罗斯,换回***火,来推翻他们称为清家的那个朝廷。后来的凉州某志书中,对这事,有着相应的记载。但就是这样的两支驼队,竟然像烟雾那样消散了。”如此久经历练的两支驼队为什么会神秘失踪呢?“很小的时候,我老听驼把式讲这故事,心中就有了一个谜团。这谜团,成为我后来去野狐岭的主要因缘。”为什么是野狐岭,因为野狐岭正是百年前那两支驼队的最终消失之地:“几个月后,他们进了野狐岭”“而后,他们就像化成了蒸汽。从此消失了。”关键问题在于,既然那两支驼队早在百年前就已经神秘失踪了,那“我”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把他们的失踪之谜弄明白呢?这样,自然也就有了招魂术的“用武之地”。“进入预期的目的地后,我开始招魂,用一种秘密流传了千年的仪式……我总能招来那些幽魂,进行供养或是超度,这是断空行母传下来的一种方式。”“我点上了一支黄蜡烛,开始诵一种古老的咒语。我这次招请的,是跟那驼队有关的所有幽魂―――当然,也不仅仅是幽魂,还包括能感知到这信息的其他生命。”“我”之所以能够招魂,原因在于,“世上有许多事,表面看来,已消失了,不过,有好多信息,其实是不灭的。它们可以转化,但不会消亡,佛教称之为‘因果不空’,科学认为是‘物质不灭’。于是,那个叫野狐岭的所在,就成了许多驼把式的灵魂家园。”唯其如此,凉州一带才会广泛流传这样的一个民谣:“野狐岭下木鱼谷,阴魂九沟八涝池,胡家磨坊下取钥匙。”很大程度上,这个广泛流传的民谣,正是雪漠写作这部《野狐岭》的基本出发点。“那所有的沙砾,都有着无数涛声的经历,在跟我相遇的那一瞬间,它们忽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记忆。在那个神秘的所在,我组织了二十七次采访会。对这个‘会’字,你可以理解为会议的‘会’,也可以理解为相会的‘会’。每一会的时间长短不一,有时劲头大,就多聊一聊;有时兴味索然,就少聊一点。于是,我就以‘会’作为这本书的单元。”
实际上,也正是凭借着如此一种招魂行为的艺术设定,雪漠非常成功地为《野狐岭》设计了双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招魂者“我”(也即雪漠),是第一层的叙述者。而包括木鱼妹、马在波、齐飞卿、陆富基、巴特尔、沙眉虎、豁子、大嘴哥、大烟客、杀手(联系杀手所叙述的内容认真地追究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个无名的杀手其实是木鱼妹。又或者,杀手与木鱼妹本就是同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精神***的结果),甚至连同那只公驼黄煞神在内,所有这些被招魂者用法术召唤来的百年前跟那驼队有关的所有幽魂,就构成了众多以“我”的口吻出现的第二个层面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招魂者“我”正是通过这许多个作为幽魂的“我”从各不相同的叙事立场出发所做出的叙述,最大限度地逼近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现场。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作为第一层叙述者的招魂者“我”。为了在野狐岭通过招魂的手段有效地还原百年前的历史现场,招魂者“我”可谓历尽了千难万险。在生存条件特别严酷的野狐岭,招魂者差不多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了。某种意义上,招魂者所遭遇的艰难处境与百年前那两支驼队的生存苦难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相互映照的对应关系。雪漠对于招魂者处境艰难的艺术表现,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两支驼队在百年前的神秘失踪。尤其不能忽略的是,那些幽魂的叙述甚至会反过来影响到招魂者的精神世界。“我被木鱼妹的故事吸引了,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除了木鱼妹外,我印象最深的,是马在波。在把式们的记忆中,他一直像临风的玉树”“我最希望自己的前世,是马在波”“只是,故事越往前走,我越发现,自己可能是故事里的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们讲的故事,我听了都像是自己的经历,总能在心中激起熟悉的涟漪。这发现,让我产生了一点沮丧。”究其根本,招魂者“我”之所以会对那些幽魂们产生渐次强烈的认同感,会以一种“前世今生”的方式认定“自己可能是故事里的任何一个人”,就意味着他的精神世界已经无法抗拒来自幽魂们的影响。
