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是小学科学教育引导小学生的一句口号,也是实现有效科学教育的途径。作为“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为当前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明示了方向。科学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当下的科学教学还是要坚持以主体科学探究为主要导向,精心设计有意义、重参与、有质量的科学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其中,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实践
【中***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9-0079-02
【作者简介】卢新祁,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南京,210000)科学学科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学科专家组组长,全国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这是一个我们都知道的故事,爱因斯坦五岁时,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他把罗盘转来转去,但里面的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方,他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隐藏在这个现象的背后,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一直困惑: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方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方呢?爱因斯坦67岁时仍然为童年时的“罗盘经历”感慨:“至少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了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童年的这个看似平常而简单的经历,和他日后发现“相对论”不无关系。
这样的情景在2015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以下简称“杏坛杯”)的课堂上又出现了。在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王天锋老师《研究磁铁》一课中,他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依然是那个如有魔力的磁铁,而对它进行研究的却是我们的小学生,他们经历着和科学家童年相似的问题和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感知、体验,经历着和科学家童年一样的过程。爱因斯坦后来终于天才般地解决了这些儿童时代就萌发出来的困惑,当时也只是很平常的小罗盘和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磁针,但却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巨匠的好奇心。我想,探索事物的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而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我们就是要呵护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有效的观察、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收获除了科学知识以外更多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我们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童年时期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学科学,接触自然、认识自然,动手实践;学知识、理解知识,认识世界;动脑筋,探究世界,解释世界,认识真理。学生在面对真实科学问题,研究科学问题,学习科学方法之外,更重要是的他们在这样生动有趣的内容中,增长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会有实质性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这个主题非常精到,这也将引领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教学。“发现学科价值”,我们认为既要体现科学价值、科学教育价值,更要体现科学学习的价值。我们在科学教育、教学中要像王天锋老师那样,用科学教育中独特的东西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他们不断去追寻学科的本质意义。假如每位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本质意义有深刻的领悟的话,科学教育的意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落实,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也将更有意义,全民族的科学素养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秦伟老师上的教科版《科学》四上《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中,其中一个环节很有特点。他把和人类小肠差不多长度的细绳藏在口袋中,让学生慢慢拉出,学生既有兴趣又十分惊奇,人体内的小肠竟然如此之长。虽然没涉及小肠在吸收营养上的主要功能这个内容,但还是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们会去思考很多个为什么,从而为今后学习这方面内容打下基础。这样的设计十分精妙。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价值?我以为要提升学生活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要把学习的目的放广放宽,目标要高,过程要细,进程要缓,心态要平。我在“杏坛杯”的课堂上看到的课和我平时所接触的科学课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设计优化、过程精构,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投入到学生有意义的活动中去,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事物的认识、发现与感知上,引导学生亲力亲为,学生经历的过程是具体的、感性的、丰富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深刻体验和感受,科学的概念便会在头脑中建构。上课教师以精致独到的教学设计、巧妙合理的多媒体使用手段,使教学环节精彩纷呈,师生互动有方,展示了创新和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阐释学科价值,在师生的课堂互动中发展学生学力的作用。
展评活动中的课,上课教师、评委与听课教师们还围绕活动主题,进行了很多方面的互动交流,展示了各自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在如何提高学生学力上。“发展学生学力”从科学教育、教学上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儿童学习科学有无限的潜能,我们要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二是培养他们全面的科学素养,这其中包括对科学浓厚的兴趣、独特的科学方法、广博的科学知识、科学的精神,当然还包括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学生未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东西,更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中的软实力。学习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科学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当今是一个信息公开、信息爆炸的时代,师生都是信息源,都共同面对着知识海洋,在实践中,师生共同面对现实的问题,需要共同观察、共同探究。而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与深度远远超过学生,在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师生共同交流、共同探索,优势互补,共同收获,其乐融融。
江苏省金坛市西城小学姚星老师执教的《着火了》一课,把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传感器引入到了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优化了原来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燃烧的知识时,着火点是燃烧的重要条件,过去因为技术手段所限只能口头说明着火点是多少,学生认识粗糙肤浅。现在用能接触燃烧部位的探针,显示温度,收集过去没有办法得到的实际温度数值。用数据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里面学到了研究真实科学问题的重要方法,这样的方法是可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的。
科学教学要有激情和智慧,因为它能让师生的教与学更生动、更积极、更有效,也更有意义,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同时也能开发学生的潜能。科学是需要实践的,实践让科学学习不只局限于书本,从日常生活中去学科学,从生产劳动中去学科学,在实践中学科学,实践出真知。江苏省常州市怀德苑小学的符小菊老师的《大气压力》一课选取了很多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力的事例,这些事例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但学生或是视而不见,或是不入眼、不入脑。把这些内容纳入到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来,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课堂,科学无所不在。更重要的是我们引领学生用发现的眼光重新去看世界、去实践、去发现、去思考,能培养他们全面的科学素养,也就是就培养他们的学力。
“杏坛杯”是江苏省教育界的一项大型教育赛事活动,今年在活动的组织和内容上都有创新,并赋予了活动新的活力和内涵。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的总决赛评委工作,对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师在总决赛中上的科学课印象十分深刻,授课教师教学设计精致细腻、媒体使用巧妙合理、师生互动精彩纷呈,展示了创新和高效的课堂教学。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阐释学科的价值,在课堂互动中发展学生的学力,这些课体现了学科的特点。此外,每堂课风格迥异,或清新灵动,或沉稳朴实,或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或展示的教师的教学功力,或展示科学课堂的和谐互动之美,应当说各有长处,各有精彩。这些精彩都是建立在对科学教育全面深刻的理解之上的,建立在对活动主题正确体悟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是很成功的,并为推动“苏派教学”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和文化创新做出了新的尝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探究学科学 实践出真知