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奥兰多》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经典之作,在小说中她探讨了女性社会身份与性别身份,表达了她对男女性别对立关系的独特见解。而后,著名导演莎莉・波特对小说进行了电影文本的改编,在改编过程中融入了新时代社会思想意识,顺应了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倡导的种族、性别平等的潮流,对女性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进行了修正,重新塑造了吉卜赛人形象,这样的电影改编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在此,本文将对电影版的《奥兰多》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电影《奥兰多》;社会身份;性别身份;修正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20世纪的英国是一位思维独特的女作家,是意识流小说的开拓者,她的作品内容广泛,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创作时对女性尤为关怀,并在作品中展现了她关于女性社会与性别身份的认知与探索。在伍尔芙的作品中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她对传统社会以父权主义思想为主导的意识流进行了描绘,并辛辣地批判与讽刺了那个时期关于男女性别对立的现象,同时在其中还融入了她个人对两性关系的探讨与见解,小说《奥兰多》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该小说在提倡现代女权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创作,于20世纪初完成,小说中的许多素材大部分都取自当时妇女反抗男权思想提倡女性***的运动,这部小说的结构借鉴了传记模式,其中小说主人公的遭遇是伍尔芙在提取了其朋友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的事迹后进行创作的,同时伍尔芙还将自己关于男女性别同体的观念融入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中,因此这部小说变得更加富有个性化,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成为经典巨作。而后《奥兰多》这部小说被知名女导演萨莉・波特看中,将其改编拍摄成电影作品,使之成为影视语言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思维震撼。但在改编过程中,电影文本将小说文本中主人公的性别身份作了修正,对小说中吉卜赛人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进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韵味。
一、电影与小说《奥兰多》的形象差异
由于时代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与多元化,表现出更加自由、客观、民主的趋势。于是在对小说《奥兰多》进行电影文本改编时,编剧将新时代民主自由的思想意识融入其中,使小说与电影的人物形象有了极大的差异。其中对小说主人公“雌雄同体”的身份作了修正,同时还重新塑造了吉卜赛人的形象,以影视传媒的方式让人们重新认识少数族裔,进而改变以往对他们的恶劣态度,以达到重新接纳少数族裔的传播效果。
(一)奥兰多的性别
对于奥兰多性别身份的塑造,小说与电影做了不同的处理。在小说中奥兰多一开始是用“雌雄同体”的性别身份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他可以自由选择任意一种身份与人交流或是与人交往,最后向时代精神妥协,以女性身份结婚与生子。但在电影中,奥兰多在经历变身后就一直以女性的身份生活,但她拒绝传统的男女婚姻观,没有接受贵族公爵的结婚请求,而是让一个以流浪为生的吉卜赛青年男子做她的情人,在得一女后选择***抚养女儿,过着与女儿相依为命的生活。
(二)奥兰多的变性契机
关于奥兰多变性的契机,电影也对小说进行了改写。小说里奥兰多本是一个男性,但是他在爱情与事业上受到了双重打击,情绪过激而昏倒,醒来后就变成了女人。在电影里奥兰多由于在出使中亚国家的过程中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血腥,于是他对男性的存在意义产生了怀疑,拒绝权利与暴力,最后他也在一觉醒来之后变成一个女人,并返回英国,从此以女性的身份继续生活着。
(三)吉卜赛人的形象塑造
在电影中对吉卜赛人的形象进行了全新的塑造,不再如小说中那样将吉卜赛人塑造成自私、贪婪的反面形象,而且还将小说中描写吉卜赛人肆意践踏大自然的相关描述全部摒弃。在影片中,奥兰多与一个流浪的吉卜赛男子产生情感,并生了一个女儿,此后独自带着女儿过着向往的幸福生活。电影里并没有刻意抹黑吉卜赛人,没有对吉卜赛人形象进行恶意的讽刺与批判,还原了真实的吉卜赛人形象。
二、电影《奥兰多》对奥兰多性别身份的修正
“多元文化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被代表后结构主义的文学者重新提起,其中提倡构建民主的社会环境,为不同社会文化群体(如黑人、犹太人、妇女、同性恋等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平等地位及权利而作斗争,这些平等地位与权利包括对不同种族、民族、性别群体所涉及的平等问题,主张多元文化共存,确保不同社会文化群体的地位与权利的平等。这一文化运动在当时的英国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性。而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宽松环境下,著名导演莎莉・波特对小说《奥兰多》进行了影视改编,借助电影作品来实现缓解不同种族、民族群体间存在的纠纷、歧视,同时还对男女社会身份与性别身份进行了新的诠释,她理解了作者伍尔芙融入小说中关于批判男女性别对立的思想,于是才使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有如此明显的差别。电影在改编时对小说文本的内容进行了大幅的改写,改变了小说主人公奥兰多身份变化的原因,不再是因为受到爱情与事业的变故后而变身,将其改编成是因为奥兰多厌恶男性社会环境下的权利与暴力、厌恶战争才变身为女性。在电影中,当奥兰多醒来发现自己变身时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十分欢喜,她对着镜子欣赏其变身后的女性身材并呓语道:“外形还是原来的自己,看不出任何的差别,但是性别却发生了天壤之别。”