然后,就是那些一直在进行着交叉叙事的第二个层次的幽魂叙述者。从根本上说,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迥然不同于他者的精神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拥有不同世界观的人类个体从不同的精神立场与观察视角出发,所看到的自然是差异明显的景观。更大的事件且不说,即使是给骆驼做掌套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在不同的叙述者那里,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在陆富基看来,理应是蒙驼队的大把式巴特尔为这一事件负责:“为了保护驼掌,巴特尔弄了好些牛皮,给驼做了掌套。他的心当然是好的,可是,就是他的做法,让整个驼队瘫痪了。”因为,“那窝在掌套里的石子,几乎弄烂了所有的驼掌。”驼掌弄烂了,自然无法继续前行,只能被迫停留在野狐岭,而“噩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但在马在波看来,这事情却无论如何都怪不到巴特尔头上:“那弄掌套的方法是我想出来的,不怪巴特尔”“我仅仅是想保护驼掌。我没想到,那些石子会贼溜溜地钻进牛皮套里,将那些掌们咬得血肉模糊”“这事儿,怪不得巴特尔。要说责任,还是我来承担”“我当然没想到,那驼掌的烂,仅仅是导火索和雷管。它引发的,是许多因素构成的炸药。”与掌套事件相比较,更为典型的,恐怕却是关于木鱼妹那样一种可谓是差异极大的理解与判断:“在对木鱼妹的解读中,就有着境界的高下:在木鱼妹自己的叙述中,她是以复仇者形象出现的;大嘴哥眼中的木鱼妹,是个可爱的女孩子;而马在波眼中,木鱼妹却成了空行母。”不同叙述者眼中木鱼妹形象的差异之大,所充分凸显出的,正是叙述者的话语权问题。关于小说中叙述者所拥有的话语权,曾经有论者写道:“他所言极是。我还必须补充的是,历史学家面对的文献,多是当时的人根据自己的目的对‘事实’进行的叙述。因为目的不同,所叙述的‘事实’也不同。对历史学家最大的一个挑战是,你所拥有的史料不过是过去的人为我所用讲的故事。除此之外,你往往没有或很少有其他的线索。历史学中的批判性阅读,特别要注意是谁在叙述,目的是什么,然后发现这种‘叙述特权’掩盖了什么事实或是否压抑了其他人的叙述。举个例子,我们看中国的史料,讲到某王朝灭亡时,往往会碰到女人是祸水这类叙述和评论。其中评论一看就知道是史学家的个人意见。但他的叙述有时则显得很客观,特别是那些没有夹杂评论的叙述。没有批判性的阅读,你可能会简单地接受这些为既定事实。但是,当你意识到这些全是男人的叙述,特别是那些希望推脱责任的男人的叙述时,你就必须警惕。因为女人在这里没有叙述的权利,她们的声音被压制了,没有留下来。那么,你就必须细读现有叙述的字里行间,发现其中的破绽。”[4]在这里,论者颇具说服力地论述了叙述者所拥有的话语权问题。雪漠之所以要在《野狐岭》中设置如此之多的叙述者,正与话语权的归属问题关系密切。那么,对于雪漠在叙述者设定方面的积极努力,我们究竟应该予以怎样的衡估呢?必须注意到,如同《野狐岭》这样在一部作品中设置众多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情形,在现代以来的小说作品中其实屡见不鲜。究其实质,可以说是小说艺术形式现代性的一种具体体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把众多的人物设定为叙述者,就意味着赋予了他们足够充分的话语权,是对于他们各自主体性的尊重与张扬。在充分尊重人物主体性的同时,因为把阐释判断事物的权利最终交付给了广大的读者,所以,如此一种分层多位叙述者的特别设定,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于读者主体性的充分尊重。正因为这种艺术设定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于人物与读者的双重尊重,所以自然也就成为小说所具现代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毫无疑问,对于雪漠《野狐岭》中分层多位叙述者的艺术设置方式,我们必须在这个意义上加以理解。但千万请注意,正是通过这些看起来歧义丛生的叙述,雪漠相当有效地复现着当时的历史现场。一方面,“木鱼妹越来越鲜活了。因为那些骆驼客的记忆越来越清晰。”另一方面,“我也从木鱼妹的记忆中看到了把式们。他们互相的记忆,构成了一座宝库,为我提供着那个时代的讯息。于是,那些汉子就在我心目中鲜活了。”