在电影版的《奥兰多》中,身为导演与编剧双重身份的莎莉・波特对奥兰多的性别身份进行了修正。影片的开始部分奥兰多是以男性身份出场,在变身之前他经历了爱情的创伤,被俄国公主无情抛弃,在对爱情失望后奥兰多试***从文学艺术中寻找寄托,可是却又被投资者耍弄,奥兰多尝试着在***治领域获取信心,但在从事***治工作时他亲身感受到了战争所制造的死亡气息,暴力血腥毫无人性可言。于是,奥兰多开始厌恶男性主义掌控的现实社会,奥兰多想要借助昏睡来逃避残酷的现实,可是当他醒来之后奇迹发生了,他变成了一个女人,但身为女性的她在最初阶段依然承受着各方面的伤害。因为变成了无所作为的女性,奥兰多原本的财富被他人占有,身为女性的她更难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生存。最后,女性的奥兰多开始蜕变,她要成为***的女性发誓决不成为男性的寄生虫,选择独善其身。蜕变之后的奥兰多追求自由与平等,这时奥兰多遇到了一个与她有着共同人生追求的男青年,他是一个吉卜赛人,其***的人格、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勇气对奥兰多是致命的诱惑,奥兰多与他相恋并孕育一个女儿。影片中的奥兰多最终获得了真正的重生,成为一个***、坚强的女性,在经济与生活上取得了真正的自由,对性别身份有了正确的认识,不再纠结于现实社会中的绝对对立的男女关系,其以“雌雄同体”的身份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三、电影《奥兰多》对吉卜赛人社会身份的修正
从15世纪末期开始,德国在奥古斯堡国会的***权下对国内的吉卜赛人进行驱赶,吉卜赛人从此过上了在外漂流的生活,不断迁移在外流亡,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日子长达一千年之久,致使吉卜赛种族一直遭受其他国家的轻视与鄙夷。伍尔芙在创作《奥兰多》这部小说时,当时的英国社会对吉卜赛人也存在极大的偏见,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中伍尔芙也深受影响,因此在其小说中往往将吉卜赛人描述得十分低劣,将其当做反面人物来进行塑造,所以吉卜赛人的人格与品性都非常低俗与残暴,往往是恶毒之人的化身,以此来鄙视他们没有受过高尚文化的熏陶与教化,认为他们是等级低下的群种,不应该归类在人类文明社会中。于是,在小说《奥兰多》中一切与残酷、暴力相关的事件都与吉卜赛人挂钩,吉卜赛人总是肆意破坏大自然,毫无限度消耗自然资源。实质上,在伍尔芙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与吉卜赛人有过多的交集,她对吉卜赛人的印象都是来自欧洲各个国家以及从其周边人群等的说法中获知,但这些说法往往具有偏颇性,没有站在人道主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常常以种族偏见的观念来形容吉卜赛种族,夸大吉卜赛人的缺点,因此伍尔芙在小说中将吉卜赛人当做反面形象来塑造也不足为奇。
但是在电影文本中对吉卜赛人已不存在偏见的塑造,开始重新修正吉卜赛人的社会身份。由于受到多元文化与民主思想的影响,导演兼编剧的莎莉・波特在改编过程中融入了新时代的社会思想观念对吉卜赛人形象进行重新的塑造。影片中的吉卜赛人不再充当反面人物的角色,而是追求自由与平等并为之而战斗的有志群体,他们热情洋溢、朴实真切,不再是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罪魁祸首,也不再是想要谋害奥兰多的隐患。在电影里早已将小说中与吉卜赛人负面形象的言行彻底清除,尤其是小说中有许多描写吉卜赛人毫无节制地消耗及占有大自然的部分都一并删除。虽然在电影中并没有对吉卜赛群体作正面形象人物的改编,但是却通过对一个吉卜赛人的重新塑造达到了最大的传播效果,那就是与主人公奥兰多相恋的吉卜赛男青年Mr.Liberty。影片中的Mr.Liberty是一个代表正面形象的吉卜赛人,这个吉卜赛男青年向往自由、民主、平等,反对战争与杀戮,而他也一直为此不懈努力与战斗着,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吸引了主人公奥兰多。在电影改编中了吉卜赛人的负面形象,他们不再是阴险狠毒、自私贪婪、恐怖暴力的代表,而是自由、民主的象征,是导演借此来宣传自由、民主的案例,以此来倡导世人应该平等对待不同种族、民族与文化,反对战争,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改编后的电影文本使小说文本的思想与主题得到了升华,无论是在文学内涵还是社会价值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四、结语
无论是小说版《奥兰多》还是电影版《奥兰多》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小说中作者伍尔芙关注了女性的社会身份,探讨了男女对立的性别关系。而在电影改编中身兼导演与编剧双重身份的莎莉・波特提升了小说文本的主题,对种族与性别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电影版《奥兰多》修正了女性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重塑了吉卜赛人的形象,使电影主题不仅顺应了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潮流,而且发挥了影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对提倡民主平等、男女平等、反对战争起到了积极推广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伍发泉.通往和谐两性关系之路――从后现代立场解读《奥兰多》及其同名电影[J].东京文学,2011(04).
[2] 张缵.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性别观念和少数族裔形象――对小说《奥兰多》的电影改编和修正[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05).
[作者简介] 彭青华(1971―),女,江西宁都人,硕士,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课程理论与教学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奥兰多》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