分层多位叙述者的特别设定之外,与小说对于生命存在主题的艺术表现密切相关的,还有雪漠在后设叙事方面所作出的艺术努力。所谓后设叙事,就是指在事件已经完成之后的一种有点类似于“事后诸葛亮”式的叙事方式。所谓“事后诸葛亮”,其本意多少带有一点贬义的色彩,但我们在这里却纯粹是一种毫无褒贬的中性意义上的使用。因为生命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演进过程,一般情况下,人只能够顺着时间之河走向生命的终点。依循一种正常的生活与生命逻辑,任谁都不可能对自己的人生做一种终结之后的再度省思。唯其因为不可逆的生命过程中充满着很多难以弥补的遗憾,所以人们也才会用“事后诸葛亮”的说法把这种遗憾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但雪漠的值得肯定处,却在于,通过招魂术的巧妙征用,使得那些已经死去多年的幽魂们得以重新复现会聚于当下时代的野狐岭,不无争先恐后意味地讲述着百年前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的两支驼队神秘失踪的故事。这样一来,招魂者之外的其他那些第一人称叙述者,就既“入乎其内”,能够在历史现场以一种同步的方式感性地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又“出乎其外”,能够在时过境迁已然时隔百年之后的现在,以一种极度理性的方式回过头来重新打量审视当年发生的那些个历史故事。比如,汉驼的驼王黄煞神,对于同一件事情,就有着前后对比极其鲜明的不同叙述。在汉驼驼王黄煞神与蒙驼驼王褐狮子围绕母驼俏寡妇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当时的黄煞神:“我当然要发怒了。要是你的女人叫另一个男人***,你会咋样?要是她带了一种半推半就的神态自家脱了裤子,你心里会咋样?你还说我呢。你难道不知道,母驼的扎尾巴,等于女人的脱裤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咋能不疯?”“我承认,我气坏了。记得当时,只觉得一股血冲上了大脑,脸一下子热了。”但到了时过境迁之后的当下时代,黄煞神的幽魂却冷静理性了许多:“当然,我的这种评价,是事隔多年后的今天,才做出的。而在当时,我是不承认它是驼王的。现在,等那诸多的情绪像云彩消散于天空之后,我的心才清明了,才能冷静地回忆当初。”“你要知道,好多事情,只要换个角度,就想通了。但有时候,那听起来简单的换角度,却不容易做到。现在,经了些事。当然想通了。但那时,我真的有些糊涂。”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雪漠对于后设叙事方式的特别设定,就使得那些曾经处于当局者位置的幽魂叙述者获得了一种类似于旁观者的澄明与通透。比如,在木鱼妹的叙述中,我们就能够读到这样的一些文字:“至今,我还没有发现王胖子如何为富不仁的证据,都说他为富不仁,但究竟如何个为富不仁,没有一个具体的例子。多年之后,等我冷静下来后,方才明白一个道理,在凉州人的心中,他的胖,本身就是烧他房子的理由。此外,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多年后的那场***,你的富有,本身就是被专***的理由”“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笑话,还在别处发生着。那时节,到处都有这样的***,他们面对强大的清家时,像小孩子面对一个壮汉。虽然壮汉只一拳就能击倒小孩子,但小孩子一次次爬起,一次次缠斗,扔鼻涕,啐唾沫,用各种方式攻击那壮汉,死了一个,又扑上无数个。开始,那壮汉浑不在意,但渐渐地,他开始疲惫了,渐渐像堕入了梦魇,他的步履开始蹒跚,终于在一次叫武昌起义的行动中被击中,倒地了。”《野狐岭》的主体故事是关于百年前两支驼队神秘失踪事件的叙述,无论是前一段叙事话语中的“就像多年后的那场***,你的富有,本身就是被专***的理由”,还是后一段叙事话语中关于武昌起义的形象描述,从根本上说,都是拜雪漠恰如其分地采用了后设叙事方式的结果。究其实质,雪漠的《野狐岭》之所以能够以一种格外犀利的笔触揭穿社会历史与生命存在的真相,正与这种后设叙事方式的设定关系密切。
实际上,雪漠《野狐岭》艺术形式上的努力,还不仅仅是表现在对于分层多位叙述者以及后设叙事方式的特别设定上。诚如雪漠自己在《杂说〈野狐岭〉》(代后记)中所言:“《野狐岭》是一群糊涂鬼―――相对于觉者而言―――的呓语。当然,《野狐岭》写的,绝不仅仅是上面说的那些。其中关于木鱼歌、凉州贤孝,关于驼队、牧场、驼道、驼把式等许许多多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农业文明的一些东西,小说中的描写又有着风俗画或写生的意义。这一点,在本书中显得尤为明显,也跟我以前的小说‘写出一个真实的中国,定个一个即将消失的时代’一脉相承”,对于驼队、牧场、驼道、驼把式等的风俗画描写且不说,单只是在小说叙事过程中对于凉州贤孝与木鱼歌的堪称精妙的穿插与征用,就是非常有效的叙事手段。尤其是在叙述齐飞卿起义时,对于凉州贤孝《鞭杆记》的适度穿插,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极难忘的印象。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一部分的叙述者,乃是天赋唱歌异秉的木鱼妹。历史上的齐飞卿起义,本就极具壮烈苍凉的意味,如此一种故事,被历经苦难折磨煎熬的木鱼妹以饱满的感情说唱而出,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真正是可想而知。关于这一点,只要认真地读一读第十二会“打巡警”与第十三会“纷乱的鞭杆”,我们即可以有真切的体会。但不管怎么说,雪漠对于所有艺术手段的设定与征用,其根本意***却都是,一方面要尽可能真实地逼近还原历史现场,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充分传达自己对于生命存在的理解与体悟,最终完成一种能够直面历史苦难与人性困境的灵魂叙事。
好看的长篇小说篇8
江南胜地苏州,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出了一位震惊文坛的天才作家——苏童,他以如苏绣般细腻柔美的文字为我们构建了一条“香椿树街”,在这条街上,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展现了阴雨绵绵的潮湿“南方”。而今天我们要评介的七零后作家路内,用他的话说,离苏童笔下的香椿树街就一个街区,他也跟他的老乡兼前辈苏童一样,成为当代文坛出现的最让人期待的新一代青年小说家,被评论家称之为中国七零一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
路内的文字既有苏童的优美感伤,也兼王小波的幽默畅快。他最让人惊讶的成绩是半年内在《收获》杂志连发两个长篇小说,是目前上海文坛青年一代的领***人物。有读者用“惊艳”一词来形容青年作家路内在文坛的出现。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让许多人“微笑着阅读,却忍不住悲伤”;第二部长篇《追随她的旅程》,用富有生气的细节和语言抒写戴城少年路小路的青春成长;最近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云中人》则讲述的是一所大专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故事。这三部长篇构成路内的“残酷青春三部曲”。
在介绍他的新长篇小说《云中人》之前,我们可以稍微回顾一下《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戴城”的江南小城,路内说,戴城其实就是缩小版的苏州。在这两部小说里,主角是一位名叫路小路的少年,技校毕业,在化工厂修水泵,和老阿姨调情,在学校里做混混……而这些大都是路内本人在1990年代初的生活轨迹。中国作家有写大学的,有写高中的,路内算是为技校生立了言。《少年巴比伦》里路小路没办法博得同年龄女孩的青睐,却是工厂老阿姨保护的对象;《追随她的旅程》里路小路的铁哥们叫杨一,里面讲述了关于杨一的一大堆糗事。
按评论家的说法,《少年巴比伦》的“叙事速度像青春一样富有生命的节律,同时还有一种青春般的透彻——忧伤,但不残酷,更不绝望”。而《追随她的旅程》,同样书写着戴城青年路小路的青春成长,文字却比前一部成熟了不少:“我也说不清这是不是自传,小说里很多地方是编派的,也有耳闻目睹的,也有亲身经历的。有些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安在别人头上,有些反之。”这些文字对应着少年路内的成长,而少年路内的成长也造就了这些文字。
那么《云中人》又是怎么的呢?
何谓“云中人”
本世纪初,三流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夏小凡即将毕业,却始终难以忘记大一那年与之发生一夜情的无名学姐,据说她被变态敲头狂杀死在黑暗的道路上,凶手已经伏法,谜题并未解开。数年后,敲头案再次出现,学校人心惶惶。美丽的学妹白晓薇被变态斜眼跟踪,不久即告失踪。她的风尘生涯,她与夏小凡之间的往事,令后者无法报警,只能独自踏上寻找失踪者的路程。精神***的咖啡店招待、被铁锤打破颅骨停止发育的杂货店老板、因猫而死的求职女生,一个一个或陌生或熟悉的人相继离开这里,夏小凡仍旧在追凶的路上。
从这个简单的故事梗概里,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侦探小说,但是路内之为路内,就不会单纯地写一个类型小说,他肯定会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他真正想要说的。就如小说中夏小凡扪心自问,“我也问自己,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找不到答案,这是一个带病毒的文件,打开它,系统会陷于崩溃……我的任务就是维持系统的运转,尽可能地不让病毒发作——辨识,延缓,控制,备份,杀除。我只需证明自己不是一个Bug。”评论者李伟长指出:“路内写了一个藏污纳垢的废城。写了一个绝望了无生机的三流大学。写了一个从录像厅变成皮鞋店、盗版碟店、小吃店、咖啡馆,最后终于变成了洗脚房。写了一堆浑噩失掉了体面尊严的年轻人,代表就是毕业前夕留了一个做鸭名声的夏小凡。还有,路内依然写到了那个工厂倒闭、下岗如潮的凋敝年代,还有开始拆迁的风潮。绝望、凶猛、无聊而又充斥着骚动,有着最原始、最具有动物性的欲望在奔涌。录像厅变来变去终于变成了洗脚房,犹如宿命一般,慢慢进入全民洗脚的时代,正是精神怯魅坍塌的症候。”
王安忆老师谈起路内的小说曾说:“路内小说的好处,在于无意间触碰到了90年代社会转型期间工厂里的矛盾、世情和人心,没有观念先行、刻意而为,故显得自然而又松弛,这才是路内价值之所在。这启发我们得寻一个视角,透过小说表面的喧哗,越过故事的迷雾,去发现路内小说下潜伏的观念——社会的、人心的以及精神的。”因此面对路内这样的小说家,最刺激的不是故事,而是通过小说去触碰路内这个人,去观瞻他狂放外表下面敏感而细腻的心,去参观他对时代和社会的下意识的描述和理解——即路内的观念史。
结构的巧妙与缺憾
在说完它的内容之时,我们难以忽略路内精巧的小说结构。短篇连缀成的长篇,不同于分章节而成的长篇。这些构成长篇的短篇,呈现几种样态,一种是如美国那些拥有相对***性的州***府,单独拎出来可以当成一个完整自洽的小世界,短篇与短篇之间相互联系牵绊,进而在相互***的同时又能在更高一层上构成新的整体。这一类长篇小说,作家往往先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共有的空间,比如说一条街道,一座村庄,一个城市,然后人物依次登场,故事发生,可能的情况是这个人物在这一篇是主角,到另外一篇成为配角,相互之间人物经纬交错,编织成网,没有绝对的主人公,没有因果相成推至最后的逻辑线;短篇与短篇之间***性较强,不存在依存从属的关系,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就是如此。
而开始看《云中人》,以为他会是上述所说的这类小说,作者开始如此布局——空间:工学院;时间:大三毕业前后;人物也渐次登场了:我、小白、斜眼男孩、植物学女孩、老星、亮亮、锅仔、齐娜……;气氛:江南梅雨一般的阴冷潮湿,没有任何暖色。
它很容易让人以为这将是44个短篇,连成松散的长篇,篇与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读者选择地阅读也将是松散的。但是往后读才发现,并非如此,作者其实从一开始就引入了一个全书最为核心的动力源:拎着一把锤子的敲头杀人犯。作者前面开始比较散的短篇,都是在一块块地搭建,前面每一篇推出一个人物、一段故事,整篇看起来就比较完整,但是一旦这些搭建工作完毕,后面的篇幅虽然也是短篇,可是都要服务于长篇的逻辑叙事需求,即“小白失踪了,敲头***一再疑似出现,而我要找到小白”。这样的话,后面的短篇就不是完整得可以单独拎出,而是呈现片状。全书看完,整体结构呈现漏斗形,前面松散完整,越到后面越紧缩,直至终篇,谜底揭开。
有意思的是,《云中人》处于短篇连缀成长篇与分章节而成长篇这两种形态的交叉地带。以“我”为叙述主体,全篇不至于松散成短篇集;而以“敲头”作为悬疑,推动故事前行,这种推动不像古典推理小说,所有元素只为推理服务,不会多写任何与此无关的事情,在《云中人》却是虽然有悬疑推理而动,可是作者的本意不在于此,而是借着这股推动的力量,既保证了故事的可看性和完整性,又可以借此发力书写青春末梢之时各种混乱、残酷、血腥。
这是好的一面,同时也要注意到书中不可避免的缺憾,诚如评者遆存磊所说:“《云中人》的叙述表面挺随意,其实细看,却是经过巧妙结构的。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标志着架构松散是其特征,阅读《云中人》也的确有这个印象,但作者对自叙传与悬疑环中环的穿插构筑,使散射状结构产生内聚力,而非松垮欲倒。这是《云中人》的好处,可惜作者止步于此,没有使好的结构配合故事的立体化,以至从起始的平面到结束的平面,于内蕴的递增做了无用之功。作者善于讲故事是好事,但不能陷入一个又一个故事里,仅仅沉醉于莫名的感伤中,忘却了更深一层次的东西。这使得阅读的过程成为从期待到失落的流变,轻俏的文字在此处看来并不能产生有分量的定心石。”此段评语可谓是一针见血,或者可以说,作者在短篇连缀成长篇与分章节而成长篇这两种形态上必须有所抉择,方能避免上述的问题。尽管如此,《云中人》仍不失为一部好看的小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好看的长篇小说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